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自動駕駛乘車體驗大暢想:超極簡主義就是未來?

自動駕駛乘車體驗大暢想:超極簡主義就是未來?

自動駕駛乘車體驗大暢想:超極簡主義就是未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雷鋒網按: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逐漸步入正軌,關於「體驗」的討論正變得越來越多,業界甚至有了關於自動駕駛汽車內飾的常規例會。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自動駕駛汽車的車內體驗還是要走極簡路線,而且實際體驗的控制權還是會被谷歌(並非 Waymo)和蘋果掌握在手中,因為它們有 iOS 和 Android。

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會發現,只要不是司機,旅行者的大部分時間都會花在手機上,不信你就看看計程車、Uber、公交和地鐵。即使是在擁有昂貴娛樂系統的飛機上,大家也不想關掉手機,而且別說車裡。大家下了車也離不開手機。所以,無論你多愛 4K 大屏幕,你終究也是個少數派,畢竟很多人家裡筆記本和台式機都「吃灰」了。

至於自動駕駛汽車的座椅,也不會和你家裡或辦公室的有什麼大的差別,它們還是舒適取向,甚至會努力向商務艙的座椅靠攏。當然,車內音響和大屏幕也少不了,不過它們肯定是用戶手機的「奴隸」。

確實,手機有自己獨有的優勢。首先,它已經是大家手中的超級終端,你的音樂、視頻、遊戲等都存在這裡。此外,手機的用戶界面學習成本很低,誰都能輕鬆上手。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每 1-2 年就會更換手裡的手機,因此它們的設計周期比其他產品都短得多,軟體升級相當頻繁。別忘了,手機還有無人能及的數量優勢,它們提供的價值更沒有其他產品可以複製,而且很容易「成癮」。

如果你實現的是手機能實現的功能,不好意思,你從開始就敗了。即使你今天能打敗手機,明年新款產品誕生後你還是會落後。

至於許多人設想的 AR 擋風玻璃,恐怕也只是想想罷了。在車上的大多數時間乘客不會在乎自己身處何方,他們下了車才會主動搜索咖啡館和飯店,這就是現實。此外,在擋風玻璃上投廣告也不是什麼好點子,畢竟沒人想在玩手機時被打斷。

未來,昂貴的車載音響可能也會式微,因為更為私密的降噪耳機會成為主流,它提供的體驗更加個性化,而且能順帶隔絕惱人的噪音。

眼下,這種方案則不太現實,因為駕駛員開車時可不能戴降噪耳機。更重要的是,降噪耳機成本更低,畢竟幾萬塊錢的選裝音響系統可不是誰都能享受的。不過,耳機分享起來也有個缺點,那就是衛生問題。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果我們乘坐的是自動駕駛觀光車,那麼乘客必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車窗外,這時廠商就得花心思營造其他體驗了。

其實這樣的例外還不少,但極簡化的大趨勢恐怕難以撼動。

空中娛樂系統

眼下,手機主宰一切的定律在飛機上就不太靈光,因為乘客要打發漫長的飛行時間,而沒有網路的手機就成了孤島(當然,現在許多飛機已經有了 Wi-Fi),因此大家不得不求助於飛機上的空中娛樂系統。

即使這樣,許多航空公司還是取消了小型飛機上的空中娛樂系統,只有頭等艙用戶才能得到一台娛樂平板。隨著空中 Wi-Fi 的普及,未來空中娛樂系統這種價格昂貴、重量大且占空間的玩意肯定會被逐步清除出機艙。

空中娛樂系統讓人厭惡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它們超慢的反應和較低的畫質。此外,每次機上廣播響起,用戶就會被打斷,而且你一聽就是三種語言。不過,空中娛樂系統也有優勢,比如它們屏幕更大(雖然解析度低),不會消耗手機電量,安裝角度合適且能免費收看最新的大片(其實都包含在了機票里了)。

其實空中娛樂系統也不想變得這麼討厭,只是航空公司的驗證和批准過程太繁瑣且非常昂貴,等它們真正登上飛機時就已經過時,要想升級就得再經歷一輪驗證。

未來,自動駕駛汽車上的零部件肯定也逃不過類似的驗證和批准過程,雖然其嚴苛程度會低上不少,但拿老古董跟手機競爭,肯定沒戲。

非電子體驗

很明顯,手機屬於電子體驗,而車內舒適度則屬於非電子體驗。在座椅舒適度和內飾氛圍上,自動駕駛汽車肯定也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不過,這些元素恐怕再怎麼變也超脫不了現在的豪華車型,用戶無非能得到一張束縛的躺椅和更多杯架罷了。需要注意的是,內飾上的小心思在計程車上恐怕不容易施展,因為乘客更換太頻繁了。

好在,取消了司機後意味著車內的布置能更加靈活,乘客可以選擇對向而坐發揮車輛社交屬性,也可以獨享空間,遠離社交。

此外,自動駕駛領域還有個物理問題沒解決,那就是暈車,有些人實在是沒辦法在車上看書或玩手機,他們必須抬起頭看屏幕或者分心到其他事物上。

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肯定會有特殊玻璃或其他技術來減輕乘客的暈車問題。此外,由於自動駕駛汽車不再需要給司機傳遞路感,因此車輛懸掛的反饋可以盡量模糊化以提升舒適度。

「沉迷」中的乘客

既然大家上了車會繼續沉迷於手機,設計師還大費周章搞那麼多複雜的設計幹什麼?

業內人士找的原因倒是不少。

首先,與飛機類似,自動駕駛汽車的乘客全程也是「卡」在座位里,他們必然會對特殊的體驗興趣十足。不過,這個原因有點站不住腳,因為與飛行不同,乘車出行以短途為主,因此大家玩玩手機就把時間打發了。此外,那麼多品牌的計程車服務,用戶哪有功夫學車上那些複雜的用戶界面啊,但大家對自己的手機可是熟得很。

其次,基於地理位置的服務也是業內看好的未來之星,但這個理念誕生已經幾十年了,卻一直沒怎麼出成績。

也許這類服務能在觀光車上火一把,但在普通的通勤和短途旅行,恐怕沒有乘客願意被打擾,畢竟大家現在連路標都懶得看了。最終,對於此類服務的美好暢想也許只是廣告商的一廂情願罷了,因為誰都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哪。

所以這一局還是極簡設計勝。

用戶體驗

所謂的「乘車體驗」指的是用戶乘車過程中所做的事,這與車輛的「用戶體驗」有所不同。現在,「乘車體驗」可以極簡化,但用戶界面不行。

不過,未來界面可能也會極簡化,畢竟對計程車和富人來說,他們乘坐的汽車其實已經「自動駕駛化」一個多世紀了。

從歷史來看,真正的終極界面還得是富人那一套。你走出辦公室,車就在哪裡等著,「駕駛員」知道你什麼時候要離開。等你上了車,駕駛員就會啟動車輛帶你回家,你可以客套兩句,也可以什麼都不說。整個體驗過程行雲流水,舒服至極。因此,未來語音將成為最高級的命令,大家不用在手機上打字,只需動動嘴就能享受自動駕駛汽車的服務,沒有屏幕,甚至連用戶界面都不再需要。

當然,極簡設計只是大趨勢,自動駕駛汽車還是會有一個多元化的未來。到時,你能根據需要叫到 觀光車、家庭旅行車和睡眠車等,它們都有特殊元素和體驗。至於普通的通勤和旅行車輛,恐怕會「相當簡陋」。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雷鋒網新智駕(微信:AI-Drive)

雷鋒網推薦閱讀:

永不造車?拆解華為擁有的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關鍵技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全文發布:將出現「智慧城市群」
多閃付、歲歲通……位元組跳動的支付業務終上正軌,但「逐夢金融圈」談何容易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