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輿論場發生重大反轉,發力投資受到空前熱捧,樓市蠢蠢欲動?

輿論場發生重大反轉,發力投資受到空前熱捧,樓市蠢蠢欲動?

作者 | 路口大爺

中國宏觀政策的取向,最近又在爭論聲中醞釀一次反轉。

「穩投資不是一種罪孽」,「在人均GDP不到一萬美元的國家,提倡建立消費社會、抑制投資是非常可笑的」,「不應該對積極財政政策污名化,特別是支持基礎設施投資」……

在過去幾年「調結構」的呼聲中,大眾似乎慢慢接受了這麼一個觀點:中國經濟應該靠十幾億人的消費驅動,而不是靠大放水帶來的投資。

但是年初以來,輿論場出現了一個微妙的轉變。

不斷有權威的聲音出來為「投資」正名,以往的主流觀點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這股風向,有點不尋常。

01

春節期間,有兩大變化值得重視。

一個是國內的消費再證頹勢。

春節黃金周消費增速首次跌破兩位數,同比增長了8.5%;

全國接待旅遊人數預計超4億人,增速3.6%,為2009年來增速首次跌至個位數;

觀影人次和平均上座率分別為7078.6萬人和41%,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3.6%和13.7%。

雖然刺激消費的減稅降費已經安排上了,但結果是,消費一時半會兒還挑不起中國經濟的大梁。

一個是全球市場再起大波瀾。

春節期間,全球各大央行紛紛轉變態度,歐、日、英、澳的央行均下調了經濟增長預期,印度央行更是意外降息,打響了春節後新興市場的降息第一槍。

之前各大央行苦於通脹,苦於美聯儲加息,現在這些因素都發生了轉變。

全球各大經濟體的增速放緩,而美聯儲的態度也開始鬆動,各大機構普遍預計,今年下半年美聯儲可能加息1-2次,2020年不加息。

寬鬆潮似乎又要再起,這就給中國經濟騰出了更多寬鬆的空間。

消費挑不起大梁,寬鬆又還剩下空間,當宏觀環境發生了轉變,輿論場也開始出現了異動,反對「投資污名化」的聲音格外強烈。

02

最密集的一次 「炮轟」,發生在上周末中國經濟50人論壇舉辦的2019年會上。

50人論壇備受矚目。

因為它集結了中國最頂級的一批經濟學者和官員,雖是民間會議,但傳遞出的市場聲音備受中國高層重視。像去年9月一次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副總理劉H出席的研討會中,各方言辭犀利,直擊中國經濟問題,引發了外界極大的輿論熱潮。

而今年的論壇,在應對經濟下行如何實現「六穩」的討論中,有一種聲音極為突出——投資已經穩不住了。

先看三個簡單的數字:

2018年中國經濟GDP增速是6.5%,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9%,

其中基建投資增速3.8%。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的判斷:

當前投資下滑速度比想像得要快,基本上構成了一種斷崖式的變化……中國當前合理的投資增速應該保持在7%-9%的區間……短近期存在過度調整的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也認為投資失速了:

去年固定資產投資降幅較大,基礎設施投資回落幅度最大,儘管去年下半年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從今年一二月份數據看,投資還沒有穩住,投資下行壓力加大。目前投資已經進入下行通道,符合轉型期的基本特徵,有一定合理性,但對比日本韓國,中國投資降幅偏大,背離了正常的下降幅度。

為此,王一鳴認為「穩投資」是有特定內涵的。「現在一說擴大投資,很多人就會覺得你要放水了……穩投資沒有錯,不是一種罪孽,這個思想一定要糾正過來。」

同樣的聲音還有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汪同三,「現在應對下行壓力,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克服投資增長不足。」

高層自去年7月提出「六穩」之後,「穩就業」就放在了首位,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在談就業時,特別提及,並非集中力量搞就業,投資就不重要了。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更直白,「當長期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暫未見效時,應當理直氣壯地進行短期需求側宏觀調控……當我們討論改革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忘記,如果沒有經濟增長,一定的穩定的水平,很多改革也是難以順利推進的。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有些人不改革的借口可能更強烈一點,我們怎麼能夠使經濟保持平穩發展,才能實現長期的增長」。

投資需求不足,一般認為是政府投資受地方債務掣肘,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認為,中國最大的灰犀牛不是地方債務,而是傳統體制,投資效率下降是體制的結果,而非成因。

這些觀點其實都在講一件事——穩不住投資,談何增長,談何改革。

智囊們在50人論壇上為「投資」密集發聲,比起去年來,火力不算很猛,但對接下來的經濟決策的影響非同小可。

03

市場上還出現一種更尖銳的聲音。

在50人論壇舉辦當天,中國頂級的經濟學術刊物《比較》在其公眾號上轉載了北大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教授的一則演講,觀點顛覆主流:

與其刺激消費,不如發力投資。

原因在於:

第一中國經濟徘徊在通縮邊緣,原因在於內需不足,表現在投資和消費不足,而消費實際上只是漸漸放緩,投資卻是大幅下滑。

2018年12月開始,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跌入「0時代」,創2年新低,工業通縮隱隱抬頭。

第二「消費過低、投資過高」是一個錯誤判斷,數據值得進一步推敲。消費中的住房消費、服務部門的消費、以及會計制度使得中國的消費長期被嚴重低估,將上述消費計入統計,消費佔GDP比重至少還可以提高10%。投資因為存在大量重複計算,因此被高估了大致5個百分點。

第三投資被污名化,實際上,高投資率是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必要條件,長期也不見得會阻礙服務業的發展,「投資服務化」現象的出現證明有效投資也可以促結構轉型和服務業升級。

中國社會似乎已經陷入一種談投資色變的狀態,一提起投資,就想到放水。顏色認為,正常合理的投資也開始遭受質疑,如果情況不改變,還會進一步導致通縮。

「對於所謂中國經濟失衡的錯誤認識,導致一系列錯誤觀念值得我們警惕,包括『反覆強調刺激消費,要建立消費社會,不用儲蓄那麼多,鼓勵服務業,抑制製造業,刺激消費,要抑制投資』。

在人均GDP不到一萬美元的國家,這些口號是非常可笑的。人為地刺激消費,其風險比過度投資更大——98年亞洲金融危機、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就是這樣。對於一個比較大的獨立經濟體,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跳過工業化而直接進入現代社會。過早抑制製造業發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將無以維持。」

再往前看,類似的聲音其實在1月份已經出現了。

余永定,一位體制內智囊,在1月7日曾發表文章稱,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速,一切問題都會惡化,中國需要財政貨幣雙擴張,「不應該把積極財政政策污名化,特別是支持基礎設施投資,這個方向是對的。」

10天後,余永定被請上了總理座談會。

這些爭論聲最終會在中國宏觀政策上反應出來,在經濟築底的過程中,投資的作用可能將會更加突出。

近期,各省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地方「兩會」期間相繼出爐,有媒體統計,有20多個省份都調低了2019年GDP的預期,而絕大多數省份到提出要發揮穩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不斷盤的關鍵作用。

基建維穩的政策信號已經非常明顯。

年初以來,股債商品三者齊牛,大超市場預期。國信燕翔團隊研究認為,現在最有可能超預期的是,基建投資「已經」大幅起來了。

無論是對中國經濟,還是對我們投資者,這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信號。

以往投資熱潮一啟動,錢總是會七彎八拐流入房地產市場。

歷史是否會重演,我們拭目以待。

感謝關注智谷趨勢(微信ID:zgtrend)。很多讀者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智谷做得不錯,記得點擊「好看」表示鼓勵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為國生娃這個重擔,終於有人扛起來了!
年入30萬,不敢談戀愛,這屆年輕人愛不起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