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流浪地球票房15天破40億目前中國影史第二,其中大矛盾也不容忽視

流浪地球票房15天破40億目前中國影史第二,其中大矛盾也不容忽視

正在全國熱映的國產科幻巨制《流浪地球》口碑和票房勢如破竹!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止2月20日凌晨0時,《流浪地球》票房突破40億大關,正在朝著中國影史排行榜首位的《戰狼2》的56.83億發起衝擊,這也是中國影史第2部票房破40億的影片。

流浪地球票房15天破40億目前中國影史第二,其中大矛盾也不容忽視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流浪地球》是20年前的小說,設定是太陽氦閃,紅巨星淹沒內太陽系,人類必須跑路;但是幾個光年之內沒有宜居行星——那把地球開走。這個設定從一開始就被認同為硬科幻,編輯部內沒什麼爭議。因為幾光年內確實沒找到宜居星球,而全人類上飛船實在不靠譜。爆炸之前換不了新車,換停車位成了必選。主設定自洽,硬科幻就靠上了。

隨著票房登頂,科幻的軟硬之爭肯定會來幾波,這方面就不多說了,因為更大的矛盾將凸顯出來。

流浪地球票房15天破40億目前中國影史第二,其中大矛盾也不容忽視

一、資本的判斷力與電影人的勇氣之間的矛盾

吳京在《戰狼2》勝利之時,狂懟資本,顯示出過往受的委屈之大。《流浪地球》在製作過程中也是一副窮酸樣子,這跟我國在全球投資圈的形象不一樣。中國不是早就很有錢了么?如果票房大熱的項目老在怨懟資本,而撲街片不差錢,那投資圈會有洗牌的壓力。不管怎麼說,賺錢是硬道理。

二、本土科幻雄厚的原創資源與落後的電影製作圈的矛盾

《流浪地球》是20年前的點子。科幻圈多年來攢了一批這樣的點子,但20年後才開始實現,而且是費了那麼大勁。往好里說,是厚積薄發;往壞里說,是電影圈太落後。

舉兩個例子?

「人類進軍太空的第一步是建立太空城,而失重環境對生物圈並無敵意,許多動植物都將適應失重,包括人類自己。只不過外形有變化,你的審美得隨著改變。多大變化?你身體更修長,皮膚變薄,體重只有30公斤,雙腳出現趾間粘連,而且像鯊魚一樣,全身都是軟骨。」

這是一例。長得像條魚也許不討喜,那就當反派吧。但反派的生存空間是三維立體的,居高臨下地打擊行星表面上的爬蟲(也就是各位啦),視覺上藏著巨大的故事資源。下一個:

「一種需要兩個星球的資源才能生存的動物,堪稱行星際的候鳥。這種動物幼小時起航飛走,順著雙星之間的氣流到達另一個星球,在那裡生活一輩子,長得比霸王龍還大。它們的卵有堅實的外殼,長成熟了,就會回遷。但成年個體太大,進入緻密大氣時將灰飛煙滅,形成一場壯觀的流星雨。它們的卵保存了大量數據,類似硬碟。也就是說,它們是一個不斷自殺的智慧生物,但文明長存。」

不勝枚舉了。這些點子好不好另說,但對觀眾足夠陌生,而陌生感是科幻震撼力的裝葯。它們大多藏在科幻小說里,少部分獨立存在於一些欄目中。很早,很多。20年來屁用沒有。直到今天。

今天的局面是:每年發行電影幾百部,號稱科幻電影的有兩位數,但被觀眾認為真是科幻電影的,就《流浪地球》一部。顯然,電影人看上的選題與大眾認可之間,有巨大矛盾。一年拍了幾十部偽科幻,資本圈犯下的錯誤,製作圈起碼要分擔一半。而且科幻作品是有時效性的,二十年前的點子今天才實現,人都老了,可悲可嘆。

認真講,科幻電影是重工業,藝校生為主的影視圈與之天然不合拍。我國工業化三十年,影視上不得不予以體現。人力結構上調整難免,連帶藝校的高考科目,恐怕也面臨修正的壓力。

三、科幻氛圍的需求與編劇的技術素養之間的矛盾

《流浪地球》的特效不錯,劇情結構也算勻稱。但是科幻的獨特氛圍不僅靠特效,台詞也很重要。恰好在這一點上,小破球的編劇遭到狠懟。編劇對數據的情緒挖掘,代表他真正的技術素養,並在台詞中高強度地體現出來。《流浪地球》的台詞,其數據情緒不夠。

又到舉例時間了。

——「我們的長征火箭能推15噸,能源號的推力是100噸。多次往返是迫不得已,你以為好玩?」

瞧,數據先出,然後是情緒。

「三防手機?可靠不?機遇號火星車的設計壽命是3個月,實際工作了15年。我要這種可靠。」

數據是有情緒的。除了數字,其他具體的、有溫度的科技細節在字裡行間露出,科幻的台詞才算合格。這好像是個小要求,其實足夠把編劇逼死了。尤其是電影編劇,每句台詞都承擔著多項任務,有人物塑造,有氛圍烘托,有劇情推進,類似並行工程,每一步的選擇範圍都很小。科技素養不夠,沒習慣靠數據說話,步伐一定軟。

平心而論,《流浪地球》的台詞有可圈可點之處,只是在劇情過渡時,科技梗略弱。說明編劇團隊有點外援依賴症。科技顧問記得很多數據,但控制觀眾的情緒不是他的責任。你的演算法不行,推動並行工程要靠他這個硬碟?開玩笑吧。

四、時政走向與電影宣發之間的矛盾

《流浪地球》是20年前的故事,再懂政治,也不可能蹭到今天的時政熱點。部分觀眾主客顛倒,謾罵一通,其實大可不必。並非小破球在蹭今天的時政,而是時政在蹭很久以前的小破球的熱點。挨了這麼多罵,當年的作者和老編也只能尷尬地看著你。哪兒跟哪兒啊?科幻的時空跨度遠遠超越時政的,看不慣的自己腦補腦刪。內核未動,外皮雲煙過眼。

五、演員素養與科幻人設之間的矛盾

《流浪地球》的演員表現已經及格,沒有讓老科幻迷齣戲,也算難得。但科幻片里的人設總是比較奇怪的,演員入戲,比其他類型片要難一點兒。

一個儀仗兵可以身姿挺拔,一個維修師也挺拔就不對頭了,他經常扭曲身體去幹活的;舷窗里的領航員可能經常眯眼,因為大大小小的星星都要對焦。負責執行的人腳下生風,負責心算的人,他漫步撞牆都是正常的。國產演員對重工業場景太陌生,進場之前可以先浸潤一下。

就這麼多了。希望《流浪地球》之後,所有的短板被快速補齊。否則我們難免要為一大堆跟風的爛片買單。

作者:唐風,原科幻世界雜誌社編室主任,奇想主持人。(原標題:後「流浪地球時代」的幾個矛盾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橙瓜網文 的精彩文章:

推書 | 情人節里,也許這才能溫暖你的心

TAG:橙瓜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