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怕什麼真理無窮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怕什麼真理無窮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世相瞬息萬變,科技光速發展,市場優勝劣汰,人們開始意識到生存與發展危機,害怕為時代所拋棄,變得焦躁起來,居安思危,惶惶不可終日。

這個情況通常會導致兩種結果,一個就是棄智,這個很好理解,《莊子·內篇·養生主》中講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人生有限而知識無限,窮極一生,也追不完一場知識的夢。既然如此,那就破罐子破摔好了,乾脆不要學了。

另一個結果就是典型的「知識焦慮綜合症」。這種知識危機和能力恐慌本來也有它好的一面,人固然要學習、要提本領,不學習就要落後挨打,清朝那些事早就告訴我們了。

但別忘了,這裡還有孔子的忠告:「過猶不及」

雖然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學習畢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太著急了就會消化不良,揠苗助長從來都不會有好收成。

而且,你還必須承認,這世上的知識太多太多,浩瀚宇宙,日月星辰,你學不完的,別說這輩子了,你下輩子、下下輩子都學不完。

認清了真相,也不是什麼壞事情,反倒可以讓我們更從容、更踏實、更沉下心來學習

只要每天進步1厘米,那都是好的。

就像80、90年前的那個仲秋,西裝革履的胡適先生在明媚和煦的陽光下,精神抖擻地為「中國科學社」寫下的那句歌詞:「我們唱天行有常,我們唱致知窮理。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致知窮理的學習觀念早在先秦就已經萌芽,就是「格物致知」。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四書」系列裡,《大學》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大學》是《禮記》的一篇,可想而知,致知窮理的學習意識那都是很早很早的事了。

雖然這種學習意識產生得很早,但知識和真理不是靜止的,橫向來看,它無際無涯,縱向維度上,它與時俱進

漢代的時候,有一個學術領袖叫鄭玄,引領著大家搞經學研究,就在這個當頭,印度的佛教文化悄然傳入東土,「致知」的內涵隨之又多了一層色彩。

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引了鄭玄對「格物致知」的解釋:「知,謂知善惡吉凶之所終始也。」「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很明顯,鄭玄受到了佛家善惡因果思想的影響。

後來,宋代朱熹給知識和真理又加上了理學內容,他在《四書章句集注》里講「即物窮理」,從此各種人倫道德規範就進入了「知」的範疇。

過了三、四百年,到了王陽明那裡,「致知」又變成了「致良知」,「格物」成了回歸本心之良善的一種手段

再從人類第一、二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後到我們今天人工智慧的興起。

不得不說,在人類世界裡,知識和真理這條路真的是越走越長。

你看它也有時間,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且正是我們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放諸人的一生,也是這樣的道理。

別慌啊,慢慢來,怕什麼知識無窮呢,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年少不懂唏哩呼嚕 讀懂已是不惑之年
元宵和它的月亮:迎月 賞月 品「月」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