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小米不敢漲價

小米不敢漲價

小米不敢漲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氫媒,作者|劉尊

剛剛,小米9、和小米 9 SE發布。定價2999起,貫徹了雷軍所謂「永遠不放棄性價比」的言論。

具體而言,搭載高通驍龍855處理器,搭載三攝全焦段鏡頭:1200萬人像,4800萬像素主攝,1600萬微距+超廣角。支持夜間激光對焦、雙頻GPS,同時具有獨立AI鍵。

價位方面,小米9的 6GB+128GB版本售價2999元,8GB+128GB版本售價3299元;小米9透明尊享版12GB+256GB售價3999元;小米9 SE的 6GB+64GB版本售價1999元,6GB+128GB版本售價2299元。

2999起的價格其實並不算高。然而有意思的是,兩天前雷軍還在微博上放話「期待我們賣特別便宜,完全做不到」。彼時不少人預測米9將賣3500以上。

在氫媒財經看來,以性價比起家的小米,越來越對性價比有癮。

深入到供應鏈中來解讀,氫媒財經發現,小米堅持性價比,更多的是無奈之舉。

供應鏈才是小米的命門

未來手機行業的出貨量更加依賴於產品創新(而非品牌或渠道)。而產品創新則依賴於企業在研發投入和供應鏈上的整體實力。

眾所周知,小米在研發投入上的支出向來不高。2015-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投入的研發經費分別為15.12億、21.04億和31.51億。

這三個數字別說比不上華為、百度等技術投入大戶,甚至不及京東、美的這樣的企業。

小米不敢漲價

關於研發投入,另一個問題是,隨著品牌和產品衝擊中高端,小米是否在未來大幅加大研發投入?

在氫媒財經看來,對於以戰略定位能力、營銷能力、執行能力(而非研發能力)起家的小米而言,這種可能性在短期內也幾乎是0。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上市後的小米需要考慮企業利潤、市值管理等因素(尤其是後者小米一直做得較差)。里昂證券去年11月曾將小米目標價從22.3港元大幅下調至19.5港元,理由之一就是擔憂「持續的高額研發投入會拖累小米財務表現」。

可見,小米無法在短期內撕掉「研發投入低」的標籤了。

那麼,另一影響小米的關鍵因素——供應鏈能力,就顯得及其重要了。

供應商「翻身做主人」

放眼整個手機產業內部的十幾年演化史,在高度開放和市場化的手機產業鏈中很重要的一個趨勢是,手機供應鏈在全球範圍內都趨於集中。例如在手機屏幕方面,2017年前五大面板供貨商的市場集中度約61%,2018年前五大面板供貨商的市場集中度提升到65%,增加了4個百分點(群智諮詢數據)。

想一想,是不是手機發布會每提到屏幕就是三星、京東方、JDI?提到晶元就是驍龍、麒麟、聯發科?提到攝像頭就是索尼?

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甚至寡頭壟斷,直接導致手機廠商對於晶元、內存、OLED等核心部件的議價能力趨弱。

讓我們回到小米。從財報顯示,小米2017年前五大供應商佔42%總成本,第一大供應商(高通)佔比14.3%,且呈上升趨勢。

小米不敢漲價

其實,近三年手機的主要零部件中,除鋰電池外,價格大多沒有顯著下降,不少甚至還有漲價。比如日產的陶瓷電容器在2018年6月宣布漲價,漲幅最高達30%。一般來說,一部智能手機會用到100-200個甚至更多的陶瓷電容器,最多能使用1000個。

元器件漲價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剛剛提到的手機供應鏈寡頭壟斷格局,另一方面則是手機產品的高端化趨勢。

米9若大幅漲價則出貨量堪憂

眾所周知,出貨量越大,手機廠商對於供應鏈的議價能力越強,拿到的折扣越多。一個極端的反例是鎚子。羅永浩曾在節目上自稱,由於其所需的訂單量小,鎚子手機曾一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斷貨。

而「瘋狂堆高級料」、「要我們賣特別便宜,做不到」的米9,賣到了的價格。它在前期供應鏈上各玩家的博弈必然艱辛且弱勢。

得出「米9若大幅漲價則出貨量堪憂」這一推論並不難,原因也不難理解:

①國內出貨量大跌。IDC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國內市場出貨量為1030萬台,較去年同期1590萬台下跌35%,市場份額由13.9%下滑至10.3%。

小米不敢漲價

②米粉活躍度下降。米粉一度是小米手機國內出貨量的主力軍,然而從數據來看,「粉轉路」的米粉不在少數。艾瑞數據顯示,小米社區APP的月獨立設備數從2018年1月的5萬降低至12月的2萬,跌去一大半。要知道小米社區是官方論壇、是米粉的大本營。

小米不敢漲價

③5G來臨前夜整體換機慾望較低。我們知道2013-2014年進入智能機和4G換機時代,智能手機產量增速達到了10-30%,而5G時代必然將引發新一波換機潮。但在那之前的今天,用戶整體的換機慾望仍比較低迷。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下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中國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404.8萬部,同比下降12.8%,環比下降4.6%。

小結一下以上邏輯:在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中,小米所謂的「死磕性價比」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於「離不開性價比所帶來的出貨量,以及供應鏈議價能力」。

大幅漲價或讓小米陷入以下的惡性循環:手機漲價→出貨量降低→供應鏈溢價能力降低→元器件漲價→手機進一步漲價→出貨量進一步降低......

換而言之,小米一定程度上是「不得不追求性價比」。

小米不敢漲價。

供應鏈或成小米最大掣肘

為什麼小米的手機漲價就會陷入如此惡性循環呢?OV、華為、榮耀怎麼不會?還是要回到供應鏈能力這一點上。

橫向對比OV和華為,不難發現小米的供應鏈能力較為羸弱。氫媒財經曾在《研究了華米OV的供應鏈管理,我們發現了這些》一文中對比了三方各自的供應鏈特色:

OV:近年來強調主動出擊,投入資源促進上游元器件的成熟,進而佔取先機,打時間差。具體的方式是在涉及手機創新的關鍵領域提前布局,把技術跟蹤、合作的周期提前到18個月。例如,為vivo提供屏下指紋識別技術的匯頂科技,此前就讓vivo X20 Plus成為了首台屏下指紋手機,其搭載的第一代指紋技術,是vivo與匯頂聯合研發的。

華為:從最初的程序化、規範化,再到如今的數據化、智能化,是華為供應鏈融合創新的一大特色。將過去分散、割裂、獨立運作的分散供應鏈模式,提升到以計劃引領,採購、生產、物流、銷售模塊的相互協作的、有體系、規範化的供應鏈管理。說白了就是整合供應鏈各環節,並用智能手段加以規範化。

相比而言,小米的供應鏈管理是最沒特色、最沒「相對優勢」的。

2014年左右的小米,最先採用縮短供應鏈的方式,依靠專業的代工廠為其代工,減少中間代理商和流轉環節,直接對接生產商與用戶。應了那句廣告語——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如果說蘋果憑藉自身IOS系統圈起一個完整的生態鏈,那麼小米則是依靠互聯網思維,以資金為紐帶,在取得規模效應後綁定大批硬體供應商,進而形成成本優勢狙擊其它競爭對手。

然而,這種商業模式目前已經被「友商」完全吃透、模仿,並迅速普及到整個手機產業,因此也算不上什麼特點了。

品牌進擊中高端、產品提價、國內出貨量大跌、市場需求冷淡、米粉活躍度降低......種種因素疊加,更加考驗小米的供應鏈上能力。

尤其是若是大舉進擊走高端,導致未來出貨量的進一步降低,將對小米的供應鏈能力造成巨大壓力。

這就讓小米的供應鏈管理不得不在短時間內往華為或者OV方向轉型,或者獨闢蹊徑——這談何容易。

總結

預熱時放話「期待我們賣特別便宜,完全做不到」,降低用戶預期;發布後結果卻是微幅漲價,予以用戶驚喜。雷軍不可謂套路不深。

然而微幅漲價、繼續死磕性價比的背後,是供應鏈集中化的趨勢以及小米在供應鏈能力上的弱勢——不是不想漲,而是不敢漲。(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