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很多人都知道,在春秋中期以前,我國軍隊的作戰方式,是以戰車為主。就是兩匹或四匹馬拉一輛兩個輪子的青銅車,車上站三個人,一人駕車,一人持戈,一人持弓。具體的作戰方式是,雙方戰車之間進行一對一對沖,距離遠的時候通過弓箭來攻擊,等到兩車相錯的時候,互相用戈攻擊對方,這是一個回合。在一個回合中,如果有一方受傷,則對決結束。如果不分勝負,就再來一個回合,直到分出勝負為止,這就是戰車作戰的主要方式和過程。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種作戰方式有兩個特點。第一,戰爭規模有限,通常也就幾百輛戰車直接參与戰鬥。第二,需要很大的戰爭場地,如果地形非常狹小的話,戰車根本施展不開。這兩個特點就註定了,戰車的作戰效率非常低,所以當時一場戰爭的傷亡,可能也就幾十人,甚至比這還少。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當時的人會選擇,這樣一種低效率的戰爭模式?原因有很多,在政治和文化層面,都可以對其進行解釋。但是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來看,技術條件是限制當時軍事模式的主要原因。所謂的技術條件主要指兩個,一個是兵器,一個是馬匹。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先來說兵器,當時的兵器的材料以青銅為主,因為在純銅中加入錫,可以把熔點從1033度降低到800度,容易冶煉。所以,青銅是當時社會的主要金屬。但用青銅做兵器有一個問題,就是青銅的數量比較稀少,因此貴重。雖然趕不上現在的黃金,但也有白銀的價值。正因為青銅貴重,所以大多數都被用來做祭祀用的禮器,比如重達八百多公斤的「後母戊鼎」。這就註定了,青銅兵器無法大規模普及,根本不可能組建一支大規模的軍隊。同樣,馬匹的數量也是一大限制因素。馬匹的限制決定了戰車的規模,青銅器的限制,讓幾千幾萬個人的集團步兵無法組建。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而到了春秋中期的時候,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可以支撐大規模的軍事組建了。所以,我們能看到,從春秋早期到春秋末期,戰爭形勢發生了一次巨變。春秋早期,鄭莊公和周桓王對戰的時候,還只是幾百人的車戰。而到了春秋末期,吳國和齊國之間已經開始進行十幾萬人的步兵大戰了。也就是說,鐵器的普及,是戰車衰落,步兵崛起的主要原因。到戰國末年,步兵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兵種。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騎兵的出現比步兵晚一兩百年,限制騎兵的主要因素是馬。雖然在中國,馬的出現和馴化很早,否則就不會有戰車了。但是當時的馬匹十分矮小,所以即使拉一輛3人戰車,也得2到4匹馬,根本沒有辦法進行騎乘作戰。所以西周、春秋時期,中國雖然有戰車,卻沒有騎兵。中國公認最早的騎兵,是戰國中期的趙國騎兵。因為趙國與草原接壤,要經常與匈奴作戰,所以,他們不僅學習了匈奴的騎兵模式,比如衣著和弓箭,還用草原的馬來組建騎兵部隊。這是先秦時期,社會技術的變化對軍事的影響,鐵器的出現讓步兵得以崛起,馬種的更新讓騎兵得以出現。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從這之後,步兵的形態基本上沒有因為技術而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是騎兵卻又經歷了一次技術變革。雖然在戰國中期,中國在匈奴的影響下出現了騎兵,但是這一時期,無論是中原的騎兵,還是匈奴的騎兵,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只有馬鞍,而沒有馬鐙。雖然馬鐙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它的有無對騎兵的影響非常大。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簡單來說,在有馬鐙的情況下,人坐在馬上雙腿是可以著力的,他甚至可以站在馬上。沒有馬鐙,坐在上面的人無處著力,是坐不穩的。為了不讓自己掉下來,他必須做兩個動作,第一是用兩條腿緊緊夾住馬肚子,第二是至少用一隻手緊緊拽住韁繩。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騎手的作戰方式,第一,他沒辦法使用重武器,流星錘之類武器是肯定不行的,因為慣性太大,很容易摔下來。第二,他沒有辦法使用雙手武器,因為他始終要用一隻手抓住韁繩。所以,《三國演義》中說關羽用一百二十斤青龍刀,是不可能的。青龍刀既是重武器,又是雙手武器,根本沒辦法在沒有馬鐙的馬上使用。三國時期,馬鐙還沒有出現呢。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在沒有馬鐙之前,騎兵的作戰方式是以騎射為主,也就是在機動性強的情況下進行遠距離攻擊。弓箭的好處是,第一它很輕,第二需要同時使用雙手的時間短,第三,因為是遠距離攻擊,所以即使摔下馬,最多受傷,沒有生命危險。除了弓箭之外,騎兵用得最多的就是環首刀,就是短而細的單手刀,主要用於追擊和「陷陣」的時候使用。追擊就不用解釋了,所謂「陷陣」就是小股騎兵沖入敵方陣營,目的不是砍殺,而是衝散敵方的陣形。當然,從漢朝中後期,騎兵也逐漸開始用長矛,這裡只解釋一點,長矛雖長,但它仍然是單手武器。在具體使用中,長矛是被反手拿著,然後夾在腋下衝鋒,另一隻手仍然要緊抓韁繩。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那麼,馬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具體時間無法確定,但肯定是在東晉時期。而且,馬鐙也不是一下就被發明的,是有一個演變過程。馬鐙最早的作用不是讓騎手在騎馬的過程中維持重心的,而是協助騎手上馬用的,所以最開始的馬鐙只有一側,後來才逐漸變成兩側都有的形式。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對於騎兵來說,馬鐙出現的影響,不亞於馬匹的出現。剛才說過,在沒有馬鐙的時候,騎兵作戰是以騎射為主,而有了馬鐙之後,騎射就逐漸成為輔助的作戰手段,衝鋒和短兵相接成了主要作戰方式。同時,馬鐙的出現,開啟了重騎兵的時代。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騎手只能儘可能減輕自身的重量,否則就會重心不穩。而馬鐙出現之後,重心的問題解決了,騎手就可以增加自身武器和鎧甲的重量,甚至可以為馬披上鎧甲。

影視劇里的古代戰爭和現實是兩回事,關公騎馬就耍不了大刀

所以,到金朝的時候,就出現了「鐵浮屠」,也就是人馬皆身披重甲的重裝騎兵。衝鋒的時候無人能擋,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坦克。這些基本上,就是中國歷史上步兵和騎兵的主要技術演變,到魏晉南北朝為止,中國歷史上的主要軍事兵種都已經齊備了,但這不是說軍事技術演化到此為止了,後來的時期也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不斷誕生新兵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輕武器圖鑑之手槍篇,鋼鐵之軀,工藝之美
今天我們來說說,人為什麼會產生「不理性」行為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