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節後降息、搶標難,P2P已經不是你想投就能投的了?

節後降息、搶標難,P2P已經不是你想投就能投的了?

來源: 零壹財經

作者:南宮曉典

「最近我投的幾個平台,又降息了。」

「怎麼項目老是已售罄,都看不到標。」

節後,不少出借人帶著春節獲得的「年終獎」、「紅包」,試圖挑選靠譜平台投上幾筆,卻不由得發出了如上感慨。連曉典自己打開某熟悉的APP,都發現標的需要「搶購」。

在流動性缺乏以及出借人減少的背景下,平台難道不應該多做活動?類比一線房地產中介身處經紀人的流失及成交量萎靡的大環境中,其傭金卻詭異地大幅逆勢上漲50%——一些我們「看不懂」的情形,背後其實暗藏玄機。

這篇文章,曉典將以通俗易懂的言語,結合網貸政策和當下行業形勢,為各位就網貸節後現象作一淺顯解讀。

P2P平台的新賽道

P2P承擔著信息中介的角色,起到的作用是「撮合」,撮合雙方為出借方和借款方。P2P怎麼盈利?靠的就是「撮合」這個行為,所以我們能夠通過各種版本的上市P2P財報,在盈利指標下看到「服務費」這個大項。

眾所周知,借款方(資產端)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企業,也就是我們通常在項目中看到的「個人貸」或者「企業貸」。

而從資金端角度,開啟「出借」動作的對象又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TOC和TOB。TOC(ToCustomer)的含義,指的是P2P平台為借款人和「散戶」出借人撮合。平時我們在投資人交流群、在投資交流論壇遇到的朋友,都屬於「散戶」範疇。而TOB(ToBusiness),指的是P2P平台為借款人和「機構」出借人撮合。這些機構包括銀行、信託等。

根據新流財經在去年9月對7家P2P頭部平台資金來源的分析整理,主力機構還是在城商行,7家平台均有;其次是信託,共有3家;最後則有一些零星的互聯網銀行、四大行等等。

今年1月,175號文、1號文在媒體渠道公開後引發市場關注。為何175號文件強調存量規模和投資人數的雙降?可以從文件原文中尋找到答案:「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和大規模群體·性事件的底線」。顯而易見,這個「群體」,指代的為TOC的這部分資金而非TOB,因為TOB方式相對成熟,用書面語言來說叫做「持牌機構」,一些經由TOB方式再吸收的資金,擁有合格投資人制度,與「群體·性事件」是無緣的。

從監管合規角度來說,TOB的方式是易於管理且存在較小風險的,由此得到了監管的鼓勵,我們可以從175號文原文中看出:「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路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為爭取合規,一些P2P平台也正在積極尋求機構資金,在曉典撰文的2月19日晚上,某頭部平台官宣:「通過引入更多機構資金合作方,平台目前的業務模式已更加多元化,通過撮合機構資金合作方促成的借款金額佔總撮合額的比例,已從2018年第四季度的20.4%增至1月的35.1%」。

頭部平台「挑選」出借人

雖然175號文提倡和鼓勵「積極引導轉型」,但P2P平台真能說轉就轉?情況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除去監管因素,持續、穩定的機構資金其實是P2P平台夢寐以求的。何以見得?主要是因為機構第一資金量大,管理起來比一個一個的散戶更為省心,第二機構資金成本相對較低,我們可以從過往上市P2P的財報中觀察到「獲客成本」這一項,獲取新客出借人通常需要付出上百乃至近千元的代價。另外還有一點,能夠跟靠譜的持牌機構合作,對平台自身的聲譽提升亦是一種利好。

一廂情願成不了事,資金大佬們對即將投出去的「真金白·銀」必定有著周全的考量。P2P給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通常會高於資金大佬們在其他項目上所獲得的,否則也不會成為他們的考慮對象。但風險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可以從對接結果看到:機構資金的大頭依然是城商行——這其實跟銀行存管的雙向選擇頗為類似,在與P2P平台的合作中或許會有四大行、股份制銀行的零星身影,但絕不會成為主力隊伍,主力依然是業務模式亟待拓展的中小銀行。從出借人角度做一個簡單類比:投資野雞平台的理由必然是因為比頭部平台收益率更高,因為存在「風險溢價」。

曉典為上面幾段內容總結如下:為了合規,有實力的平台會越來越多的對接TOB資金。在平台資產端獲客能力不變的前提下,資金端方面,TOB的資金佔比越多,意味著TOC的資金佔比越少。

既然TOC資金減少,那麼從項目的資金量方面,P2P平台沒必要主動對散戶們放量——有量的時候優先給到B端,這會導致出借人在平台界面看到的標的變少。沒錯,並不是因為沒有借款人了,而是平台主動縮量:無論是出於對接機構資金的需求還是雙降需求。再者就是降息。

或者有的平台乾脆提升起投金額。考慮這樣一個金額為20萬的個人借款項目:如果起投100元,這個項目最多可對接2000個出借人;起投1000元則是200個,1萬呢?則會減少至20個。提升起投金額,對於減少散戶出借人數量和出借筆數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跟雙降中控制出借人數的思路頗為一致。一些老P2P出借人,在過去看到什麼「大眾理財」,什麼「普惠金融」,動輒100元甚至更低的起投門檻早已成為歷史。現在1000元投資額成為主流「標配」,起投萬元也開始逐步擴大,至於提現?在銀行存管的作用下,提現1元也成為了歷史——這點錢還不夠一筆提現手續費。

成本角度看待網貸和降息

曉典從兩方面談一談成本問題,一是交易成本,二是監管成本。

繼續拿房地產做例子,在房地產交易中,買賣雙方可以選擇房產中介,通過中介簽約並完成交易,之後向中介支付交易傭金。如果買賣雙方熟悉網簽、過戶等流程,完全可以繞過中介,自行「手拉手」完成交易,節省的就是交易成本。

TOB的資金對於合規來說是一種理想形式,但其實從出借人角度不一定完全有利。設想一下,某投資人投資了某信託產品,底層是P2P——P2P給到信託12%的收益率,信託再給到他8%的收益率,但如果直接投資P2P,他可以直接獲得12%的收益率。明明面臨的底層風險相同,但由於多了一道信託,4%就此作為交易成本損耗消失殆盡。

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思路再來看待一下P2P網貸中的履約險。經常會有出借人提問,某些頭部平台為什麼遲遲不上履約險?對接保險,機構需要繳納費用,給到出借人的年化收益率也就相應缺乏競爭力——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擁有履約險的標的一般年化都很低,是由於保險環節帶來的交易成本所致。而監管提倡的「去剛兌」,其實就是減少的這種交易成本,因而平台給到的顯性年化,在無逾期的狀態下普遍較高。

再來說說監管成本。

比如先前財大氣粗的支付行業,各種低費率、優惠一個接著一個。在央行下達鐵令「斷直連」、「集中繳存備付金」後,支付機構靠著備付金「吃息」的日子一去不復返,行業轉型、費率上升逐漸成為支付機構主流,這即是監管導致的成本上升。

回到網貸行業,歸屬於監管成本的部分當屬銀行存管。為了防止平台捲款跑路,銀行存管機制由此誕生,此後又產生了「白名單」。儘管存管並非萬能,但在問題平台的回款中確實起到了相當作用。君不見近期媒體報道的預付卡問題,教育、健身、餐飲連鎖包括共享單車跑路成風,成型的資金管理機制至今尚未形成。

曉典認為,兩種成本的存在,都是使得網貸相較早前進行降息的重要因素。但比較理想的情況,是保留監管成本——這是使得行業趨向規範、長久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儘可能減少交易成本。

所以,某些極端論點認為P2P應當全部轉成TOB,曉典是持反對觀點的。一來這種轉型根本不現實,二來鏈條的增加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對於出借人,尤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出借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互聯網寒冬仍在持續

P2P降息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雙降」帶來的業務縮量。量沒了,營收沒那麼多了,能給到出借人的部分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曉典觀察了一下,「雙降」較好的頭部平台,基本都經過了一輪大規模裁員。2018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行業裁員屢見報端,你方唱罷我登場,最近的頭條又變成了人人車和京東。

這一輪寒冬,也許會比過往來得更為漫長。平台需要控制規模,積極尋求機構資金,保持合規步伐的同時嘗試轉型;而TOC資金當下沒有太多的投資渠道,在平台縮量手段面前,其投資門檻必然顯得水漲船高。

曉典認為,2019年,P2P網貸出借人的隱性門檻將伴隨著行業的洗牌而變相提升:這個群體擁有較多資金,能夠接受較低的年化收益率,同時擁有較好的風險承受能力,不會因為行業的持續清退而產生較大的心態波動。

「合格出借人」的洗牌期,或將就此來臨。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零壹財經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零壹財經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螞蟻金服技術總監楊冰:金融科技公司為什麼要擁抱開源?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