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春節檔電影票價格大幅上漲 國產電影過度依賴票房收入

春節檔電影票價格大幅上漲 國產電影過度依賴票房收入

來源:法制日報

在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8部大片扎堆上映。不過,一邊是《流浪地球》等大片收穫高票房,另一邊是關於春節檔票價高的吐槽也可隨處聽到。有網友稱,「老家四線城市,一張2D電影票竟然要七八十元」「請親戚朋友看電影花了近1000元」……

甚至因為電影過高的票價,有媒體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今年春節,你擁有「看電影自由」了嗎?業內人士分析稱,供需關係的變化和票補力度的減少是主要原因。

城鎮影視需求增加

充當票房瘋漲主力

其實,在過去幾年春節期間電影票價格上浮幾元錢也是常有的現象,但今年的漲幅明顯高於往年。打算看電影的觀眾普遍感受到「電影票漲價了」。

「老家縣城唯一一家電影院竟然把《流浪地球》的票價賣到近70元,去年同期同一影院的《紅海行動》才30元。現在真是看不起電影了。」某縣城一位影迷在網上吐槽道。

2月11日,「三線城市1張電影票賣160元」登上微博熱搜。在河南省信陽市,一家影院顯示熱播電影售價均超百元,一張黃金時段的電影票賣到160元,遠遠超出平時價格,甚至高於一線城市。

拓普數據顯示,今年正月初一,全國45.15元的平均票價,同比去年39.15元上漲15.3%。而燈塔專業版提供的數據則顯示,今年頭部的4部影片平均票價都在44元以上,目前熱度、口碑最高的《流浪地球》更是接近50元,而去年大年初一僅有《紅海行動》和《西遊記女兒國》兩部3D影片平均達到40元,《紅海行動》只有42元。

據貓眼數據統計,正月初一,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14.39億元,全國平均票價大約為45.1元,比去年同期上漲大約15%。

在這輪瘋漲當中,二三四線地區成了票房瘋漲的主力。拓普數據顯示,去年初一,一二三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分別為43.82元、38.94元、38.89元和38.07元,而今年初一則分別達到了49.19元、45.06元、45.33元和43.88元。其中,一線城市漲幅僅有12%,但二三四線城市漲幅卻高達15.7%、16.6%和15.3%。相較於2018年25元左右的平均票價,一些三四線地區在初一的票價漲幅超過80%。

「電影票價長期以來是放開定價的,不需要政府來定價指導,不屬於政府定價和指導價範圍。」長期研究經濟現象的風雲學會研究員陳經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三四線城市相比一二線城市,人均收入低,觀眾對票價上漲更敏感。「而且,春節期間家庭集體觀影要購買多張票,這進一步放大了高票價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春節期間人口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小城市流動,小城市影院相對觀影人潮供給不足,有漲價增收的動力。」陳經說。

微博簽約自媒體@老邪說電影則向本報記者透露,連續好多年,影視行業都把「小鎮青年」掛在嘴邊,想要收割這一波韭菜。箇中原因正如影視行業的資本故事,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商人牟利。「小鎮青年消費能力提高,影視娛樂需求增加,漲價遲早要來,只是恰好是今年而已」。

春節期間,河南信陽某影院的黃金時段,一張《流浪地球》電影票價格為160元。有網友稱此價格「遠超平時價格,甚至比一線城市還貴」。

對此,有媒體致電當地物價部門,工作人員回復稱「電影票屬於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消費者有很多其他選擇的方式,比如可以選擇在某個電影院看,或者選擇其他大片,選擇延遲看或者在網路上看。電影票價格高,去的人就會少一些。去的人少,價格自然會下調」。

在@老邪說電影看來,目前,電影票價是典型的供需平衡問題,自由交易應該自由發展,消費者會作出自己的選擇。

陳經則對記者稱,如果影院賺錢,則開電影院的就多,供給上升,票價會下跌。但春節觀影時間不長,市場調節沒有這麼快。所以影院趁著春節期間影院少於需求,大幅加價。

價格優勢作用減小

片方謹慎投入票補

過去幾年,電影出品方每年會拿出一部分預算,進行票補,再加上各大線上購票平台、團購軟體的補貼,一張電影票並不算很貴,常有9.9元、19.9元的特價票。2018年10月,電影票補被取消。這是不是導致今年春節電影票價偏貴的原因?

首都電影院經理於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稱,「會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很多票補是在第三方在線票務平台上實現的,第三方在線票務平台和影院做票務補貼時,雙方會有一定讓利,促成相對比較大幅度的優惠。

「其實,現在票補也並不是取消,而是有所控制,大家對於票補可能會更謹慎。票務平台投入票補的力度降低,影院的降價行為減少,可能對今年票價上漲有一定的推動。」於超說,前兩年,影院在做春節檔運營時,更希望觀眾走進影院,所以還有優惠政策或者一些其他票補,現在春節檔已經不需要這種最簡單的優惠或者促銷方式來吸引觀眾了,同時影院在春節檔時,運營成本相對平時要高,大家在追求場次最大化的時候,營業時間也會拉長,包括加班等成本投入也會相對提高,所以促使影院對票價進行一定的調整。

據業內人士介紹,雖然之前票補新政並未落地,但電影行業各方均趨於理性,春節檔票補總量較少。

在陳經看來,票補減少,是高票價的重要原因。目前,票補重心遷移至「增加預售票補——增加預售——增加排片」的邏輯鏈條上,票補均集中投放於預售階段,「但這也是預售過後無補貼票價顯得過高的原因。整體上票補相對往年大幅減少,這是最關鍵的影響」。

2018年年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在2006名受訪者中,決定是否觀看一部電影時,84.2%的受訪者會把票價作為重要參考因素;93.6%的受訪者能接受的電影票價最多40元;60.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電影票價高。

在上述調查中,對於取消電影票補,54.4%的受訪者支持。具體來說,24.6%的受訪者認為,這可以減少刷票等亂象,提高影片質量。29.8%的受訪者認為導演和演員的付出值得原有的票價。38.8%的受訪者不支持取消票補。

票補之所以減少,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其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小。此前,影聯傳媒總經理講武生在接受自媒體毒眸採訪時說,隨著觀眾對於口碑的敏感度不斷提高,在競爭激勵的檔期,價格優勢起到的作用正在減小,所以很多片方在票補投入上都會更加謹慎。

不過,@老邪說電影則認為,過去的票補讓電影票便宜,現在是回歸正常。今年《流浪地球》的火爆,證明消費者有能力識別和支持好電影,這是老百姓提高電影鑒賞能力的表現。

而對於影院來說,利用票補將利潤最大化的現象也在這一檔期內時有發生。

有從業者透露,今年,很多片方給出的票補政策都是45元以下的片子,最低可以補到19.9元售賣,即一張原價25元的電影票,影院可以拿到5.1元的補貼。但如果將價格提升至44.9元,則意味著影院可以拿到25元補貼。因此,很多原本沒有大漲想法的影院,也紛紛提價,用這種方式來「騙取」票補。

高票價影響觀眾人數

保障收入需拓展渠道

高票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人數。根據自媒體毒眸的數據,今年初一的觀影人次僅有3085萬,同比下降了5.5%;到了初二,單日票房滑落至9.9億元,低於去年同期10.28億元,人次比去年初二下滑了16%。不過,在票價浮動相對較小的一線地區,初一觀影人次達到360萬,同比增長9%,是今年唯一出現增長的地區。

有從業者認為,在觀眾消費選擇日趨多元、娛樂渠道逐漸增多的今天,「電影已經沒有那麼強勢了。如果春節檔觀影不再是高性價比的消費方式,那很有可能遭到分流與衝擊」。

陳經也認為,票價過分高漲,會直接影響群眾的消費體驗,減少觀影人數,影響影片的傳播效應,也可能引發盜版流行,損害整個市場的利益,「還會人為地將以前大眾普遍能享受的文化服務,變為有相當收入門檻的消費行為,影響社會和諧。所以要重視票價過分高漲的現象,通過增加市場供給來調節」。

陳經同時直言,電影票價由市場定價是應該的,「不能因為個別影院給出離譜高價就要政府去干預。但是政府應該考察票價大幅上漲的原因。如果因為影院供給不足,則說明城市規劃可能要調整,要引入投資增加影院」。

@老邪說電影認為,政府干預電影票價的前提是,第一能讓行業更好,第二能讓老百姓更好。如果政府隨意干預票價,可能會讓爛片繼續橫行,好片迫於定價賺不到錢。讓畸高的票價降下來,除了市場要根據供給需求適度調整價格外,更重要的是拓展電影收入來源渠道,拉長電影產業鏈。

有業內人士指出,影院、院線等要建立更加透明的分賬環節,扭轉電影製片方在定價和分賬上的弱勢地位,讓國產電影市場更加規範和專業。

「我國電影產業的確是高度依賴票房收入,但現在的電影都介入了互聯網線上播放平台。綜合來看,國產影視收入已經不單單是票房了,還有線上點播服務等。」不過,@老邪說電影也坦言,在影院、院線分賬環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博弈,「一般人可能根本無法滲透,各方至少都比較滿意,才會達成現在的分賬形式和比例,外人怎麼介入呢?」

陳經的看法是,如果影片的其他收入來源多,降低票價增加觀影人數就有基礎了。「但短中期還是需要靠票房來支持電影產業,票價跟隨人均收入不斷上漲是正常的。」

「相對於電影製作方,影院、院線還是比較強勢的。這是因為目前院線布局在擴張中,群眾觀影主要還是依賴院線提供的渠道。與美國相比,中國的院線供給還是不足。同時,中國電影質量、IP質量雖然在逐漸好轉,但整體仍然水平較低,票房的重要因素是院線的排片。」陳經說,有時會形成多部電影競爭,贏家通吃的現象,需要通過增加院線供給,提升影片質量。同時,規範市場監管,讓參與各方以實力為基礎充分博弈。

@老邪說電影認為,電影行業最好能讓票房收入與演員片酬掛鉤,比如好萊塢的方法,先給一部分片酬,上映後看票房,再提供分成,這樣就能避免高片酬低票房的爛片扎堆現象。(趙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