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大學》:真誠 才能安頓人的生命

《大學》:真誠 才能安頓人的生命

導讀

《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為己為人的根本,那麼,修身的次第如何?《大學》又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格物,指在日常中學習分辨善惡;致知,指格物之後所獲得善惡的知識。誠意,指起心動念處要真誠。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培養真誠。在儒家看來,真誠,才能安頓人的生命。

既然說到「正」心,也就意味著心有邪曲的可能。從《大學》原文來看,邪曲之心主要指忿怒等各種不良的情緒以及人際交往中因親疏遠近而產生的人為偏別。

在《大學》的作者看來,正心,就是克服情緒的衝動和因親疏遠近帶來的偏差的心念。

然後是修身。身的作為,主要通過言行表達出來。《孝經》說:「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話說出口,即使傳遍天下,沒有人發現他有錯誤的地方;行為做出,即使走遍天下,沒有人能發現他有不法的行為。這就是修身所要達到的目的,怎麼說,怎麼做,都不違反規矩。

修身是本,而「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本立而末才可以有為。孟子說:「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自己不踐行正道,妻子兒女不會聽從;不依正道去使喚別人,就連妻子兒女也使喚不動。本不立,老婆孩子都不會聽,何況外人呢?

五項修鍊中,「誠意」非常重要。《中庸》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由真誠而明善,這是本性的作用;由明善而真誠,這是教化的作用。真誠就會明善,明善就會真誠。

這說明人生有兩種得道路徑,一是不曾受外界的污染,天生真誠,自然就會為善;二是受到外界的污染,需要學習為善去惡,做到真誠

第二條路是大多數人需要經歷的。因為大多數人浸染在具體的家庭、社會環境之中,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不良的習氣,需要學的功夫,明辯善惡、擇善固執、止於至善。

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不敢說自己天生知道善惡是非的道理,而是通過學習,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逐漸走上擇善、至善之途,年逾七十,終於達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通過學習走上為善去惡的道路,就是「明則誠矣」,這是大多數人完善自我的路徑

那麼,「明則誠」的關鍵是什麼?《大學》說:「誠者,勿自欺也。」不要自我欺騙自己,就是誠其意。

《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個掩耳盜鈴的故事。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時懷有僥倖心理,以為別人不知道。其實和這個掩耳盜鈴的人一樣愚蠢。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千萬不可自我欺騙自己。

如果我們到廣場喂鴿子,餵食的時候鴿子離你很近,甚至在你腳下旁若無人的吃東西。但你起一個念頭想要抓住它,剛一伸手它就倏然飛去了。

鴿子怎麼這麼敏捷呢?實際上你餵食的時候,眼光是柔和的,四肢是安舒的,但一旦你心裡有個壞念頭,眼光就不那麼柔和,四肢蠢蠢欲動,所以,鴿子感覺到不對,就立刻飛走了。

人與人交往也是如此,你的言語、你的行為是騙不了人的,你的言行就是你心念的反映。《大學》說:「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個慎獨,從字面上理解,一個人獨處時,要戒慎警惕,不可胡來。

但如果從深層處理解,就是起心動念之處,就要真誠

如何做到真誠?《易經》有兩句話,說得特別到位。一句是「閑邪存其誠」;一句是「修辭立其誠」。

古代宅院的大門,是從裡面上鎖,只有小門和旁門,從外邊上鎖。裡面怎麼上鎖呢?大門由兩扇門組成,每扇門嵌有鎖扣,用一塊橫木插於鎖扣上,將門頂死。

「閑」就是這塊橫木。「閑邪存其誠」,就是把各種邪念、雜念關在心門之外,百毒不侵,意念自然真誠。

「辭」是指人的言行。「修辭立其誠」是說,話不能亂說,事不能胡來,合乎禮義的言行才能使人真誠的心意得到彰顯,他人也能從一個人的言行是否合乎禮義來判斷,這個人是不是一個真誠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元宵和它的月亮:迎月 賞月 品「月」
新春集「五JIE」 迎接新氣象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