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文豪一本正經搞起中式裝修,我媽輸了……
作者 | 周褶褶、李天真
來源 | 怪物旅行社(wondertrip_) ,一個環球旅行漫畫號, 喜歡他們請拉到底部掃掃二維碼。已獲授權
我們先來看這隻雞。
要是少年宮回來的小侄女說:
這是她的課堂作業。
我一點也不意外。
不過,
這幅畫真正的作者是……
我壓根兒沒想過:雨果竟然是
一位中國文化的重度愛好者。
直到有天,我造訪了他的家。
一進門,
一屋子嗖嗖的中國風!
密密麻麻的中國元素
……
這分明是一個中國老財主之家嘛!
工作人員說,
這屋子可是大師本人設計的。
「中國客廳」落成了。
大師的深情讓人動容,
不過仔細瞅瞅這牆上的系列巨制,
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面對這個瀰漫著
濃濃山寨中國風的愛巢,
朱麗葉幸福極了,她說:
我灰常納悶:
雨果他老人家從未到過中國,
這種中西暴力混搭美學,
究竟從何而來?
後來才知道,
他的創意也是抄襲來的……
這種密恐式的軟裝風格,
似乎恨不得把青花瓷全糊臉上,
原來曾經是歐洲有錢人家的標配!
那時「中國」這倆字在歐洲,
就是今天的愛馬仕和香奈兒。
歐洲人不光搶購中國貨,
還有對中國生活方式360?的模仿:
連國王都這麼瘋狂,
難怪維基百科創建了這麼個詞條:
這瘟疫般的狂熱,
來自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想像。
很久很久以前……
中國還是全球最發達的國家,
世界人民都心嚮往之。
當時從歐洲來趟中國,
比今天的登月還難。
於是出現了大量「忽悠」。
15-17世紀,大航海帶來了交通便利,
越來越多的「馬可·波羅」來到中國。
訪華傳教士回傳的手札,
是揭秘中國的超級密碼,
歐洲人恨不得人手一本!
歐洲教會腐敗不堪,
哲學家也拿中國當藥方。
歐洲人對中國的狂熱,
在藝術家這兒達到了巔峰,
從18世紀法國宮廷畫師布歇筆下,
你能感受歐洲對中國的誤解有多深:
這事兒不能全賴布歇,
畢竟他的老師華托就沒帶好頭。
請看華托筆下的中國女神:
這時再回頭看雨果的中國客廳,
他老人家對中國的歪歪,
竟然稱得上「精準」。
雨果是真心熱愛中國文化啊!
在他心目中,
連中國人民的拾糞技術都是最好的。
1877年的一天,
雨果家的女僕一不小心,
砸碎了一個青花瓷花瓶……
是啊,
那時「中國熱」早已衰退,
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
已然讓中國滿地支離破碎了……
隨著中國國勢的衰落,
隨著「距離產生美」的消弭,
歐洲從中國熱,變成了中國黑。
到了今天,還有這種……
總之,如果在時空坐標上,
用一條簡單粗暴的拋物線
概括這場「中國熱」,
這條 對華印象K線 大概長這樣:
。
。
。
。
很多年後的一天,
我來到雨果先生的故居。
靡靡東方熱已過去。
戰爭與硝煙已過去。
這樣一個亦中亦西的中國客廳,
就是對那段記憶,
最好的憑弔。
這是一首失落的中國詩。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風: 遺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國元素》by 休·昂納,北京大學出版社
2.《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by 許明龍,山西教育出版社
3.《雨果繪畫》by 程曾厚,人民文學出版社
4.《雨果和圓明園》by 程增厚,中華書局


※為國生娃這個重擔,終於有人扛起來了!
※從「超級草根」到「家裡有礦」,他們把孩子送出國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