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頂級醫學期刊暗藏亂象:20%的研究竟不符合試驗標準

頂級醫學期刊暗藏亂象:20%的研究竟不符合試驗標準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來源:環球科學

  醫學研究需要在臨床試驗開展之前進行預註冊,明確試驗需要測定的數據。按照臨床試驗的「金標準」,試驗只能檢測預定的數據,而不能隨意檢測其他的數據。然而,根據COMPare組織對世界頂級醫學期刊的檢測結果,近20%的論文沒有如實報道試驗結果。在比例最高的期刊中,這一數值甚至達到80%。醫學期刊的如此亂象,會帶來什麼隱患?這一現象背後,又是一場怎樣的博弈?


  維護數據的金標準


  醫學論文的不可重複性逐年嚴峻,在這一背景下,COMPare組織應運而生。具體來說,其成立的目的就是檢測醫學論文中的結果轉變(outcome swtiching)現象。在臨床試驗開始之前,所有在試驗中測量的指標都需在試驗規劃中定下來。比如,研究覺得某藥物對血壓有積極作用,那就可以計劃檢測治療一年後的血壓。同時,這些計劃必須經過臨床試驗註冊,之後不能更改。如果試驗最後報道的不是血壓,而是其他指標,那就屬於結果轉變。


  這項規定的意義在於,防止研究者在做完試驗之後胡亂檢測指標。同樣以治高血壓葯為例,假如研究者在臨床試驗後發現藥物對血壓無效,決定胡亂檢測一些指標。結果,研究者誤打誤撞,發現其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於是標榜這種葯可以治療傷口。這樣的結果是不符合臨床試驗標準的,也就是假陽性。而預定觀測指標,能夠避免這一錯誤的發生。

  臨床試驗的論文中,所有的數據都應該報道預定的觀測指標,如果報道了不符預定指標的其他項目,必須在文獻中註明,並解釋原因。這是臨床試驗應該遵循的「金標準」,但實際情況卻是,多數臨床試驗選擇報道非預定的指標,並且未給出任何標註和解釋,這對後期的臨床判斷來說是極大的隱患。


  為了減少這種情況,醫學界五大期刊——《內科醫學年鑒》(AIM)、《英國醫學雜誌》(BMJ)、《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柳葉刀》(Lancet)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聯合簽署了臨床試驗報告統一標準(CONSORT),該標準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定,來保證論文發表數據都是提前登記註冊的。期刊也都表示在接受文章、審核之前會嚴格執行CONSORT標準,並且如果在文章發表之後,任何讀者發現有違反標準的情況,可以投遞修正信,期刊也會審核後附在文獻後同時發表。


  期刊並未按章辦事


  那麼期刊是否會按章行事?COMPare項目負責人Ben Goldacre和同事們一同檢測了五大期刊超過六周的醫學論文,並且將所有正確和不正確執行CONSORT標準的結果都列舉出來。


  在此次項目中,一共檢測了67項醫學試驗。分析結果顯示,平均76%的研究論文的主要結果按照了預定指標進行報道,其中BMJ按章執行佔比最低只有25%,JAMA最高達到81.8%。但到了次級結果還能按標準報道的平均水平降到了55%。在所有的醫學論文中,平均每篇論文都新增了5.4個全新但未經聲明的結果,佔比達到13.7%。

  但是這並不只是研究者一方的問題。作為簽署了CONSORT標準的發表機構,這些學術期刊也並未恪盡職守,許多已經發表的文獻並未完全展示所有的研究成果。平均19.4%的研究主要結果並未全部報道出來,其中遺漏程度最高的AIM達到80%。


  在發現如此多的漏洞後,Goldacre團隊也向各大期刊彙報了情況。根據CONSORT標準,期刊都需要對情況進行審核並如實彙報出來。但結果卻不盡人意,在針對問題數據寄出的58封信件中,最後發表並聲明更正的只有23封,連一半都不到其中寄給JAMA的11封以及NEJM的20封修正信,1封都沒有發表。即使信件最後被發表了,審核過程也平均長達99天,最長的近一年後才被發表。



  NEJM是醫學期刊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在Goldacre的測試中,16篇NEJM學術期刊一共添加了65項非預定指標的結果,其中只有2項進行了標註。對於兩家未發表任何修正聲明的期刊,Goldacre也曾試圖進行溝通了解拒絕發表的原因,但得到的卻是不能接收更正的回信。


  他在COMPare的網站上也公開了與NEJM期刊編輯的來往書信。來自NEJM的編輯在回信中寫道,「期刊用於相關性資料的部分非常有限,因此我們要從大量的來信材料中進行選擇,評判,」言外之意是不會將所有的修正信都展示出來,「儘管NEJM簽署了CONSORT標準,但是不代表我們認可,我們認為作者沒有必要遵循CONSORT標準,對於新加的結果我們也單獨進行了同行評議和審核。」

  在來來回回的信件中,許多編輯都表示不能理解COMPare組織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認為它就是一個以CONSORT標準對期刊進行檢測的組織。與這些期刊編輯一樣,許多論文作者也誤解了CONSORT規則以及預註冊在共享試驗計劃方面的作用。一些人甚至稱COMPare項目是該研究群體的「門外漢」。


  對此,Goldacre解釋道:「我們這麼做,是為了遏制現在在臨床試驗中盛行的結果轉換現象,因為結果轉變會直接影響後面的臨床決定。」


  科學界力圖消滅假數據


  除開COMPare組織,同樣也還有其他組織致力於挖掘這些消失和錯報的試驗數據,被稱作RIAT(恢復隱藏和丟棄試驗支持中心)的機構同樣也在做這麼一件事,他們認為許多生物醫學試驗文獻沒有報道所有的結果,或者以一種不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了詮釋。從2013年成立該機構以來,獲得的成效卻非常少,除了找出隱藏數據所需的時間長,期刊的不配合或者數據供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2018年,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PLoS)站出來支持了RIAT組織,並聯合宣稱將投入15萬美元進行合作,改善學術文獻的漏洞。

  這種對試驗數據要進行預期計劃的專業其實並不只有醫學,在去年Science就以「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提前註冊要進行檢測的結果,你呢?」為標題發文,呼籲科學界行動起來,不要在試驗開始後為了湊出一篇文章去測很多沒有意義的數據。


  心理學,基礎研究中實驗數據虛假和無法重複的重災區。為了打破這種窘境,心理學研究也開始效仿醫學研究,引入了預註冊(Preregistration)的方式。這一舉措,不僅僅只是為了撥開讓心理學研究上的陰雲,同時這也能讓研究者按照詳實的計劃來完成實驗,而不會因為隨意檢測而扭曲了事實本身。從2012年開始,在開發科學框架中,推行預註冊方式發表研究的期刊逐年遞增,幾乎每年都在翻倍。現今已經超過120家雜誌或期刊選擇了預註冊的方式進行研究報道。


  但就像NEJM的幾位編輯回信一樣,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行為。Susan Goldin-Meadow,《心理科學》的聯絡人就表示,「如果我們開展試驗之前就標註好了條條框框,那還怎麼會做出新的發現?」 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Anne Scheel同樣也表達了要完全保證按照預註冊的規劃來執行很困難,「你完全沒法保證哪一組將成為最佳的對照組。」


  為了讓預註冊的試驗計劃更容易成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Leif Nelson也建立了一個網站給研究者提供簡易試驗目標設計。或許,目前還無法說出預註冊這種方式是好是壞。但它至少提醒科學家,要更加嚴謹地對待自己的實驗過程以及數據。尤其是在醫學研究上,每一個數據都對臨床操作具有極大的意義。


  在醫學試驗上,任何微小的改變都應該被提出來,作為把關的期刊是義不容辭的,「我們希望期刊編輯能對我們的發現作出積極、有建設性和深思熟慮的回應。」Goldacre表示,但顯然,現在期刊完成的任務還遠遠不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流浪地球》燃爆世界,但這個國家卻「酸」了!
北交大實驗室爆炸事故通報:對實驗室管理員立案偵查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