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古代,考上狀元和只是中個進士,差距有多大?

在古代,考上狀元和只是中個進士,差距有多大?

在古代,朝廷選取人才的方式經歷過很多的變革,最後發展成了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較為成熟。多少讀書人為了一個前程,花費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考取功名。這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他們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等層層的考驗,而且難度越往後越大。

當然只要考中了就完全不一樣了,不說別的,就說中個秀才待遇都遠高於普通人。首先作為秀才他可以免交賦稅,同時面見縣官可不下跪,即使遇到案子也可免除受刑。別以為考個秀才很簡單,洪秀全自從13歲便開始考試,但直到三十歲了,卻依然沒中一個秀才。可見要想考一個秀才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甚至要比我們現今的高考還難。

當然,讀書人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取進士或中個狀元,因為這相當於取得了做官的通行證,自己的努力總算得到回報了。當然,中個進士和高中狀元,那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首先進士按照成績被分為三個甲次,越往後說明名次靠後,雖然都是進士,但有待程度卻不一樣,也就是說成績越優等皇帝越喜歡,將來也可能分派到更好的地方就職。

一般來說,狀元作為一次科考表現最優異的考生,當然優先會被入選翰林院。這可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構,詔書什麼的都是竟有他們來起草,與皇帝容易接觸較多。這既是為什麼很多從翰林院出來的,容易得到好的發展機會,容易升遷。考究史料,大清高中狀元的人選當中,後來擔任內閣大臣的就有14人之多。而內閣是清朝最重要的機構,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非翰林無以入內閣」的原因。

而中個一般的進士,當然沒有狀元一開始這麼高的優待了。大多數人都會被任命到地方的縣衙任職,從基層做起,表現優異的再升遷。但也並不是說普通的進士就一定日後沒有狀元的發展空間大,只是可能他們在早期的起步不一樣。因為狀元每一屆只有一個,總不能人人都當狀元。

像我們熟知的曾國藩、李鴻章都沒有中狀元,但他們憑藉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成為朝廷重臣,他們一生的成就甚至超過很多所謂的狀元出身的同僚。畢竟科考只是人生的一個里程碑,成績好壞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後面的路關鍵還是要靠自己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道史 的精彩文章:

司馬昭滅蜀後,劉禪投降放棄抵抗,為何唯獨太子劉璿還會被殺掉?

TAG:小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