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因材施教」難以落實,《流浪地球》或是「因機緣而教學」的良機

「因材施教」難以落實,《流浪地球》或是「因機緣而教學」的良機

「因材施教」是儒家的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依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自身素質和特殊天賦等等,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工作,激發學生的長出、彌補學生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比較全面的發展。不過,這是一種理想化的教學模式,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難以落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是,「因材施教」的一個前提是教師要準確的洞悉和判斷學生的「材」,之後才可以因「材」而一一施教。

那麼,教師能否準確的洞悉和判斷學生們的「材」呢?面對一個班級里幾十名的學生,教師又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承擔這一重任?隨著學生們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也在迅速的成長和變化,如同水量越來越大的一條小河,這樣的話,教師基本上無法準確的判斷學生的「材」,「因材施教」也只能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盧曉東教授認為,教育工作者們有必要跳出「因材施教」的理想,更應該採用「因機緣而教學」的教學方式。

(教師)

所謂的「因機緣而教學」是指當一些外部條件不期而至,激發了學生們很強的學習動機,即便這與教師的教學計劃不符,教師也該利用這一外部條件,結合情境進一步的啟發學生們的學習和探索熱情。李零先生的一篇文章《天不生蔡倫——說中國的廁所和廁所用紙》中提及了一則小學教學案例,有一天,歷史老師講「四大發明」的時候,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問:「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用什麼擦屁股?」歷史老師很火大,把小男孩趕出了教室。小男孩滿心委屈的回到家,問他的父親:「爸,你是學考古的,你說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到底用啥擦屁股?」這個看似天真的問題,居然把他的父親也難倒了。

盧曉東教授認為,以上的教學案例中,歷史老師不懂「因機緣而教學」,否則他不會把小男孩趕出教室。小男孩提出那個天真的問題之後,引起了全班同學的極大興趣,教師可以借著這個機緣,幫助學生們細化問題、形成研究和討論小組,開展初步的構想和探求,隨後全班彙報和進一步的討論。這樣的「因機緣而教學」中,學生們的研究能力、協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等等都可以得到培養。

(教師)

大年初一上映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仍是熱度不減、風頭正勁,公眾們對《流浪地球》的熱議不僅僅局限與影片本身,已經外延到了現實世界中,盧曉東教授認為,教師們可以把《流浪地球》轉變為一個「教」和「學」的機緣,使得電影和原著小說中的科學問題、社會問題與大學課程聯繫起來。比如,地球停止自轉之後,地球上多少動植物能夠倖存下來?地球的生態系統徹底崩潰之後,人類如何應對這一可怕的局面等等。

社會學和教育學的領域中,也有值得教師和學生們探討的問題。《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里,地下城的學校中,課程聚集於理工科,藝術和哲學等等「無用」的教育已經微乎其微,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否合理、是否可行?若藝術、哲學等等教育缺位,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會不會受限和受損呢?眾多科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藝術和哲學是「創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麼,地下城學校的課程設置該不該調整一下呢?

(教師)

小考題:你是否認可盧曉東教授的觀點?「因機緣而教學」是不是一種可行的教育方式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超級月亮」是罕見的天象?不,「超-超級月亮」才是難得一遇
現代宇宙學中的五大問題:宇宙的外面是什麼?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