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青玉案元夕》背後的落寞

《青玉案元夕》背後的落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背後的落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說起辛棄疾,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太多。可提起「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大多數人肯定是朗朗上口了,很多人都覺得這兩句話是最美的情話。

辛棄疾,往往被人們冠以南宋時期最偉大的詞人之一。但如果老辛泉下有知,肯定是斷然不會接受這樣的稱謂了。

他的詩歌流傳下來的有六百多首,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吧,人們更多地記住了他在詩詞史上的貢獻,卻忽視了他作為了一個愛國詩人的強烈情懷。

辛棄疾可以說是文武雙全。觀其一生,早在1161年,他就率領兩千人抗擊金軍,活捉了叛徒張安國,「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歸順南宋後,他一心要施展抱負,卻總是不得重用,屢次遭受排擠打擊,多次被罷官賦閑。1207年,當朝廷再次啟用他的時候,他已經68歲,病入膏肓了,臨終前,高呼「殺賊!!!」。覽其詩詞,字裡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無畏的戰鬥精神,可以這麼說,他先是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然後才是著名的詞人。

這首《青玉案·元夕》的創作於1174或1175年,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當時金軍大兵壓境,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不思收復失地,沉湎於歌舞享樂,以粉飾太平。辛棄疾憂國憂民,儘管他能征善戰、熟稔軍事,可總是坐冷板凳,看著元夕節熱鬧的景象,他感覺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

單從字面意思理解,詩歌的上闕描寫了元夕節歌舞昇平,人群熙熙攘攘,官民一起賞花燈,下闕講述了遊玩之中無意在燈火幽靜之處發現了意中人。但從深層次來講,他深感內心的失望和憤懣,卻不願和那些人同流合污,所以只能獨自一個人站在幽靜之處孤芳自賞。

最早讀這首詞的時候,只記住了最後的兩句,而且這麼多年一直認為是情詩。最近,查閱了一些典籍,才明白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正是他內心落寞的真實寫照。

《青玉案元夕》背後的落寞

《青玉案元夕》背後的落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