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葉天士「緩治」理論解析

葉天士「緩治」理論解析

葉天士「緩治」理論解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緩,《廣韻》「緩,舒也」,有舒解、緩解、緩慢之意。緩治是指一種針對病情實際,不求速效,緩慢治療疾病的方法。緩治理論首見於《內經》,其論述主要集中於《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急者緩之」「急則氣味濃,緩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治有緩急,方用大小」。《石室秘錄》專列「緩治法」一篇,言:「緩治者,不可急而姑緩之也」,並於此篇詳細論述緩治的治法內容。葉天士對於緩治論述豐富,《臨證指南醫案》載:「久恙非湯藥可投,緩調須用丸藥」「王道固難速功,揆之體用,不可險葯」等。徐大椿於《徐批葉氏晚年方案真本》對葉氏緩治提出了很高的評價,曰「久病之緩劑精極」。

緩治理論指導下緩方

緩方為七方之一,是方劑學的重要內容,是基於緩治理論指導下而確立的方劑。歷代醫家以緩而擬定方名者,不勝枚舉,如陳士鐸《辨證錄》緩攻湯、《普濟方》緩風散、《蘭室秘藏》緩筋湯、《醫宗金鑒》緩肝理脾湯等。《儒門事親》言:「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糖、蜜、棗、葵、甘草之屬是也;蓋病在胸膈,取甘能戀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蓋丸之比湯、散,其氣力宣行遲故也。有『品件群眾』之緩方,蓋藥味眾則各不得聘其性也,如萬病丸七八十味,遞相拘別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蓋性無毒則功自緩矣。有『氣味薄葯』之緩方,蓋葯氣味薄則長於補上治上,比至其下,藥力已衰,故補上治上,制之以緩。」

葉天士緩治經驗

葉天士推崇緩治思想,《臨證指南醫案》涉及緩治的內容就有六十餘處,其他如《未刻本葉氏醫案》《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種福堂公選醫案》等葉氏醫案著作中也有許多緩治法的應用。葉天士在緩治思想指導下,應用的具體治法有甘緩、緩攻、緩補、緩下、緩消、緩肝、緩熱等,其中以甘緩、緩攻二者最具代表性。

甘緩治法,首見於《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經過李東垣及後世補土派醫家的發揮而逐漸豐富。葉天士對於甘緩治法進行了發揮和完善,其言:「治虛亦主甘緩」「久損重虛,用甘緩方法」「甘緩以制其急」。葉天士甘緩治法主要包括甘緩補虛、甘緩制急、緩攻治法三類。

甘緩補虛,主要是用甘葯建中,補益後天脾胃,緩緩圖之治療虛損類疾病的治法。葉天士言:「甘緩益虛」「久損重虛,用甘緩方法」「甘緩益胃陰」。其常用方劑包括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歸脾湯、麥門冬湯、復脈湯等。

甘緩制急,是以「甘緩急」為原則的指導下,運用甘葯緩解疾病迅速發作或疼痛、拘急等急迫癥狀,也用來環節藥物的燥烈之性。葉天士言:「《內經》辛酸太過,都從甘緩立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邵新甫按語:「治痙厥以甘葯緩肝」。葉天士常用甘緩制急有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等。緩急之葯常不離甘草,《本草便讀》謂「推其緩急多能」。

緩攻治法,又稱為緩消、緩逐,是針對久病正虛邪實而確立的治法,常用於瘧疾、痹、癥瘕、積聚、便閉等病。葉氏有言「有年久恙,自當緩攻,湯藥蕩滌,理難於用」「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緩攻」「正虛邪實,不可急攻,宜緩」「久病當以緩攻,不致重損」。葉天士的緩攻治法承襲於張仲景、李東垣、張潔古等醫家,其醫案記載「仲景有緩攻通絡方法可宗」「昔潔古東垣輩,於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緩攻治法根據臟腑經絡病位不同,有攻臟腑、攻經絡等不同;依照藥物種類,又有草木緩攻和蟲葯緩攻之別。葉天士常用的緩攻方劑包括小溫中丸、桃仁承氣湯、控涎丹、椒目湯、大針砂丸、五積散等。

醫案

營虛氣弱,經事後期,食下月真 脹,心悸少寐。宜甘緩益虛。

黃芪、白茯神、酸棗仁、當歸、桂圓肉、柏子仁(《未刻本葉氏醫案》)

病屬氣血兩虛,證見經事延後,飯後月真 脹,心悸失眠。純虛之病立法甘緩益虛,以甘葯組方,緩緩圖之。故用歸脾湯化裁治療。

朱三九,五年咳嗽,遇風冷咳甚。是肌表衛陽疏豁,議固劑緩其急。黃芪建中湯。(《臨證指南醫案》)

病屬風咳,病機屬衛虛,風為陽邪,善行數變,引動咳嗽其勢甚急。立法「固劑緩其急」,固劑實為甘緩之劑,以黃芪建中湯培土建中制木。葉氏有言「甘味熄風」,即是此旨。

馬,面青白光白,入夜顴頰漸赤,耳聾,舌心干板而縮,並不渴飲,間有寒戰後熱。此厥陰肝臟液涸風旋,勢成痙厥危症。勉從經旨之訓:肝苦急。當食甘以緩之。

甘麥大棗湯加阿膠。(《臨證指南醫案》)

《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葯調之」,皆論治肝以甘味。此案症多且危,葉天士謂「厥陰肝臟液涸風旋,勢成痙厥危症」,故遵經旨,以甘葯緩肝之急,化裁經方甘麥大棗湯,加阿膠一味血肉有情,滋陰熄風。

馬三二,病後食物失和,腸中變化,傳導失職。氣滯釀濕,郁而成熱,六腑滯濁為之聚。昔潔古、東垣輩於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

川連、蘆薈、雞肫皮、煨木香、小青皮、萊菔子、南山楂、紫厚朴,蒸餅為小丸。(《臨證指南醫案》)

「久恙非湯藥可投,緩調須用丸藥」為臨床製劑必遵之旨,病屬積聚,病位在胃腸,病因為濕熱阻滯。此案言「昔潔古、東垣輩於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可知立法出處,選用行氣導滯消積之品,緩攻積聚,通導腸腑。

緩治理論非單一的治法,而是完善的治法理論體系。從葉氏醫案可以看出葉天士十分推崇緩治理論。然近世醫者,急功近利,但求其快,而不依病情立法者多矣,閱讀葉案,當明凡立法、組方皆需以病為先,據實而作,莫以執念而壞醫事,誇海口而害病家。(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喚醒抵當湯的臨床應用
攻補兼施中藥的護肝作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