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大揭密!寶寶出生24小時的各種第一次

大揭密!寶寶出生24小時的各種第一次

經過馬拉松式的長跑,寶寶終於衝過終點,順利和爸爸媽媽見面了!但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No No No,接下來還有一層又一層的關卡等著寶寶。寶寶首先要學會喝奶,接著要努力在48小時內拉出第一坨便便,還要通過身體外觀和各項反射檢查,才能拿到生命第一張入場券。生命是一連串不斷的挑戰,從起點開始,一起為可愛的寶貝加油吧!

大揭密!寶寶出生24小時的各種第一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第一次吸吮

乳房爬行,有助寶寶認識乳房

寶寶出生以後,第一次與媽媽親密接觸就是吃母乳。別以為吃奶很容易,寶寶可是要經歷一連串過程才能喝到媽媽的乳汁。嬰兒一出生就會有尋乳、吸乳和爬行反射。在寶寶出生後的60~90分鐘將他放在媽媽胸前,寶寶會本能爬近媽媽乳房,用手碰觸並伸出舌頭舔媽媽的乳頭,醫學上稱為乳房爬行(breast craw)。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寶寶認識乳房,並經由吞入媽媽皮膚上的常在菌促進腸道產生好菌、減少感染。

結束乳房爬行後,大約過1、2個小時寶寶會產生飢餓感(每個寶寶的喝奶時間不一定),此時寶寶會噘嘴、用舌頭舔嘴唇並晃動頭部,試圖找尋媽媽的乳房。當寶寶做出這些舉動,代表可以吃母乳。

少量多餐,初期多讓孩子練習含乳

初次哺乳可以用半躺卧、側卧或自己覺得舒服的姿勢將寶寶抱在胸前,讓寶寶的肚皮貼著自己肚皮,用相對輕鬆的方式來哺乳。哺乳時讓寶寶鼻頭輕觸乳頭,寶寶會自動把嘴巴張開,由下而上順勢含上乳房。喝到乳汁後寶寶會發出一秒一次「咕嚕」、「咕嚕」的吞咽聲,整個喝奶過程大概會持續15~20分鐘左右。當寶寶鬆開嘴巴、手腳放鬆,代表寶寶喝飽了,可以將寶寶輕輕從胸前移開。

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大概只有一顆龍眼這麼大(5~7cc),加上初乳的量不多,建議可根據寶寶的需求密集哺乳。哺乳時須確認寶寶是否喝到乳汁;確實喝奶的寶寶吸吮速度既慢且深,喉嚨會出現吞咽的動作。剛開始喂要給寶寶多一點時間練習含乳頭,寶寶初次喂通常要吸吮3、4口母乳才會出來。

二、第一次拉便便

48小時內未解便,小心腸子堵塞

假使評比哪一個指標最能觀察出寶寶的健康指數,便便絕對名列前茅!寶寶什麼時候會排出第一坨便便呢?每個寶寶「便便處女秀」的時間各不相同,不過基本上都會在出生後24~48小時內排便。如果寶寶出生超過48小時仍未解便,有可能是腸子堵塞、蠕動不佳、神經節未發育或是巨結腸症,要趕快告知醫護人員處理。倘若寶寶是早產兒又超過48小時未解便,則可能是胎便阻塞綜合征,因為腸道不夠成熟無法推動胎便前進,導致胎便卡在腸道,這種情況通常需要用藥,甚至手術。

胎便類似瀝青,通常沒有臭味

寶寶的第一坨便便是在子宮內就已經形成的胎便,外觀是黏稠的墨綠色,有點類似瀝青,但沒有臭味。若想知道寶寶是否便便,可以觀察寶寶是否出現啼哭、突然靜止不動、皺眉或臉部用力的表現。當寶寶出現相關表現,代表他便便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便便帶有血絲或黏液,有可能是腸子感染、發炎或壞死性變化,最好儘快前往醫院檢查。

大揭密!寶寶出生24小時的各種第一次

三、第一次接種疫苗

疫苗,身體第一道防火牆

猜猜看,寶寶出生後接種的第一劑疫苗是…?答案是乙肝疫苗。由於乙肝是母子垂直傳染,孕期就會做相關檢查。檢查結果HbsAg(B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Ag(B型肝炎活性抗原)皆為陰性,或HbsAg為陽性、HbeAg為陰性,代表媽媽非帶原者或傳染力低,寶寶出生僅需打乙肝疫苗。倘若HbsAg和HbeAg皆為陽性,代表媽媽是帶原者並具有高度傳染力,寶寶除了打乙肝疫苗,還要加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媽媽本身是傳染力低的帶原者,擔心寶寶受到感染,也可以自費讓寶寶加打乙肝免疫球蛋白,一樣要在24小時內打完畢。

體重低於2000克,須延後打

如果寶寶出生體重低於2,000公克,因為低體重會影響抗體的產量與功能,需要等到體重滿兩公斤或出生滿月以後才能接種乙肝疫苗,但前提是媽媽本身非帶原者或傳染力低。如果媽媽本身是帶原者並具有高度傳染力,無論寶寶是早產兒或低體重,出生後都要儘快打疫苗與免疫球蛋白。

第一次健康檢查

每當家中迎接新生命,爸媽們最重視的莫過於寶寶的體重。但在體重之外,其實身體各部位皆有評估寶寶健康的指標。寶寶出生後第一次的健康檢查,評估身體各部位的完整及對稱性,以及神經學檢查評估各項原始反射動作。現在就來看看寶寶第一次健康怎麼做:

首先會測量身長、體重及頭圍。足月寶寶的身長平均45~55公分,體重在2,500~4,000克之間,頭圍則是33~35公分。接著醫生會從寶寶的頭部、頸部、五官、皮膚、胸部、腹部、外生殖器、背部一直檢查到四肢。

頭部:頭部的觀察重點是頭骨交接處的開口─囟門。正常囟門會有一定的尺寸,觸感柔軟且不會鼓脹或凹陷;前囟門為菱形,開口較大,後囟門為三角形,開口較小。囟門鼓脹可能是水腦、腦壓高或腦膜炎,囟門凹陷則可能是脫水。

頸部:正常的頸部通常短而對稱、平滑摸不到腫塊且可以自由轉動。頸部出現囊腫可能是淋巴系統出問題;僵硬、朝一邊歪斜則可能是斜頸。

五官:評估五官時會先摸嘴巴和舌頭,檢查是否有唇裂或顎裂,再觀察五官是否有先天性異常變化;例如顏面不對稱、眼距過寬、人中過長、下巴過小、耳朵過小…等等。有些寶寶因為在胎內受到壓迫,出生後兩邊臉部會有不對稱的情形,通常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消失。

皮膚:新生兒皮膚十分柔軟、帶有皺皺褶並呈現粉嫩的紅色。異常表現包括特殊胎記、血管瘤、不正常出血點或頭血腫。

胸部:此時胸部幾乎呈現圓桶狀,前後直徑與左右寬度差不多,醫生會檢查胸腹比例、觀察寶寶呼吸時胸廓兩邊起伏是否對稱、聆聽呼吸聲和心跳聲,並檢查鎖骨有無骨折。胸廓起伏不對稱可能是一邊肺葉有氣胸或發育不良。鎖骨骨折除了會腫脹,寶寶的手也舉不起來。

腹部:腹圍和胸圍尺寸差不多大。醫生會觀察腹部外觀是否異常、輕壓腹部檢查有無腫塊、摸右方肋骨下緣確認是否可以摸到肝臟,並檢查肚臍是否有兩個臍動脈、一個臍靜脈,如果沒有「二動一靜」有可能是合併腎臟或泌尿道系統異常。

外生殖器:首先觀察外生殖器是否正常─男寶寶看陰莖外觀、尿道開口、兩側睾丸是否下降;女寶寶看大小陰唇、陰道開口。如果外生殖器無法分辨男女,要趕快做進一步檢查。接著確認肛門位置是否正確、是否有臍疝氣或腹股溝疝氣。

背部:檢查背部是否有腫塊或凹陷、脊柱是否正確排列、是否有先天性脊柱側彎,髖關節是否有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四肢:四肢檢查包括評估長度、對稱性(十根手指、十根腳趾是否完整),以及是否有單側肥厚、萎縮、多指/趾、並指/趾、斷掌、缺指/趾、指/趾重疊、畸形足、骨折及截肢等狀況。正常新生兒的四肢會像小青蛙一樣曲起,寶寶如出現角弓反張(背拱起或抽筋)或低張力(四肢癱軟)的表現即為異常。

神經學檢查

評估寶寶各項原始反射動作,包括尋乳反射、吸吮反射、抓握反射、驚嚇反射以及張力性頸部反射。

身體健康的寶寶,用指尖輕觸寶寶某一邊的臉頰、嘴唇或嘴角,寶寶會張口並將臉轉向被碰觸的那一邊,此為尋乳反射;

將手指或乳頭放入寶寶口中,寶寶會出現吸吮和吞咽的動作,此為吸吮反射;將指尖或物體輕觸寶寶手掌,寶寶會立刻把手握緊,此為抓握反射;

一手支撐寶寶肩膀,一手輕輕托高寶寶的頭再放開,寶寶會先將雙手張開再環抱雙臂做擁抱狀,此為驚嚇反射;

讓寶寶仰卧,將寶寶的頭轉向左邊,寶寶會左手伸直、右手向上朝左邊彎(類似拉弓的動作),將寶寶的頭轉向右邊,寶寶會右手伸直、左手向上朝右邊彎,此為張力性頸部反射(Tonic-Neck Reflex)。

每個原始反射動作都會隨著身體成長逐漸消失;像尋乳反射會在1個月左右消失,抓握反射會在4個月消失,驚嚇和張力性頸部反射會在6~8個月之間消失。如果這些反射動作沒有在該消失的時間內消失,有可能是大腦出問題,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果寶寶沒有如預期出現反射動作,也可能是大腦出問題,或是其他身體因素;比如因為鎖骨骨折無法做出環抱雙臂的動作,或因為臂神經叢受傷、臂神經叢受傷合併鎖骨骨折無法把手握起等等。

大揭密!寶寶出生24小時的各種第一次

四、寶寶太淡定恐有問題

在妊娠階段曾經缺氧、缺血,或生產時曾打鎮靜、麻醉藥物,寶寶出生後可能會反應不良。如果怎麼刺激寶寶都沒表情也沒反應,就要警覺寶寶可能有問題。

五、事先做好哺乳準備,上陣才不會慌張

寶寶出生以後,大多數父母在興奮之餘也會十分焦慮,對寶寶的一舉一動十分緊張,但太緊張往往會弄巧成拙。建議爸爸媽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只要事先做好哺乳準備、隨時留意寶寶飲食及大小便情況、避免讓寶寶趴睡、發現寶寶有呼吸急促或發黑情形立即通報醫護人員,其他不用想太多。希望准爸媽們都能順利度過這段寶寶剛出生的過渡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鴿子醫生育兒 的精彩文章:

住孩子鼻孔一晚的黃豆,驚魂歷險記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