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標!

搶票的樂趣可能比看展還大。故宮在昨天首次開放了它的夜場觀看,並在元宵節舉辦了上元之夜的主題燈會。營銷賬號宣傳語由「一生一定要看一次故宮雪景」,變成了「一生一定要在夜裡去次故宮」。但在常駐人口好幾千萬的北京,活動預約的名額只開放3500個。看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需要稍稍延後。

媒體在網上做了燈會的全程直播,現場的記者陣容快趕上開人大代表會。但真正走進去看的燈展,和在微博上看的到底有啥不同?作為頭天進場的500分之一,我可能要多說一點點。

用身體看展

射燈確實挺丑的,不用懷疑,尤其是它閃起來的時候。但在遠離廣場的地方,城牆上的紅燈籠和被光打亮的、起起伏伏的屋脊還是美麗的。比起看燈,倒不如看影,未被照亮的屋檐內部錯落的木製結構,城牆上像是水光一樣波動的人影,樹枝的輪廓斜穿在暗紅的宮牆邊……這是眼睛看到的。但除卻看外,更大的不同,是身體。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被照亮的屋檐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比光更美的是影子

我一直認為故宮與其他博物館的相異之處在於,它是一處自然的生活空間。歷史最悠久的大英博物館是後建的,收藏家漢斯爵士在去世後將自己的藏品捐給國家,為了盛放這些珍寶,才修建了這座博物館。

而我們都知道,早先的故宮是住人的,是使用的。每一塊磚或許都被來往的宮女們踩過,皇帝可能就在你眼前的龍椅上會見大臣,宣告國事。加上近些年清宮影視劇的流行,很多參觀者到故宮來,可能就是想看看,漱芳齋里是不是住過小燕子,偶遇皇上的御花園裡種著什麼花花草草。當然,漱芳齋是皇帝會客的地方,不住公主,但大家都會不自覺地把故宮當成一處生活空間。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記者老師們最容易在今晚碰見校友

記得剛來北京,我第一次去故宮,那時候比較小。由於皇宮太大,對路線不熟悉,陳列在展廳里的展品倒是沒看到幾個。唯一感到歡樂的事是管理處可以租借古代的衣服。和影樓不同,你可以穿這些衣服在宮裡到處走動。於是產生了一幅略顯奇異的景象,在某個廣場前會扎堆地出現穿著運動鞋的皇上皇后,或者公主阿哥,不認識的人之間還會相互邀請合影。雖然主要是娛樂,但人們喜歡體驗。

盧浮宮,作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首,藏著著名的蒙娜麗莎。參觀者站在十米開外,透過厚重玻璃罩和擁擠的人頭看到了那幅半米多高的畫作,對於有些來者而言,能見到女神就已經是滿足了。但到了作為生活空間的故宮裡,一般愛好者似乎就是想要體驗。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宮牆上投影出的唐寅的詩句

也因此,這次燈會中我唯一喜歡的一處景觀是暢音閣,這是必須要去現場,才會喜歡它。暢音閣原本是清宮內廷的演戲樓。在過去,看戲是皇宮的主要娛樂,到了節日或慶典,都會奏戲。

而昨晚,在夜色里,踩著城牆走過去的我也遠遠聽到京劇聲。慢慢走近,看到光束打在暢音閣上,周圍的屋檐是暗的,只有中間那處舞台和「壺天宣豫」的牌匾亮著。一個美猴王扮相的京劇演員在舞台上耍招式。這座戲樓在它被使用的那刻復活了。燈籠在頭上飄著,月亮在遠處掛著,冷風,戲樓,唱戲的人,還有懷揣心事的自己,似乎當所有這些匯聚在一起,才讓人感到,我是真正體會了這裡,我是棲居於這個空間之中。

對生活空間,最好的尊重就是使它成為它日常本來的樣子。在故宮,最受參觀者喜歡的展覽之一可能就是原狀陳設。把文物按照使用者當初使用的樣子還原出來。一個放在四方玻璃罩里被單獨保護起來的瓷瓶,和一個放在多寶閣上的瓷瓶——可能旁邊還陳設著桌椅,桌上還擺著盆景,午後的陽光還透過窗子斜射在地面——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價值在與環境的互文中體現。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對媒體介紹,乾隆皇帝每早會在東暖閣向太后請安,經過原狀陳設,今天的東暖閣與過去相比,只不過少了一個老太太。試想想,整個人,站在東暖閣的殿前,眼觀的,耳聞的,沉浸在環境里,或許對歷史有更深的感觸。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暢音閣里上演的京劇

可以說,比起燈會的內容,它的內容確實需要在體驗與審美上提升,我喜歡的是這種與古物和文化接觸的形式。尤其是這種體驗,在現代顯得更為重要。

博物館原本是一個視覺媒介壓倒其他的地方。大英博物館將自己建成了希臘神廟的樣子,希望塑造自己的威嚴。它花了大概一百多年的時間,教會人們如何對待展品,「別說話,別摸,看」。人們通過流連在此,拓展認知,獲取知識。但是隨著複製品的無限延伸與網路的發達,如果只是看,也許一個高清大圖比遠觀陳列的物件能教會我更多。

早先,道格拉斯·克林普在他的那本《論博物館的廢墟》中表述,「隨著無限可複製的攝影術進入博物館,博物館對於知識的自居也隨之瓦解。」當時,博物館面對的還只是攝影術,而現在,則是動態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

在這種背景下,可能用身體認識世界,獲取知識就顯得更重要。視覺、聽覺、觸覺、我在這個空間里的連續行動,我與展品的關係,甚至於我與活動主辦方的關係,都將融合為一種體驗,影響到我的認知與思考。你單就想一下,當你扒開擠著的攝影愛好者走向燈會入口後,當你因為與燈會同時進行的外事活動被從展廳里「請」出來後,當你看到各大媒體乃至外國媒體在你身邊採訪直播後,你是否會對這次的故宮燈會有什麼不同的理解。

燈火與節日

用身體感受文化是重要的。在某些時刻,這些感受的效果會翻倍,比如節日。

從美學的角度上來看,節日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把你從枯燥的日常生活中打撈出來。單只是凌晨守在電腦跟前搶故宮燈會門票,或是在網上吐槽元宵節趣事就已經能讓你產生一種激動的感覺了,更不用說,其他的儀式。《唐璜》曾對我們的生命狀態做過生動的描述:「我們活一陣,死去,戀愛和納稅,風轉向時,我們也跟著轉帆蓬,我們由國王治理,由牧師教導,由庸醫診治,然後就一命告終」。在這樣鋒利的單調里,節日的出現似乎會升華和凸顯人的存在,它是生活的節點,是美好期待,是過往告別。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仰拍-今晚使用最多的拍照姿勢,因而逛完展的每個人都腰疼

昨晚,出了故宮宮門,你能看到景山公園和白塔寺也亮著燈,甚至能聽見裡面唱戲聽曲的聲音,街上全是擁擠的人流。在古代,這一天也同樣熱鬧,舊時宵禁解禁,原本無法自由出遊的女子也上街遊玩,不論男女老幼,身份學識,都放鬆約束,像是西方的「狂歡節」,甚至於皇帝唐中宗還曾和皇后一起出宮觀賞花燈。似乎在元宵節這天就應該玩樂,就應該仰頭看燈籠,就應該跳躍,大笑,奔涌。

事實上,元宵節的燈籠與燈火一直在中國傳統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元宵節有關的詩句里許多提到燈火,最熟悉的,還有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許是因為火光給人類帶來了智慧和文明的原因,燈火是神聖的。周朝的《儀禮·覲禮》提到過:「祭天燔柴」,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也曾說「法寶猶如一切明燈」。直到現在,在中國鄉村的喪俗里也依舊保留著,夜裡為先人們點天燈的習俗,一展由八根蠟燭組成的紙燈立在村口,孝子們立在街邊迎接先人。有說法便認為,元宵節的觀燈活動一開始也與祭祀神靈有關。

但要真正感受這些文化意味,並不靠從書上讀來,也不靠誰來給你講,而是自己去燈會裡面逛,在人群中間擠,逐漸用身體來模糊體會的。在這種朦朦朧朧的燈火中,你似乎像是處在,《大明宮詞》中周迅扮演的小太平與心上人相遇的那天,又像是《紅樓夢》,甄府英蓮走丟的那天。同樣的燈火通明,大夢的開始。只有在裡面,你才知道。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大明宮詞》劇照

因而我也一直相信,最好的一種文化傳承和審美教育,是訴諸於身體體驗的。保留傳統文化最好是能將它還原在生活中,並能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這次的新年展覽,故宮按照舊時文獻的描述,復原了清朝當時迎接新年的天燈與萬壽燈。這兩個燈立在乾清宮的門口,天燈是掛起來的,而萬壽燈則是立起來,都有10米之高。在古代,兩對燈要在臘月二十四安設完畢,是皇宮的重要儀式,萬壽燈上升起燈聯,每天更換。現如今,在北京的天空下,仰望這兩座燈,歷史變遷是可感的。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女醫明妃傳》劇照

這次的故宮燈會算作是一種形式上的嘗試,它試圖在故宮這個生活空間里,一定程度上還原古代生活,它選擇了節日的文化節點,邀請人們身體力行地進入其中。但其中有太多表演和張揚的成分,如果在某天,這種古意的生活能夠日常化地在人們的生命里展開,這可能才算是真正讓文化活起來。說到這裡,或許又要提及鄰國日本,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定影響,燈籠也在日本有許多寓意。在孩子出生的這天,父母們會邀請工匠製作新的燈籠,用毛筆把孩子的名字寫在上面,表達祝福,一筆一畫,這是一種主動的,自然的行為。文化的意義蘊含在整個動作之中。

寫到這裡,就說完了,這可能要讓想看圖片或吐槽的人感到失望,到底去現場看和在微博上看有啥具體不同,我也說得含含糊糊。不過,有一點,我是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最大的不同,在微博上看不冷。

大家都在看

  • 好吃 | 豬油湯圓,山楂元宵…正月十五的N種吃法

  • 偷情這件事

  • 如今的就業形勢下,新的工作機會在哪裡?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未來新工作】

親歷故宮燈會:射燈確實丑,但宮牆上的影子美啊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