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藏人的帽子這麼西部片|大象公會

為什麼藏人的帽子這麼西部片|大象公會


在那些古銅色的面龐上,

為藏人的視線遮擋出一小塊寶貴陰影的,

是一頂頂歐式禮帽和美式牛仔帽的寬大帽檐。

文|尼洋

在今天的西藏,除了「雪山,青草,美麗的喇嘛廟」,還有什麼能讓走馬觀花的外地遊客魂牽夢繞,感受到傳說中的詩和遠方?

答案當然是當地的人民——儘管傳統的民族服裝已經不再是藏區主流,但某些風靡雪域男女老少的時尚單品,仍然能夠滿足外地遊客對於藏人形象的異域想像:



其中最深入人心、易於識別的莫過於「藏式禮帽」:無論在偏遠的牧區,還是繁華的都市,這種寬沿大帽都早已是人們心中的藏人標配。




· photo by ins:slioy

這種印象並不奇怪,早在1950年代,寬沿禮帽便作為藏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被劃入「民族特需產品」之列,由中央統一安排生產,以滿足藏族人民的日常需求。

不過,這些帽子的造型也實在非常眼熟,尤其是翹曲的形狀和固定用的系帶,跟美國西部片中的牛仔帽子如出一轍。

· 《被解放的姜戈》

事實上,這些流行於青藏高原的氈帽,大都類似於 Homburg hat、Cowboy hat、Fedora、Boss of the Plains 等曾經在西方風靡一時的經典款式。


· Homburg hat


· Fedora




· Cowboy hat



· Boss of the Plains

雪域高原上的藏人,為什麼會有這麼歐美范兒的傳統服飾?

來自印度的英國貨

1944年5月,一位名叫海因里希·哈勒的奧地利人從印度的戰俘營成功逃脫後闖入西藏,並於1946年初抵達拉薩,後來又幸運地獲得了駐留聖城的許可。

多年後,他在回憶錄里,描述過拉薩街頭的一家售賣「歐式禮帽」的店鋪:


我們又參觀了一家帽店,裡面掛滿了氈帽,式樣很像歐洲人戴的寬沿禮帽。這種帽子是拉薩的暢銷貨,因為它的帽沿能夠遮住陽光。不過,

一頂雅緻的歐式禮帽戴在留有髮辮的頭頂上,實在不堪入目

。本土樣式的帽子同他們的民族服裝穿戴在一起倒是自然和諧,具有優美的高原風味。


· 海因里希·哈勒的回憶錄曾兩次被搬上大屏幕,受到中國人民的一致反對

相比於大驚小怪的奧地利人,當時的拉薩市民早已習慣了集市上的各種歐洲商品。哈勒看來與藏人形象格格不入的歐式禮帽,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進入了西藏。

1910年代留學西藏的日本人青木教文,在描述1912年拉薩街頭的市民裝扮時,就已提及了歐式禮帽的流行:


衣物以本地呢或外國呢,以及中國各種絹物類為主……冠和帽子的形態由中國和蒙古輸入的最多,

近來流行中折帽(西式呢帽之中間凹者)

英國探險家亨利·海登1922年遊歷西藏時,也用鏡頭記錄了下了頭戴Homburg hat的西藏澤當地方官員的身影。

正如奧地利人哈勒在1946年時的判斷一樣,這些寬沿禮帽原本就不是藏地的產物。

與佛陀的教法和許多異域商品一樣,西藏的歐式禮帽最初同樣是來自雪域南方的印度。直到今天,藏人熱愛的寬沿禮帽在很多地方仍被稱作「甲噶夏莫」(?????????????),意思就是「印度帽子」。

不過,印度顯然只是這類歐洲商品進入西藏的中轉地。

19世紀後半葉,大英帝國的統治給這片古老的土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活力,藏族商人們也開始從印度採購到各種新奇的歐洲商品。

或許就是在這個時候,古老的氂牛商隊載著第一頂歐式禮帽穿過了險峻的乃堆拉山口。





很快,雄心壯志的英國人就不再滿足於隔著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和藏人打交道了。

1884 -- 1903年間,英國人先後三次派出軍隊入侵西藏,於1904年8月兵臨布達拉宮腳下,聖城在槍炮聲中陷落。

西藏被迫先後與英國人簽訂了《藏印條約》和《拉薩條約》,並根據條約於1894年和1904年分別開放亞東、江孜和和噶大克(今噶爾縣)為商埠,作為英印與西藏地區商品貿易的重要通道。





自此,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的西式禮帽就和眾多英國商品一起,開始大量進入西藏市場。

西藏維新的遺產

不過,英國人帶給西藏的,遠不只是流行歐美的寬沿禮帽和琳琅滿目的工業化商品。

世紀之交的變革,也給西藏的政局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震蕩。

1904年8月,在英軍抵達拉薩前夕,十三世達賴喇嘛被迫出逃,流亡於蒙古和北京等地,五年後才回到了久違的布達拉宮。

但很快,由於清政府計劃向西藏大規模增派軍隊,加上自己和駐藏大臣之間的矛盾,達賴喇嘛便不得不再次從拉薩出走。這一次,他選擇了向南去往佛陀的故鄉——印度,並在那裡度過了近三年的時光。


· 留駐印度時期的十三世達賴喇嘛

轉眼到了1911年,雪域東方的漢地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統治中國數百年的滿清王朝被革命者顛覆。

清朝在西藏設立的治理機構也隨即崩塌,宣統退位兩個月後,駐紮在西藏的兩千多名滿清軍隊和官員被驅逐,西藏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局勢。

達賴喇嘛也在此時開始動身踏上了返回西藏的路途。

出走的幾年裡,因為接觸了不少歐美國家使節,也觀察了英屬印度的社會現代化,達賴喇嘛深刻地感受到了西藏的落後,開始醞釀西藏的維新事業。

與此同時,通商英國也使得西藏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1913年初的拉薩集市上已經湧入了大量的歐美商品,越來越多的歐式禮帽出現在街頭藏人的頭頂上。

就在此時,回到拉薩的十三世達賴喇嘛也開始在西藏推行全面的社會改革,古老的青藏高原上颳起一陣強勁的維新風潮。

軍隊率先開始改革,剪短髮、戴禮帽、穿著現代服飾成為維新派的身份象徵,喝甜茶、吃麵包、握手、打網球之類的西式生活方式也受到不少改革官員的追捧。


· 身著現代服裝,頭戴西式禮帽的藏軍總司令擦絨(中)

達賴喇嘛主持建立的現代軍隊統一穿著英式的制服,採用英語口令,甚至連軍樂隊演奏的都是《天佑吾王》的樂章。


· 一位軍官




· 藏軍軍樂隊

在1920年代的西藏政府僧俗官員合影中,現代服飾已經佔據多數,歐式的禮帽同樣頗受歡迎。





不過,即使擁有雪域法王的鼎力支持,西藏的維新改革還是從一開始就受到了保守派的強大阻力。

堅守自身利益的保守勢力,不僅視各種改革政策為洪水猛獸,就連喝甜茶、戴禮帽等流行於維新派之間的西式生活方式,也被他們斥為有悖傳統的叛逆行為。

維新派的奮勇改革,沒能實現 make Tibet great again 的宏願。隨著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圓寂和保守派勢力的重新掌權,西藏的維新事業最終宣告失敗。

不過,這場維新改革並非毫無成果,至少,改革派們推廣的全新生活方式,就給藏人的生活留下了諸多寶貴遺產。

直到今天,源於英式的西藏甜茶仍然是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天然契合高原氣候的寬沿禮帽也在維新派的推廣下進一步在西藏流行開來。







· 開始出現在雪域每一個角落的歐式禮帽


歷史從藏人頭頂划過

儘管已經受到了藏人的普遍喜愛,但直到上世紀四十年代,西式禮帽卻依然沒有在西藏獲得一個體面的身份。

除了被歐洲人批評「不堪入目」,不少保守派官員也將其視為「不成體統」的外來裝束,甚至一度下令禁止。

畢竟,藏人並不缺少歷史更悠久的傳統帽飾:


· 流行於牧區的狐皮帽


· 玉樹地區的盤形羔皮帽


· 衛藏農區的金花錦緞帽


· 林芝工布林區的氆氌帽


· 安多地區的高頂白氈帽

不過,這些所謂的「傳統」,本身就包含著眾多外來文化的元素。從蒙元時期開始,西藏的貴族和官員服飾就普遍受到了蒙古和中原地區的影響,直到保守派官員們抵制西式禮帽的二十世紀,在貴族間還流行一種紅纓帽,一直被稱為「索夏」(??????),即「蒙古帽」。


· 身著官服的噶廈官員

就連吐蕃先民的頭飾,也在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受到過波斯文化的直接影響。所謂「傳統」,原本就是一個逐漸建構的過程。


· 莫高窟壁畫中的「吐蕃贊普禮佛圖」

最終將西式禮帽正式納入藏族傳統的,則是來自東方的共產主義者。

1950年代成為「民族特需用品」後,在中央的安排下,天津的盛錫福帽廠開始為廣大藏族人民生產寬沿禮帽。





伴隨著計劃經濟的有力推廣,

來自天津的西式禮帽就正式成為了藏族傳統服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這種天津禮帽在完成了最初的使命之後,卻很快撤離了藏人的頭頂。

文化大革命期間,原來的「少數民族特需用品」被指為是為「封」「資」「修」服務的「四舊」,包括「民族禮帽」在內的大量商品被封存,民族用品生產企業也紛紛被批停產轉型。

除了一些珍藏版的老禮帽以外,「解放帽」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禮帽,出現在了無產階級藏人的頭頂。



直到1973年,在國務院的批准下,天津盛錫福帽廠的民族禮帽才開始恢復生產。

不過,藏人服飾的演化並未到此為止,隨著市場經濟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帽子款式走進了藏人的生活。如今,很多年輕的都市藏人已經開始迷戀黑人風格的穿著和平沿嘻哈帽,女孩們的最愛則是韓范的棒球帽和幾乎人腳一雙的new balance。





但是,厚重的寬沿禮帽仍然是真正old school藏人穿著的靈魂所在。

每當高原的陽光達到一天中最刺眼的時刻,只有一頂「藏式禮帽」的寬大帽檐,才能讓我時刻看清經幡飄動的方向。


· photo by John Novi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好吃的豬從哪裡來丨大象公會
被嫌棄的「寬鬆教育」,終將降臨丨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