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徐晃是如何突破關羽十重壕溝的?原來他有高科技

徐晃是如何突破關羽十重壕溝的?原來他有高科技

三國荊襄之戰,在曹魏救援樊城的戰鬥中,發生了一件特別牛的事情,那就是徐晃竟率軍長驅直入,一舉攻破了關羽的十重「圍塹鹿角」,引得曹操大讚徐晃說:「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圖:我砍,我砍,我砍鹿角

徐晃確實厲害,所謂鹿角,就是把圓木削尖,並交叉固定在一起而阻止騎兵進攻的防禦工事,也稱拒馬;而所謂圍塹,就是壕溝,寬約數丈,裡面可以密布尖樁,也可以埋伏著射箭的士兵,或者也可以灌滿水,那就可以稱作護城河了。

那關羽營寨有十重鹿角,十重壕溝;徐晃是如何長驅直入攻進去的呢?史書上說徐晃使了一個「聲東擊西、引蛇出洞、圍點打援」之計,假裝要攻打關羽的主營「圍頭」,卻出其不意突襲其衛星營寨「四冢」;「四冢」猝不及防,節節敗退,形勢岌岌可危。關羽聞訊忙率步、騎兵五千人出援,徐晃趁勢於半路劫殺,關羽敗退,徐晃從後掩殺這才突破了十重「圍塹鹿角」。

當然,這些只是戰術層面,具體到技術層面是如何實現的呢?這裡就要介紹一種高科技攻城器械了,這種器械叫做「壕橋」,又稱「飛橋」。簡單的壕橋只要用兩根長圓木,上面釘上木板,為了搬運方便,下面再安兩個木輪即可(直徑較大,可取代橋柱的作用)。複雜一點的壕橋,則還需裝上轉關(銷軸)、轆轤(絞車)等機械裝置,以摺疊橋板,使其能通過更寬的壕溝。

我國自戰國時代便有使用壕橋的記載。據《六韜·軍用》載:「渡溝塹飛橋,一間廣一丈五尺(約今3米5),長二丈(約今4米6)以上,著轉關、轆轤、八具,以環利通索(連環鐵索)張之。」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科技之發達,竟然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應用銷軸、絞車、連環鐵索等機械裝置,並可使八具壕橋並聯,輕鬆提供寬達十二丈(27米多)的正面供部隊通過壕溝。

除了壕橋,還有一種「填壕車」也可以對付壕溝。這是一種古代的裝甲車,前面設有防禦盾板,側面與車頂蒙有牛皮,可保護士兵在推進「填壕車」時避免遭到矢石的攻擊,從而將車載土石順利投入壕溝中,將其填平。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就曾用此方法「土丸填塹」,迫使陳倉守將郝昭在城牆內再修一道城牆,以抵擋蜀軍的瘋狂進攻。

此外,「填壕車」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用法,那就是用其裝載沙土袋靠近城牆,逐漸堆出數條斜面,直達城頭。當然如此工程土方量太大,只能對付一些小城,碰上大城就不管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代為何如此受歡迎?始於顏值
司馬懿的成功之道,就在曹操的一首詩里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