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常勝之道是柔,凡事退一步,最後成功的是自己

常勝之道是柔,凡事退一步,最後成功的是自己

常勝之道是柔,凡事退一步,最後成功的是自己

【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則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

因此他告訴我們一個大的人生哲學,這個宇宙間有一個真理,「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有永遠是成功的,有永遠是失敗的。「常勝之道曰柔」,柔是常勝之道,謙虛也就是至柔,做人脾氣好也是柔;「常不勝之道曰強」,自己好強、好勝,希望永遠出人頭地,就是不常勝之道。你們看人生,有很多人個性至強,總想出人頭地,就憑這個個性做法就完了。所以常勝之道是柔,自認為一切不如人,一切退一步,最後成功是自己。所以「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用剛與用柔,一般人容易了解,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了解。這兩種是智慧的境界,一般人沒有這樣高的智慧,所以不知道。

我們中國的上古文化,老祖宗的傳統,「故上古之言,強先不己若者」,強就是強,什麼叫強?強人、英雄之類的人,總要在不如自己者之前搶先出頭。「柔先出於己者」,所謂柔,自己覺得很普通,沒有超人之處,就是謙虛、不搶先。「先不己若者,至於若己者則殆矣」,自覺高明、搶在前頭的人,遇到比他強的人就危險了。「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處處讓人在前,知道謙虛,他自己的危險也就不存在了。

「以此勝一身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這是什麼道理呢?一個人自己能謙虛、保持柔,一切不強先出人頭地。「若徒」,徒就是空的意思,不是徒弟的意思。「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也」,他說這樣就是能力不夠也會制勝,也能擔當天下事。

所以我常說,傲慢的人,他根本就是自卑,不自卑的人不會傲慢,因為自卑的人曉得自己沒有什麼,又深怕你看我不起,故而傲慢。自己很充實的人,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因為他心裡沒有你也沒有我,他看天下人就是黑壓壓的一堆,他不管這些。所以凡是傲慢的人都是可憐人,都有自卑感,因為有自卑感,反過來他就傲慢,他不懂人生,就是這個道理。

《列子臆說》

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塗。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作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報。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玩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易經系傳別講》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很有名的大夫,姓姬寧氏,名俞,武是他的謚號。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由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地做衛國的兩朝元老。「邦有道則知」,這個邦就是古時國家的別稱,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揮出來,了不起!可是後來到了衛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常混亂,情況險惡,他還在朝,也參加了這個政治,可是他在「邦無道」的時候,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但從歷史上看出他並不笨,他對於當時的政權、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無能,沒有什麼表現,可是他對於國家、社會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說寧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有的人還可做得到,但處於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到了。

人們到了社會歷史發生變動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權變亂時,在前一個君王手上,充分表現了政治才能的人,本來是很容易遭忌的。這是政治上千古以來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點莫名其妙的,也許是人類心理的通病,能幹了會有人妒忌的。為什麼妒忌?只能說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我們必須以學問、道德來消磨它。這種妒忌心理,到了事業或利害相對的時候,就忌刻別人。所以學問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這些罪惡的心理,消磨了、轉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所以孔子說到寧武子,當初他的才能表現得那麼高,應該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很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這一點修養是別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其知可及也」,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但是樸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其愚不可及也」,這就很難做到了。

這裡我們就想到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絕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塗,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而轉進糊塗,這就更難了。下一句話說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權位都讓給人家,心裡很舒服,並不希望人家事後報答,只要當時心裡舒服就好。這也是孔子說寧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申。

《論語別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如常有志求出離法,當以直心為第一義
古訓,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這兩個字!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