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在2015年6月有一則新聞,當時引發了不少的爭議和震動。

《新華字典 》被互聯網公司註冊,將被改編為影視劇。

當時所有人,甚至於小編我都覺得這件事情的荒謬,嘲笑了一下這個互聯網公司為了賺錢什麼奇葩招數都想得出來。

當時所有媒體的評價也都是充滿了質疑與嘲笑。甚至不乏中國新聞網這樣的官方媒體。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噱頭、凌亂、創意枯竭……等輕蔑的辭彙成為了輿論主流

大家都沒有把這件事情當真,帶著輕蔑和嘲笑,將這件事情忘在了腦後,也包括小編我本人。

但是一月份韓國的高口碑電影,卻狠狠打了我的臉——電影《詞典》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所有朝鮮人都被禁止使用朝鮮語。

幾名朝鮮人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語言,編纂朝鮮詞典,從而秘密搜集朝鮮語的故事。

其中最讓我動容的鏡頭是:路上偶然幫助的朝鮮小朋友,卻對著男主用日語說對不起,被男主一字一字教朝鮮語的對不起如何說…等等。

這些描寫都讓人看到了當時背景下的平凡百姓不向現實低頭,努力維護自己民族文化的勇氣。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片尾再次強調了「家國民族」

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類似題材的電影:《編舟記》

主角們用十五年時間編寫「日本辭海」中型國語辭典《大渡海》,就像編一隻小舟渡過辭語之海。

比起韓國更加強調本民族文化的保留,《編舟記》更強調了十五年如一日的「匠人精神」。

身背厚重的文化積澱,在浮躁的社會裡顯得尤為可貴。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我們中華民族編纂字典的故事並不比日韓稀缺,反而因為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流,給了我們的故事更多的積澱。

就從《新華字典》說起,這是第一部完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

可以說,《新華字典》是我國辭書發展上的一次創新壯舉。

《新華字典》於1953年出版,至今已經過12次修訂,百餘次印刷,發行累計高達4億冊,創造了世界之最。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1948年10月,魏建功找到幾位在北大任教的語言學家,在隆隆炮聲中商議了編字典的事。

有了同行支持,但是聯繫不到出版社,魏建功為此寢食不安。直到受到了時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先生的幫助。

他主編《新華字典》完全是盡義務,不掙工資,終於在1953年,中國第一部《新華字典》面世。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魏建功1962年任北大副校長前攝於北大西燕東園寓所

除了《新華字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

全書編輯過程歷時15年(1978年-1993年9月18日),共有2萬多位專家參與編寫……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中國大百科全書》:百年夢想一部書

中國這樣的故事並不鮮見。

有人會說「小日本和棒子的文字也不都是由中國傳過去的。」

但我們還沒拍出這樣的電影,我們不能躺在老祖宗的輝煌成就上不思進取。

要在現代社會,用電影網路這樣的現代媒介,再度重申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

當年「新華字典」改編電影被人譏笑,現在韓國拍出來我卻笑不出了

《霸王別姬》《活著》這種中國電影瑰寶都是有京劇、皮影這樣的傳統文化作為基底。

搭配上優秀電影手法這樣的現代表達,才是中國文化再次進入世界的唯一方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