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文——瓜媽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浙江嘉興的一位二胎寶媽哭訴,自己小兒子還沒滿月,過年期間遭到4歲侄女的暴打,下手非常重,眼睛都被打腫了。

小寶寶被打後的慘狀,相信每個媽媽看了都很心疼,不過幸好孩子送醫後,檢查暫無大礙。

據這位寶媽爆料,這位4歲的「施暴者」已經不是「初犯」之前她的大女兒就天天被她打。她剛開始教育女兒「你要麼就跑,要麼就打回去!」,結果侄女奶奶知道後氣得把寶媽的父母都叫來了。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個新聞爆出後,網路一片熱議,呼聲最多的留言都說,施暴女孩「太沒家教,如果自家娃被打,一定要叫他打回去!」

確實是。我們印象中,小孩子之間經常打打鬧鬧,一般不會太嚴重。但這個事情,確實已經超出「正常」範圍了。攤上這種親戚,恐怕除了躲遠點,就只有「打回去」這個辦法了。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但是,生活中還有更多「娃被欺負」的情況,並不像這個新聞這麼極端。小孩子嬉笑打鬧之間,「打人」和「被打」可能都是常態。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和反抗,是好事。但對於年齡尚小的寶寶來說,從小一味強調「打回去「的理念,弄不好就會讓孩子的性格過於偏激了,父母應該幫孩子掌握好這個度。

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瓜瓜有一個從小把「打回去」奉若聖諭的小夥伴,從他身上,我看見了一個孩子偏執性格的形成。

01

單純強調「打回去」,

謹防孩子形成「偏執」性格

瓜瓜的這個一起長大的好朋友,是我們鄰居叫布丁,比瓜瓜大九個月。最近半年左右的時間,他倆在一起玩時,我就發覺有點不對勁。

一次,瓜瓜和布丁踢足球,倆人一前一後地跑。瓜瓜跑到布丁身後時,來不及剎車,一下子撞在他身上,布丁打了個咧哧,差點摔倒。結果,上一秒還嬉笑著的布丁秒變嚴肅臉,馬上回頭也把瓜瓜撞倒在地上。瓜瓜倒是把這當成了「撞人遊戲」,爬起來兩個人又繼續玩去了。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還有一次,瓜瓜和布丁爭搶玩具槍。搶的時候,瓜瓜不小心碰到了布丁的臉,布丁馬上鬆開了搶玩具槍的手,回打了瓜瓜的臉一下

類似這種情況見得多了,我總結出個規律:他倆之間的每一次嬉鬧或爭搶,都會以布丁的「最終出擊」作為結束。如果瓜瓜不還手,糾紛就可能結束了,但如果瓜瓜還手,嬉鬧就會演變成「爭鬥」。

本來,男孩子之間么,打打鬧鬧、你追我趕,也是些蠻正常的行為。但每一次布丁都很認真地「回應」瓜瓜無意的碰觸,就會讓我感覺這個孩子是不是有點「一根筋」了。

跟布丁媽媽非常熟,我就直接把這個現象跟她聊了。布丁媽媽有點抱歉地和我講了布丁的成長過程,我才終於知道,小布丁為啥這麼「一根筋」了。

據媽媽說,布丁小時候膽子非常小。哪怕是拆快遞時撕扯膠帶的聲音,他都害怕得把頭埋進媽媽懷裡,特別驚恐。家裡人怕他膽子小出門受欺負,就一直灌輸他要有「被欺負就要給我打回去」的氣勢。姥爺甚至從布丁能走路開始,就教他練棍棒武術,就怕孩子在外面吃虧。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本來初衷挺好的,卻沒想到布丁發揮得有點「過頭」了:他常常太過敏感,把別人無意的甚至可能是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懷有敵意——這也是心理學上認定一個人是否「偏執」的特徵之一。

也正因為布丁的這個「愛較真兒「的特點,幼兒園的小朋友大都不太愛跟他玩,布丁也沒什麼好朋友。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布丁的事,讓我越發覺得,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並不是「To do Or Not to do」這麼簡單。教育的智慧,往往體現在一個「度」的把握上,不過度保守,也不過度激進。

勇敢過頭是魯莽,執著過頭是偏執。尤其孩子特別小的時候,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應適度「引導」,而不是強調「灌輸」。

世上本就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相對一味灌輸「打回去「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分清楚狀況,對方到底是惡意為之還是無意之舉,再決定是否回擊。

02

更想打回去的,

其實是大人,而不是孩子

育兒群群里有位媽媽說,自己曾看到過這樣一出鬧劇:雙方家長因孩子間的小摩擦,扭打起來。正打得不可分交的時候,身後倆孩子又玩到一起了……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小孩子之間的「打」有相當大的比例,屬於遊戲範疇,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攻擊,並且越是低齡越如此。

而孩子們剛剛還打得哭哭啼啼,往往不到十分鐘就會又玩到一起了。反倒是大人們,看到自家娃被打後,無法釋懷。

前一段時間,也是在商場的兒童樂園裡,兩個兩歲的孩子發生了點小摩擦。

一個小男孩在撿玩具的時候,不小心摔倒在了另外一個小男孩身上,把這個男孩的臉颳了一個小口子。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本來孩子是無心之舉。但被撞到的男童媽媽卻反應激烈。起身上前,抓住小男孩又摔又打。完了,還扇了兩巴掌……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小男孩哭著逃跑,而這位媽媽卻不肯罷休。竟然追了上去,幸虧被後來的工作人員攔下,這才停息。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這本來是兩個小孩子之間的一場意外,而這個媽媽卻把「意外」演繹成了「故意傷害」!

自家孩子的確是受了點傷,但這並不是對方故意為之。一個成年人,連2歲的小孩子都不肯放過,這個媽媽的行為,實在是又衝動又偏執——她大概認為,「我家的孩子,在外面就是不能受一點點委屈。就是不能吃虧!」

試問人生這麼長,父母能保護得了孩子一世嗎?人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誰又能保證孩子是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那個?

假如對方也是一個偏執地奉行「挨打必須要打回去」的人,那他倆的「戰鬥」必將只能在其中一人倒下時,才能結束吧?!若真是這樣的話,那可能就是「兩敗俱傷」的結局了。

我覺得,孩子小的時候,比起「以牙還牙」,讓他懂得適當接受生活中的某些無奈,適當受挫,也很重要。我不是說,挨打就要忍著。而是要教會孩子分清狀況,面對的是惡意的傷害,還是無意的。

上文中被撞傷臉部的小朋友,的確受傷了,但對方並不是故意為之。

作為孩子的媽媽,此時最好的做法,應是安慰受傷的寶寶,接受被傷的事情,因為對方不是故意的,所以我們也不應該回擊。讓孩子平靜、豁達地接受這個結果,而不是敏感地「打回去」,激化矛盾。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03

硬逼孩子打回去,是最壞的示範

曾經有這樣一個新聞,也是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浙江杭州一位朱姓媽媽,看見兒子與同伴玩耍時,被同伴踢了一下頭,便以身示範教育孩子「打回去」:她抓起兒子的手,直接拍向同伴的頭。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隨後,引起雙方家長的爭執。事件被曝光後,朱媽媽也坦言,當時她看到兒子被「欺負」心裡不舒服,處理方式有些衝動。之後她向男童家長道了歉,希望能把事情處理好。

該新聞引起大批網民熱議,不少網民批評道:「小孩子長大有問題,都是病態家長所致,受到家長不好的影響。長大了有能力,以暴制暴了,自己受到委屈,就打人、殺人,能解決問題嗎?」

確實是這樣。我能理解那些強調要打回去的父母,其實只是護子心切。但我們也不能只顧眼前,不看長遠。試想,一旦孩子從小養成被打就要「以牙還牙」的心態,成年後受到一點點委屈就想著要「還以顏色」,這樣對他們真的好嗎?

其實,養育過程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總會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如果我們遇事能夠情緒平靜,頭腦清晰,用理性的思考、節制的行為來解決問題,那麼孩子自然也能學到。

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應更傾向於良好的行為與個性的引導,這比對孩子提刻板要求更重要

04

孩子被欺負,這樣做更好

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活動範圍擴大,接觸的人也會越來越多。或許有時候是打打鬧鬧,但有時也的確有可能被欺負。假如被欺負了,家長應該怎麼做?

有專家支了三招,我蠻認同的。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第一招,讓孩子理解「被人欺負不是沒用的表現,每個人都會遇到」。

「被欺負」可能是人生成長的一個必經之路,每個人都會遇到。引導孩子心理上豁達一些,不必太過在意。把這當成人生必經之路上的一道關卡,更重要的是想辦法「通關」。

第二招,「觀棋不語真君子」

指孩子之間遇到摩擦,大人不要過度參與。而是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太小,可以試著引導,但不要強加干涉。

第三招,也是最重要的:要教會孩子,在發生衝突時怎麼保護自己,並尋求幫助

就是說,假如被欺負不是要你忍著,而盡量有技巧地「保護自己」。引導孩子多想想除了「打回去」,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比如用「推倒」對方而不是「打回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力量,告訴他「我不好惹!」,避免今後繼續被欺負等。思維上的引導,比行動上的指教對孩子更有用。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所以,其實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一味單純地灌輸孩子「打回去」的心態,真的欠妥。適當地自我保護很重要,但給孩子培養一個陽光、豁達、積極的性格心態更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寶寶病毒性腸胃炎不要輕視,這些護理方法要學會!
娃晚上不肯睡,罪魁禍首竟是它!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