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1期

《世界經濟與政治》2019年第1期

目錄

·卷首語·

1.張宇燕:貿易理論的進化與國家間的競爭

·世界政治·

2.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3.姜毅:保守主義與「修正主義」——金融危機後俄羅斯的西方國家政策

4.謝來輝:「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的關係——一個類型學分析

·國際關係理論·

5.任曉:再論區域國別研究

6.季玲:論「關係轉向」的本體論自覺

·國際安全·

7.陳一一:非捆綁性衝突管理戰略的選擇:第三方調停還是雙邊協商

8.李澤:戰略行為匹配程度與美國亞太聯盟凝聚力

·英文摘要·

擴展目錄

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內容提要】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今天,中國學術界對於當代中美關係的研究經歷了興起、成長和壯大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中美關係的研究範式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在研究視野上從聚焦雙邊關係到注重多邊背景;在研究角度上從偏重美國到中美並重;在研究取向上從關注利益關係到重視力量對比變化的作用;在研究偏好上從側重合作到兼顧合作與競爭;在分析邏輯上從重視體系因素對單元互動的塑造作用到關注單元互動對體系層次的影響;在研究的著力點上由聚焦對外戰略和外交政策到關注各自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在研究方法上從實證研究到注重理論研究和方法創新。中美關係研究範式的變化折射出後冷戰時代中美兩國及雙邊關係的變化,包括中美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中美兩國外交決策環境的變化、中美兩國處理雙邊關係立足點的變化、中美互動模式的變化以及中美關係對國際事務影響力的變化。中美兩國自身和兩國關係的變化也反映出後冷戰時代國際政治正在經歷的一系列重大調整,諸如大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東西方互動態勢的變化、全球治理問題的突出以及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變化的加速。

【關鍵詞】中美關係;研究範式;國際政治;後冷戰時代

【作者簡介】吳心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姜毅:保守主義與「修正主義」——金融危機後俄羅斯的西方國家政策

【內容提要】冷戰結束後,在構建何種國際體系上的分歧是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矛盾的源頭,其中涉及雙方各自的身份認定及價值理念、政治權利的分配、對東歐和原蘇聯地區的安排以及雙邊合作的方式和側重。國際金融危機後,俄羅斯基於國際局勢進入新調整期的認識,憑藉得到一定程度恢復的國力,加大了反擊西方國家構建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以保守主義為指導、以「修正主義」和塑造議題為基調、以混合戰爭為手段的與西方國家對抗的政策體系。在爭奪國際秩序建構和議題塑造的主導權的鬥爭中,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均兼具「維護現狀」和「修正主義」的雙重身份,它們相互間的對立導致雙邊關係和地區局勢呈現出「新冷戰」的跡象。然而,源自「戰略衝動」、以「無規則」為特徵的「新冷戰」未必是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本意,也不符合它們的需要。緊張、敵視和互不信任的外部環境無助於解決雙方的內部矛盾,而這些內部矛盾又會使對方產生更強烈的施壓企圖,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關鍵詞】俄羅斯外交;混合戰爭;保守主義;新冷戰

【作者簡介】姜毅,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謝來輝:「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的關係——一個類型學分析

【內容提要】「一帶一路」已經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實踐,是中國在新時期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但是關於「一帶一路」與現有全球治理體系之間的互動關係,目前國內外的學者存在很大的意見分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於這些問題並沒有形成系統的分析框架,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出發,側重討論了其中不同的方面。事實上,「一帶一路」建設涵蓋了器物、制度和觀念等多個維度,它與全球治理的互動是複雜多樣的過程。而且,現有治理體系的制度形態和權力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者之間的互動模式。基於這兩個要素可以建立一個分析框架,從而對二者互動的各種可能情況進行類型學的分析。從中可見,「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的初始理念相互契合,嵌入其正式制度之中,而非形成「平行制度」;但是與西方權力較為集中的非正式制度之間卻存在明顯緊張的競爭關係,存在較大創新空間。「一帶一路」建設應在該領域深入探索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全球治理;治理赤字;權力結構;跨境民間治理

【作者簡介】謝來輝,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任曉:再論區域國別研究

【內容提要】區域國別研究在中國已經受到很大的重視,正在迅速發展之中,但有不少問題需要釐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地區研究(即區域國別研究)在美國蓬勃發展,這提供了一個很有價值、可資比較的對象。地區研究經過此後二三十年的發展和沉澱,制度化為美國各大學(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有關智庫)內的體制性架構,研究成果極為豐碩。中國的區域國別研究現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繁榮將會在21世紀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但也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區域國別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同社會科學學科性研究相脫離的,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區域國別研究的意義除了可以深入理解一國或某個地區外,還在於有可能從中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觀點或學說,格爾茨的文化理論和安德森的民族主義理論等均為顯例。基於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豐富性,尤其是中國過往40年的發展經驗,在中國研究中同樣孕育著產生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的可能性。

【關鍵詞】區域國別;國際研究;美國《國防教育法》;社會科學理論

【作者簡介】任曉,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中國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季玲:論「關係轉向」的本體論自覺

【內容提要】「關係轉向」是近年在東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界共同興起的學術現象。但是東西方學術界並未就關係主義研究開展有效對話,研究者更加關注東西方「關係轉向」的不同淵源和差異性,從而對全球性「關係轉向」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及其學理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現實的世界政治日益呈現出高度互系和流動的特徵,主流國際關係理論原子式的實體主義本體論越來越脫離世界政治的現實,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推動東西方學者共同轉向「關係本體」。超越東西方文化壁壘、推動全球性關係主義研究是關係思維的內在要求。堅持關係本體,反對實體主義世界觀和研究路徑是東西方「關係轉向」的共同基準線,也是超越東西方分野、推動全球關係主義研究的基礎和起點。堅持和貫徹關係主義的本體論自覺就是要求在研究設計中避免「物化」和「二元對立」的實體主義認識論傾向,堅持關係世界的永恆變化性以及關係世界中個體與個體、個體與整體之間內在的聯繫性。

【關鍵詞】世界政治;關係轉向;實體主義;關係本體

【作者簡介】季玲,外交學院/中國外交培訓學院副研究員。

陳一一:非捆綁性衝突管理戰略的選擇:第三方調停還是雙邊協商

【內容提要】武力衝突中的衝突雙方在選擇第三方調停和雙邊協商這兩種相似的衝突管理戰略時遵循著相反的戰略考量。當前,以和平方式管理衝突成為結束武力衝突的主流。而在衝突管理的諸多戰略中,相較於捆綁性衝突管理戰略,非捆綁性衝突管理戰略又更為普及。但是,同屬於非捆綁性戰略,為什麼有些衝突雙方選擇了第三方調停,而有些衝突雙方選擇了雙邊協商?這是當前研究中未曾得到系統回答的問題。從國際關係研究中不確定性機制的視角看,衝突管理開始時衝突雙方對對方繼續衝突決心的不確定性水平高低是導致衝突雙方在第三方調停和雙邊協商的選擇上產生分野的直接原因。衝突雙方力量差距、衝突中衝突雙方政權更替情況以及衝突已產生的沉沒成本是測量和評估衝突雙方對對方繼續衝突決心的不確定性水平的三個重要因素。當衝突雙方力量差距較小,衝突雙方中一方以上發生或即將發生政權更替以及衝突管理開始前衝突的高沉沒成本,都將使衝突雙方傾向於選擇第三方調停;反之,則選擇雙邊協商的可能性更大。

【關鍵詞】第三方調停;雙邊協商;不確定性;力量差距;政權更替

【作者簡介】陳一一,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決策科學研究生院博士候選人。

李澤:戰略行為匹配程度與美國亞太聯盟凝聚力

【內容提要】自「重返亞太」以來,美國的亞太聯盟凝聚力整體得到強化。但出現的經驗困惑是:為什麼在美國強化亞太聯盟的共同背景下,美日聯盟、美韓聯盟以及美澳聯盟凝聚力的強化程度存在顯著差異?由於單極體系下聯盟安全合作的動力是獲益,聯盟成員國之間的博弈空間最大,因此,盟國間應對聯盟對象國的戰略行為匹配程度決定了聯盟凝聚力的變化。通過對美日聯盟、美韓聯盟以及美澳聯盟的比較研究發現,三組聯盟戰略行為匹配程度的差異性導致其凝聚力強化程度的差異性,戰略行為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牽制中國的效果。在對美國亞太聯盟凝聚力變化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基礎上得出的政策啟示是,隨著特朗普政府以「印太戰略」取代「重返亞太」戰略,中國需警惕未來美國的亞太聯盟發展成一個高度團結的制衡性聯盟體系,且需更加合理地使用對抗和安撫的戰略手段,增強或維持美國與其亞太盟國應對中國的戰略行為的分歧,使美國亞太聯盟凝聚力保持在較低水平,以化解美國「印太戰略」針對中國的對抗性特徵。

【關鍵詞】戰略行為匹配程度;聯盟凝聚力;美國亞太聯盟;重返亞太;印太戰略

【作者簡介】李澤,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魏志奇:新時代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新境遇新路徑
許恆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體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