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齊國、燕國、楚國並稱為「戰國七雄」。其中,就秦國和韓國來說,在地里位置上比較接近,也因此爆發了多次戰爭。當時,韓國與秦國疆界相錯如織綉,「天下有變,為秦害者莫大於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為此,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多次派兵攻打韓國,以此爆發了宜陽之戰、伊闕之戰等戰役。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陘城之戰,也是秦國和韓國之間的一次大戰。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陘城之戰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軍攻佔韓國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等9座城邑的作戰。此外,此戰還引發了長平之戰。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就陘城之戰的歷史背景和起因來說,公元前270年,魏國人范雎針對秦國過去「越人之國」進攻,勞多獲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戰略。《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在公元前270年之前,秦國曾經越過韓國、魏國來進攻齊國。但是,在秦昭襄王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後,秦國選擇和齊國、燕國等諸侯國結盟,以此來進攻身邊的韓國、魏國。這樣,秦國從韓國、魏國身上攻佔的疆域,都比較容易守住和佔據。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在此背景下,韓國作為秦國的近鄰,之後的日子可謂非常不好過了。通過宜陽之戰和伊闕之戰等戰役,韓國主力遭到重創。不過,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因為弓弩、利劍等兵器上的優勢,所以還是具有一戰之力。為此,秦昭襄王為了徹底擊敗韓國,於公元前264年讓白起率軍進攻韓國。此戰,白起率軍進攻韓國的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在攻佔陘城(今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東北)後,白起又率軍接連攻拔韓國陘城等九座城邑,以此為秦國攻城略地。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同時,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的名將中,白起最擅長的應該就是殲滅戰,也即對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實現殲滅。比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坑殺了40多萬的趙國士兵。而在陘城之戰中,白起則斬殺了5萬韓國大軍。因為韓國國力的相對弱小,加上伊闕之戰、宜陽之戰等戰役中已經損失了數十萬大軍。所以,在陘城之戰後,韓國的精銳力量基本上已經全部損失了。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在白起斬殺5萬韓國大軍後,韓國朝廷立即陷入到混亂後。雖然韓國開始謀求防守,但為時已晚。

陘城之戰:秦國和韓國再次較量,結果誰贏了?

最後,在陘城之戰後,面對秦國大軍的趁勝追擊,韓國又失去南陽(今河南西南部一帶)等地。尤其是南陽這一地區,可謂是韓國的核心地區。在失去南陽地區後,韓國的滅亡已經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62年,白起率軍再次攻佔了韓國的野王地,這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韓國本土之間的連續。不過,對於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來說,卻選擇歸降趙國。在趙國獲得上黨郡後,憤怒的秦國決定和趙國一較高下,而這,就是戰國歷史轉折點之一的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擊敗趙括,坑殺40多萬趙國士卒,促使山東六國再也無力單獨抗衡秦國了。而趙國元氣大傷後,韓國也失去了抵抗的信心,於公元前230年被秦國消滅。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宕渠之戰:張飛和張郃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桑丘之戰:秦國和齊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TAG:情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