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人:賣州給加拿大償債,加拿大或成接盤俠,或面臨經濟災難

美國人:賣州給加拿大償債,加拿大或成接盤俠,或面臨經濟災難

眾所周知,憑藉美元儲備貨幣和通用貨幣的優勢,美國經濟的赤字不斷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向全球輸出,進而轉嫁該國的赤字風險。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投資相關債券,也是基於較為保值的收益考量。不過,近年隨著全球經貿和貨幣格局的變遷,全球投資者正在由高度青睞這一美元債券資產而轉向多種貨幣債券資產布局的投資策略中。

這在去年12月,美國公共債券被賣出的比例中可見一斑。據美財政部最近一次數據,外國投資者於2018年12月凈出售美國公共債債金額創下紀錄高位。出售額度為773.5億美元,創下1978年1月以來最大賣超規模。分析認為,這一趨勢一旦繼續,則意味著,美國經濟每年萬億美元赤字或無處安放。不過,跡象表明,這一赤字額或將有新的出處。這來自於加拿大經濟或將為這一赤字風險「接盤「。

圖片來源artsy

據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近日報道,超過6,000名美國人已經簽署了一份Change請願書,以1萬億美元的價格向加拿大出售「無用」的蒙大拿州(包括該州的「微不足道的人口」和他們的「審美」),以幫助償還美國超過22萬億美元的公共債務。 Change請願書上寫道:「我們有太多的債務而且蒙大拿州沒用。只要告訴他們有海狸或其他東西。」

截圖來源Zerohedge,BWC中文網譯

我們知道,2018年美國赤字剛好約為1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上述請願書得以通過,美國這個州或將以出讓的方式賣給加拿大,就意味著,加拿大經濟或將直接充當了美國萬億美元赤字的「接盤俠」。不過,這僅僅是來自於美國民間的某種意向,目前,美國聯邦和加拿大方面都未就此事給予肯定回復。但我們卻可以透過這一現象,進一步印證加拿大經濟由於過去數年,一直高度依賴美元和美國經濟,因此可能面臨被動困境的概率非常大。這在加拿大經濟的許多領域可見一斑。

以加拿大石油為例,加拿大擁有全球第三多的原油儲備,但加拿大卻從未因為石油出口變現而增加外匯收入,相反的是,加拿大需要不斷通過吸引外國人投資而維持經濟。根本原因正是在於,加拿大石油企業過去數年都樂此不疲地與美國商家進行著失衡的交易。其90%的原油都流向了美國。據悉,在WTI原油價格50美元的時候,加拿大西部的WCS原油價格同期的價格是每桶26美元,相當於一倍的貼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煉油商還反過來再以約3倍的價格反銷給加拿大市場。

近年,迫於債務風險加大,加拿大經濟也試圖通過尋找更多原油買家,而實現更多收益以對衝風險。不過,一方面是美國原油正走向全球市場,加拿大石油顯得更為脆弱;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營商環境等原因,加拿大石油麵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可能。

比如,加拿大油企此前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一龐大的市場。據貨運追蹤和情報公司Kpler數據顯示。中國買家於2018年9月份進口了158萬桶加拿大原油,較2018年4月份的105萬桶增加近50%。然而近期,一些加拿大的油企紛紛擔憂起來,擔心加拿大石油或正在出局。加拿大皇家銀行能源分析師特蘭表示,近年來加拿大和亞洲國家之間的石油交易只能說是「零星點點」、「斷斷續續」,直接向中國出口石油的機會很少。

不僅於此,加拿大經濟過去一味跟隨美元種種舉措,或也正在為該國吸引外國人投資的經濟模式畫中句號。比如,在美聯儲於2015年底結束上一輪QE後,加拿大央行於2017年下半年也開啟了加息進程,截至目前,加元已加息5次。這就使得包括中國買家在內的全球投資者自2018年以來,就開啟了撤離加拿大的趨勢。分析認為,即便加拿大央行接下去跟隨美元或重新回到QE的軌道,但由於經濟格局在變,全球新的投資已然形成,加拿大再想回到從前大筆大筆從全球吸金,已不太現實了。

無獨有偶,彭博社不久前援引艾伯特大學中國研究所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買家在加拿大的投資正在下降。中國對加拿大的投資額從2017年的84億加元(1加元約合5元人民幣)下降到2018年的44億加元,而新交易的數量也從111筆下降到了70筆。而大溫哥華房地產委員會(REBGV)近期警告稱,由於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內的外國買家缺席市場,導致可供出售的房屋數量猛增(一年增長40.7%),使得加拿大全國房屋價格在過去幾個月內下降了4%至9%。

華爾街日報稍早前則報道稱,中國買家或將在2019年從加拿大等全球主要樓市中持續撤出。路透社分析師則指出,這或許是高度依賴外面人投資的加拿大面臨的一場經濟「災難」。(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業見地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20年後將成最大石油出口國,外媒:美國原油或是龐氏騙局
美聯儲報告:近半人拿不出400元現金,美國人:離不開中國製造

TAG:商業見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