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遊戲力工作室★遊戲分享】

我們一起親角角

嘟嘟有一條大毛巾,是陪他睡覺的,他取名叫「角角」。一直以來都是咬著睡覺,有時候白天也要抱著咬著玩。我以前也不是太在意,他開心就好。

今天忽然覺得這樣咬著有點不衛生,如果能不咬就完美了。

在床上玩的時候,他抱著角角,一副滿足的樣子,習慣性地準備把角角往嘴裡塞。我靈機一動,呀,嘟嘟怎麼就只用嘴咬角角呢?我們也要讓耳朵來親親角角,他愣了幾秒,慢慢的把角角拿向耳朵,靜靜的等待了一兩秒,然後開始笑。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又說,不行不行,鼻子吃醋了,鼻子也要親親角角,嘟嘟又忙不迭的把角角送到鼻子上。我又說,還有下巴,下巴也要親親角角,嘟嘟的角角真是太棒了,大家都喜歡……就這樣,鼻子眼睛嘴巴耳朵下巴臉頰額頭,我們一起玩了一個遍,嘟嘟配合度超高,一直呵呵笑。

我說,大家都這麼喜歡你的角角,那我們以後就不把角角叼嘴裡了哈,不然角角就髒了。嘟嘟點頭一本正經說,好。然後我們又玩開了。媽媽的耳朵也要親親角角,媽媽的額頭、鼻子、臉也要。整個玩下來,他興奮得直跳。後來我伸出小拳頭,說,媽媽的小拳頭也要親親,嘟嘟毫無防備把角角拿過來,結果我一個障眼法快速把自己的拳頭在他的胸口蹭,一邊調皮地說,角角沒有親到媽媽的拳頭,媽媽的拳頭跑去親嘟嘟的胸口去了呢。

他估計又癢又驚喜,持續性地笑,笑眯了眼睛。最後他抱著角角準備入睡的時候,剛想把角角放嘴裡,自己說了一句,嘟嘟不咬角角。我說,哦,對哈,我們不咬角角,我們都排著隊準備親角角呢。嘟嘟抱著角角安然入睡。

這個和吃手指的類似,當時就是建議家長提醒小孩子每個手指都要關照到。沒想到自己在緊要關頭也能學以致用。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從這個遊戲力的遊戲中可以看到幾點:

1、孩子很多行為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沒有孩子在沒有任何引導下做一些故意的壞事,都是為了滿足內心的某個需求,大人看到一些行為,尤其是我們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先靜下心來想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

2、遊戲之所以好用是因為,遊戲是孩子的語言,通過遊戲能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都喜歡幻想、假想。大人可能已經失去這個能力很久了,但是孩子很在行。遊戲聽起來很麻煩,其實一點都難,有時只是一個跟孩子一起的假象,不用很正式,不用提前預告

3、遊戲不是單單的讓孩子配合,如果讓孩子配合完了,你就不玩了,而孩子剛剛被調動起興趣,這樣久而久之你的遊戲會越來越不能讓孩子配合。因為孩子已經知道了你玩遊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配合,而不是真的走進他的世界~一起玩耍。

針對上面吃被子一角尋求安慰的孩子來說,很多父母會做的可能是說道理。但我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說道理,不到2歲時他會很認真聽,其實聽不太懂,只是覺得媽媽這麼認真,她是我的保護者我應該這樣做。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但是一旦孩子大一些,雖然知道道理,也不想配合,其實就是內心中的那個「不想聽話「的生理髮展需求在作怪。這時候一味的讓孩子聽話,照做,只能讓孩子失去「不聽話」的能力。

而在我們這裡失去的不聽話的能力,在未來人際交往中不會自然恢復,很多人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雖然內心掙扎但還是要附和照做就是這個原因。

在跟3歲以內孩子玩躲貓貓遊戲的方法時,躲貓貓所包含的元素,與孩子生活中「分離和重逢」這個重要主題直接相關。

在遊戲中,是由孩子掌控著「分離與重逢」的節奏,我們要在尋找時表達焦急,與孩子「重逢」時表達歡喜與想念。

那麼我們一起再來看大孩子玩躲貓貓,有什麼不同的需求和有趣的方法。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4-6歲的孩子

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更「會」藏了,通常也能藏更長的時間了。這時我們仍然要遵循「找不到」的原則嗎?怎麼能讓遊戲更有趣呢?

場景:

我們很快就知道孩子藏在哪兒了,但孩子自以為藏得不錯,認真地躲著。

在躲貓貓遊戲中,孩子的樂趣從哪裡來?是「我讓大人一直找不到我」嗎?

不是的,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玩躲貓貓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定時間還沒找到孩子,孩子就會故意弄出點什麼動靜,比如學個小貓叫,或者咳嗽兩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孩子為什麼要故意「暴露」自己呢?是希望被找到嗎?可是如果我們真的循聲而去,把孩子找出來,他的臉上一定是掛著失望的。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那麼孩子想要的是什麼呢?

就像小年齡的孩子特別享受一下子跳到大人面前製造的驚喜效果,大一些的孩子,最有趣的是遊戲中:「啊呀,他朝我走過來了,是不是要發現我了」的緊張,以及隨後的長出一口氣——「他沒看見我,又走開了」。

這種緊張-放鬆-再緊張-又放鬆的感覺,不但讓遊戲變得刺激好玩,也是對孩子適應力的一種很好的鍛煉。

「適應力」在心理學領域,resilience用來描述從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中復原的能力。

那麼遊戲怎麼能鍛煉適應力呢?

想像一下,在玩躲貓貓的時候,我們朝孩子躲藏的方向走過去。越走近,孩子越緊張,呼吸和心跳隨之加快。

當這種緊張的情緒就要接近臨界值的時候,我們又轉身走開,孩子的情緒,以及相應的身體反應,也會隨之放鬆下來。

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是在為孩子創造適度的壓力,將孩子推到一種「可以承受的緊張「的狀態,然後再帶她回到安全地帶,放鬆下來。

這種緊張、鬆弛、再緊張、再鬆弛的過程就是對承受力和控制力很好的鍛煉。

除了「躲貓貓」之外,一些追逐打鬧類躲遊戲,比如「摸瞎子」、「捉人」等,也都有同樣的作用。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這裡最關鍵的一點是:

我們要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和觀察來不斷調整,找到讓孩子既緊張又興奮的那個點。

即不至於讓孩子過於緊張,壓力太大,又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讓孩子的內心逐漸變得更強大和有韌性。

原則仍然是要找不到孩子,但可以根據孩子的承受力,為他創造這種「緊張——放鬆」的感覺。

比如聽到孩子學小貓叫,我們就可以說:「咦,我好像聽到這裡藏著一隻小貓啊。小貓叫得好可愛啊。「然後就在孩子藏身處的附近到處找,但是找半天也找不到小貓。

要敏銳地覺察並跟隨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表現出害怕,要適當放慢節奏,保持距離,如果孩子很開心和興奮,可以嘗試再適當製造更緊張刺激的氣氛。

比如,對於承受力弱的孩子,我們可以在離藏身處還比較遠時就轉身走開。

對於承受力強的孩子,我們就可以多製造一些緊張氣氛。比如可以用鼻子聞,在孩子藏身的周圍聞來聞去,說:「別躲啦,我都聞到你的味道啦!」

也可以距離很近,甚至是摸到孩子,一邊摸一邊說:「咦,這是什麼?一塊大石頭嗎?感覺好像一個小朋友的頭啊。」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原則和重點get到了~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孩子一直躲著不出來,那我們就要一直找不到孩子,遊戲這樣要持續多久?

答:只要我們的時間和心情允許,就可以一直這樣陪孩子玩。中間可以適當「加戲」,增加遊戲的新鮮度和樂趣。

如果調換角色,變成大人藏,孩子躲,要怎麼玩呢?

「躲貓貓」遊戲,在遊戲中鍛煉心理適應力,幫孩子提升適應力

答:那大人就要想辦法讓自己總是能被找到。同樣要把握好給孩子掌控感和讓遊戲有意思之間的平衡,根據孩子的能力調整「找到」的難度。

比如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我們可以就躲在明顯的地方。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用滑稽的聲音給提示。還可以製造一些好玩的戲劇效果,比如剛躲一會兒,就捂著鼻子喊:「啊呀,好臭啊,我怎麼聞到臭腳丫味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每次都教娃打回去,我現在很後悔……」
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就是答案!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