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的「勢」

書法的「勢」

一、所謂「內勢」即無形之使轉。

其盤紆於虛,無跡可尋,行楷多用此法。

內勢筆斷意連,點畫交際處可用「度」法,所謂「度」者,即「一畫方竟,即從空際飛渡二畫,勿使筆勢停住,所謂形現於未畫之先,神流於既畫之後」。此亦即「隔筆取勢,空際用筆「,有暗渡陳倉之妙。此法從楷書中來,楷書形斷意連,勢從內出,有點畫處,筋絡相連;無點畫處,氣脈流貫,楷書使轉無形,草書使轉有形,真書之用使轉,猶行草之有牽絲。

文徵明曰:「真書血脈貫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動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書者要是一以貫之。」由於在點畫交際處,一枝筆於紙面極低空中作過度動作,故看上去好像筆不離紙一般,如此一筆接一筆,一筆管束一筆,自然氣脈貫注,精神聚正如豐坊《書訣》所謂:「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運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

能運中鋒,勢從內出,則氣從畫中貫,發筆時從大處從容來,收筆時從大處從容去,牽絲雖不露形跡,但形不貫而氣貫,氣貫則無論大小、長短、平直、旖側,無往而不當,這是一種高級的貫氣方法。晉人作行書,形不貫而氣貫,若斷還連,試觀王羲之《蘭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勢從內出,非精熟於用筆,難臻斯妙,關鍵處又在發筆和收筆處,發筆時能承上筆勢,收筆時能啟下行氣,或逆或藏,或收或縮,自然氣完神足。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謂:「字之筋,中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虛打勢,飛度筆意也。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

無形之使轉,在書法術語中又稱為「筋」法,筋藏之肉內,筋脈相連,氣血自然貫通,正如蔣和《書法正宗》所謂:「有筋者,顧盼生情,血脈流動,如遊絲一般,盤旋不斷,有點畫處在畫中,無點畫處,亦隱隱相貫,重疊牽連,其間庶無呆板散渙之病。」

總之,氣以不外露為貴,晉人作行草,極少有數字連綿纏繞者,潛伏於里,使人莫測端倪,試觀晉王秭《伯遠貼》,筆意流動,映帶勻美,每個字都富有姿態,體勢跌宕,雖字字不相連屬,但整幅布局,有一氣呵成之感。

二、所謂「外勢」即有形之使轉,其盤紆於實,有象可睹,行草多用此法

外勢以露鋒居多,收筆時帶出一縷鋒痕。在書法術語中謂之「牽絲」,點畫與點畫、字與字交換過度時帶出一縷墨痕相銜接,謂之「遊絲」。這二種筆法又稱為「引帶」「帶筆」。如「使」字左豎收筆帶出一縷鋒痕為「牽絲」「一」和「身」之間,「想」「必」「及」之間相銜接的墨痕為「高空遊絲」。

牽絲和遊絲皆在書寫行書時因筆勢的往來偶然不經意帶出,如長空遊絲,搖曳而往來,增強了點畫之間的流動感,用筆雖輕,細如絲髮。卻挺拔婀娜,寓剛於柔,當以出之自然為貴,非年高手硬,難臻斯妙。

牽絲和遊絲在行書中只能偶爾為之,不可多用,多用則連綿纏繞,給人以眼花繚亂之感。趙宦光《寒山帚談》謂:「晉人行草,不多引鋒,前引則後必斷,前斷則後可引,一字數斷者有之。後世狂草,渾身纏之以絲牽或連篇數字不絕者謂之精練可耳不成雅道也。」

另要注意,引帶之筆,本是無中生有,只處於從屬地位,猶文章之過脈。故一般地說,引帶之筆,不宜重用,過粗則往往使點畫與牽絲不分,有喧賓奪主之嫌。但古人寫行草時,亦偶有重用而不妨正者,運用得好,反添異趣。

文徵明行書大字《游西苑詩》欣賞

此貼出於「二王」,而益以勁利遒媚,在規矩方圓之中顯出瀟洒與圓熟

釋文:日上宮牆霏紫埃,先皇閱武有層台。下方馳道依城盡,東面飛軒映水開。雲傍綺疏常不散,鳥窺仙仗去還來。金華待詔頭都白,欲賦長揚愧不才。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王厚祥:筆墨寫狂草精神 書風顯正大氣象
洪厚甜:臨帖的三原則,讓你學書法事半功倍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