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春捂!姑娘請把你們的褲腿放下來,能保一年健康!

春捂!姑娘請把你們的褲腿放下來,能保一年健康!

俗話說「春捂秋凍」,但是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有個穿衣習慣:露腳踝!

他們認為露腳踝是一種時尚,既能顯腿長,又能有骨感。再加上許多明星常常如此打扮,「露腳踝」變成了「時尚」的標誌!甚至有些男性也捲起了褲腿!

但醫生說了,這樣漂亮是漂亮,但是寒從腳底生,把腳踝露出來竟會造成這些危害!

1、腳踝的重要穴位

在中醫理論中,腳裸這裡有幾個灰常灰常重要的穴位:三陰交,太溪穴

三陰交

三陰,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交,交會也。三條陰經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此穴受到寒邪,肝、脾、腎三條陰經同時重傷!

太溪穴

在腎經上,功效為滋補腎氣,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

很多醫家治病,啥話不說,喜歡先在太溪穴上扎一針,調補腎氣。如果和其他穴位相配伍,那能治療的疾病就多到數不過來了。

在古代,襪子可是老早就出現的服飾之一。夏商周時期的襪子是三角形,屬於系帶襪,只能套在腳上,然後再用繩子系在踝關節上以保暖。秦漢時期的襪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富貴人家可穿絲質的襪子。襪高一般一尺有餘,上端有帶,穿時用帶束緊上口,其色多白。

我們隨便回想一下,那些少林寺的和尚,大冬天見過裸著上身各種秀肌肉打拳的,可是見過穿著吊腳褲、或者大褲衩抖威風的嗎?人家那束腳褲穿的可是妥妥的,再冷也不能冷腳踝——少林寺的師傅大概是最早引領把秋褲塞在襪子里的潮人了。

除了上面我們剛剛講的兩個穴位以外,內腳踝的復溜穴、大鐘穴,外腳踝的懸鐘穴、跗陽穴都是非常重要的穴位,有空的時候gz「湖北蘄艾廠」查一下穴位就知道了。

另外,內外腳踝還是前列腺、子宮、輸卵管、輸精管的腳部反射區。如果長期受風、濕、寒邪的侵襲,你說這些內在的部件能好嗎?

醫生提醒:

腳踝是人體中一個重要的承重關節,由於腳踝皮下脂肪較少,所以它保暖性能比較差,如果你過早把腳踝露出來的話,有可能導致腳踝的踝關節疼痛、甚至是腿寒。

因為血液循環對人體的臟器或者是關節都非常重要,如果你受寒,血管就會收縮,關節的血液就會變差,這樣長期以往,就會造成關節損害、關節炎,如果你是關節受寒,整個腿部都會比較受冷。

俗話說寒從腳底生,所以我們還是要遵循下春捂秋凍,根據氣溫適當地加減衣服,不要太早把腳踝和頸肩部露出來,以免造成關節受損或者是感冒。

2、「春捂秋凍」到底咋回事?

總說要「春捂秋凍」,那麼, 「春捂秋凍」到底咋回事?

有專家說到春天慢慢地減衣服,是不降低機體的抵抗力。秋天慢慢地增加衣服,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所以我們說」春捂秋凍「能提高人的抵抗力,這是真的。

「春捂秋凍」為什麼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

春天的氣溫變化很大,乍冷乍熱,所以倒春寒的天氣還是非常多的。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過早地、過快地脫了衣服,就容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得一些傳染病,還有流行性感冒等病。

所以我們提倡春天要適當地要捂一點。那麼秋凍,秋天是由熱轉冷,寒冷的空氣刺激,增強對寒冷的耐受性,以便應付更為殘酷的嚴冬。

那麼問題又來了:

「春捂」要捂到什麼時候,「秋凍」又凍到什麼時候呢?

一般以15℃為準。

如果春天到了15℃以上,維持兩周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脫掉冬天衣服,換上春季的衣服。

秋天呢,如果氣溫降到15℃以下,兩周以上,我們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除了從溫度上來判斷,在春秋換季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一個什麼樣的穿衣原則呢?

穿衣服要盡量做到上薄下厚,就是底下,足部、腿部要保暖。肚臍不能露,腳、關節這些都是不能露的!

專家還提醒,春秋換季時候,穿衣服應該一層層地遞減或遞增。在晝夜溫差超過8-10攝氏度的時候,也要適當增減衣物。而且,有一類人群,只適合「春捂」,並不適合 「秋凍」。

春捂:7天15度,就能嚴防5種後果

醫學氣象學顯示: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

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沈開金表示:「最近醫院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冷空氣刺激是主因,尤其是老年人,適應能力差,因為血管硬化更為嚴重,易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冠狀動脈梗塞。」

春捂時機:7天

從時間上來講,一是要把握時機,做到氣象台預報的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氣溫回升後,也得再捂7天左右,減得過快有可能減出病來。總的來說,春捂要捂到清明時節方可告止

春捂溫度:15度

把握好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5個部位捂住了,保證一年的健康!

醫屆亞聖的二傳弟子、北京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辛海說:「春捂不是穿棉襖,包滿全身反而容易讓身體變得虛弱,捂的位置有重點:早春時節,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01

手腕:守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02

腰眼:腎好一切都會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方法:除了點按以外,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03

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位置: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04

肚臍:啟動胎息能延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揉中法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每次360下。

聚氣法

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意守法

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中醫課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蓬軒 的精彩文章:

人體主要以三大穴道與外界相通!
肝臟是否有毒,看這幾個部位!排毒方法都在這裡!

TAG:艾蓬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