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關於軟科「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三點疑惑|觀點

關於軟科「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三點疑惑|觀點

關於軟科「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三點疑惑|觀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pixabay.com

編者按:

排名本質上是一種遊戲。數學家夏志宏曾撰文深刻剖析了排名遊戲的數學本質——阿羅定理——據此,完美的排序、選舉辦法壓根就不存在。排名是一種複雜、主觀且容易被操縱的投票,把各種不具有可比性的指標加權綜合起來得到的所謂排名,並不靠譜。但是問題在於,如果用這種不靠譜的辦法給學者排名,是不是水平有了高下之分,甚至身價也有貴賤之別?如果科研管理者不明就裡,拿遊戲當了真,把排名當成了科研評價、科研管理的工具,難免作出劣幣驅逐良幣的事兒;如果有個別上了各種排名榜的學者,奉之為護身之寶,去報個獎,或者評個院士、長江學者等等,謀取名利,評審者也以為高明,難免會看走眼,讓濫竽充數者有機可乘。

今天《知識分子》來稿照登,刊發一位科學計量學學者對最近某社科高被引學者排行榜的質疑,就此現象,以及當前一些類似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歡迎各種不同意見來稿爭鳴。

撰文 | 諸 竇

科學計量學不能用於個別科學家的績效評估,學界已有定論。但是,上海軟科教育信息諮詢有限公司逆風而行,發布「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用科學計量學方法為科學家排名。

「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入選者似乎是一種榮譽。他們對所在單位的貢獻,又體現在軟科發布的其他與大學有關的排名中。比如,在「中國最好大學榜」上,高被引學者佔10%的權重。

軟科好像此前沒有公布過選擇高被引學者的標準和方法,只說數據來自Scopus資料庫。但在近日公布2019年「中國最好大學榜」時,軟科提到了高被引學者的統計方法:(1)列出各個學科的論文地址中曾經包括中國(大陸)機構的所有作者,並按總數2000人和各學科所有中國(大陸)機構作者數量的分布計算出各學科在2000人中的名額分配;(2)在各個學科按相應名額篩選出作為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總次數排名最高的作者名單;(3)排除從未發表過被引次數世界前1%論文且FWCI低於1(世界平均水平)的作者;(4)排除現職工作單位是中國(大陸)以外機構的作者。想必這一就是「中國高被引學者榜」所採用的統計方法。

根據2018年入選的社會科學學者名單,筆者從軟科使用的 Scopus 資料庫檢索了這些上榜學者的H指數、文獻數、引用數(檢索日前2019年1月23日)。

關於軟科「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三點疑惑|觀點

數據說了幾件事。首先,入選社會科學學者的H指數、文獻數、引用數的差別難以想像地大。H指數最大的40(黎夏)、最小的5(劉梅華),相差8倍;文獻數最大的176(劉彥隨),最小的16(劉玉亭),相差11倍;引用數最大的5450(劉玉亭),最小的244(周榮剛),相差22倍。差距如此之大,令人犯嘀咕:入選的最低標準到底是什麼?有多少學者的H指數、文獻數、引用數超過最低標準而沒有上榜?

其次,兩位列為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張安民和巍然),其實在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大學工作,至少 Scopus 資料庫是這麼說的。顯然,按照軟科的統計方法,他們應該被排除,否則會影響到上海交通大學在一系列排行榜的名次。問題來了:將在國外全職的上海交通大學學者列為國內學者,僅僅出現在社會科學學者排名還是也出現在其他專業的高被引學者的排名中?加入他們是否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在軟科推出的其他排名中的位置?

第三,上海交通大學的另一位社會科學學者劉念才被高被引則顯得非常匪夷所思。劉是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的院長,而軟科是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的馬甲。再次令人犯嘀咕:軟科高被引自己的老闆——其H指數(8)、文獻數(19)、引用數(363)比檢索到的最低值(5、16、244)高不了,是否有利益衝突或貓膩?

聯想到上海交通大學/軟科是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 的始作俑者,而且這個排名名聲在外。對上述提到的學者如此處理,是否影響到了ARWU和軟科的其他排名?

軟科一直標榜它的排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敢於公開每個排行榜、每項指標的原始數據。那麼,筆者弱弱地請軟科公開「中國高被引學者榜」的原始數據!

(來源:知識分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文創取代烤串,讓廟會有了全新氣象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