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五皮飲」治水腫

「五皮飲」治水腫

案曰:汪廷選,秋間患瘧,私取截瘧膏藥貼背。瘧邪雖止,漸加浮腫腹脹......咳嗽氣促,呻吟不已,視形容、面色,舌苔、脈象,俱屬大虛。擬以土火傷敗。

與術、附、姜、桂,按服數日,色脈如原,腫尤甚,改進五皮飲,加惹苡仁、桑皮與服.....腫乃消,此症原是脾肺兩臟,氣化不行,水壅經絡,泛溢皮膚。

——清·謝映廬《得心集醫案》卷三·脾虛肺壅案

患者汪氏雖久瘧傷正,「火土傷敗",但此時主症是「浮腫",系脾肺「氣化不行,水壅經絡,泛溢皮膚」,故當急則以利水退腫為治。

汪氏所服五皮飲為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大腹皮、生薑皮、薏苡仁

水腫的古文獻記載

水腫的古代文獻記述,首見於戰國時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而作為一種疾病予以闡述的,則可見於《黃帝內經》。有關水腫的病證分類、診斷要點、病因病機、治療原則等在《內經》中有較全面的闡述,指出「去宛陳莝」「開鬼門」「潔凈府」三大基本治療原則。東漢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已將水腫推衍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等類型。金元時期朱丹溪進一步將水腫歸納為兩類,「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為陽水;「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為陰水(《丹溪心法》)。至清代,唐容川則發展增加了活血化瘀法論治水腫(《血證論》)。

現代中醫論水腫

水腫,現稱「水氣」「腫脹」,是指由人體津液代謝障礙而引起的以頭面、眼瞼、四肢及全身性水腫為特徵的一種臨床疾患。

水腫的形成,歸納之可分外感,內傷兩端。細析之,其病因病機有風水泛濫、瘡毒浸淫、水濕困脾、氣滯水停、血瘀水腫、脾腎陽虛、肝腎陽虛七項。

兩方糅合成本案「五皮飲」

五皮飲首載於《華氏中藏經》,由生薑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組成。功用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主治皮水、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證及苔白膩、脈緩。

五皮飲,以茯苓皮為君,甘淡滲利,行水消腫。臣以大腹皮、陳皮,前者下氣行水,消腫除滿;後者理氣和胃,醒脾化濕。以桑白皮為佐,肅降肺氣、通調水道而利水消腫,使以陳皮,以行水消腫而除脹滿。

五葯相合,共奏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之效。五者皆用皮,以皮行皮,善以利水消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則無桑白皮、陳皮,而加五加皮、地骨皮。觀本案可知,謝氏綜合兩方加減而成。

本案重用桑白皮,意在清肅肺氣,通調水道。又重加薏苡仁以代茯苓、陳皮,健脾利水,滲濕退腫之意明矣。

薏苡仁,性味甘淡,功效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苡仁一 、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祛濕之味,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本草新編》)。另五加皮,性辛、溫,味苦,功效祛風濕,強筋骨,利水通絡。地骨皮,性淡寒、味甘,功效清瀉肺熱、熱去而利肺氣清肅。

本文選自《家庭用藥》2018年第二期39頁

作者:達美君

「五皮飲」治水腫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陵游 半夏 蛤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葯治不如食治好
春節期間,怎麼吃之素食篇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