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獨具特色的古朝鮮高麗青瓷和李朝瓷器

獨具特色的古朝鮮高麗青瓷和李朝瓷器

專家為您掌眼

朝鮮半島與我國毗鄰,自漢唐以來,就通過海上和陸路交通與我國往來並傳入中國文化。宋元時期,中朝兩國交流更為廣泛深入,我國的制瓷技術也因此首先傳入朝鮮。朝鮮陶瓷的產生、發展深受中國陶瓷燒造技術的影響。朝鮮的高麗青瓷早期以越窯青瓷的窯業技術為基礎,後期高麗工匠逐漸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獨創出聞名遐邇的「象嵌青瓷」。朝鮮李朝時期的粉青砂器和白瓷最具代表,後期出現的「青花瓷器」雖沒有中國青花精美,但也獨具特色。

高麗青瓷

高麗青瓷是專指朝鮮半島高麗時期(918—1392),在全羅南道康津郡地區及全羅北道扶安郡地區生產的、傳承中國越窯柴燒龍窯工藝技術,採用本地瓷石原料燒造的青瓷。

高麗青瓷產生於9世紀末或10世紀初。早期的高麗青瓷是一種灰青釉系的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尚屬粗青瓷。到了10世紀中葉,高麗工匠在全盤繼承中國越窯青瓷的制瓷工藝基礎上,開始利用本地的瓷石、石灰為原料配製胎、釉,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轉變。到了12世紀初至13世紀中葉,高麗青瓷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出現兩個鼎盛期,即前期以純青瓷「翡色青瓷」為代表的全盛期和以「象嵌青瓷」為代表的鼎盛期。

「翡色青瓷」是指其釉色青翠靚麗,釉面透亮的一種純青色瓷器。其中「翡色」之「翡」並非漢語詞典中解釋的「是一種粉紅色」,而是一種美麗清澈的青色。成書於北宋宣和六年(1124),由出使高麗的宋臣徐兢寫下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有這樣的記載:「陶尊,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製作工巧,色澤尤佳。」

「象嵌青瓷」被我國稱之為「鑲嵌青瓷」,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象嵌」是高麗所特有的青瓷裝飾技法,是在青釉瓷器的釉下顯現出黑白兩色紋樣的裝飾效果,其工藝核心是「刻」、「填」技術,而與「鑲嵌」工藝無關,故「鑲嵌青瓷」名不符實。其具體的製作工藝是:先在成型的瓷胎上,按上刻有紋飾的模具或用木竹鐵等工具刻畫出圖案線條,再用黑白兩色土料(其質料應該是化妝土一類的物質)填充花紋圖案,然後颳去填充化妝土時溢出刻劃陰地紋以外的部分,經過素燒再施青釉高溫燒成。「高麗象嵌青瓷」的釉色青綠清晰、黑白花紋線條柔美,對比強烈而又和諧,裝飾效果鮮明美麗,風格沉靜優美,具有典雅的藝術氣質,被譽為朝鮮的瓷中之寶。

遼陽博物館藏青瓷嵌菊花紋碗

青瓷嵌菊花紋碗,1972年4月出土於遼陽北園6號墓。碗通高5.5、口徑8.6、足徑4厘米。口微斂,口沿有部分殘損,深腹,圈足,器底有三個支燒痕迹。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灰。胎體質地較粗,胎呈灰色,碗內外布滿細小的開片。在該碗外壁口沿飾白色幾何紋飾一周,腹部以白色化妝土點染黑粉,嵌三朵白色折枝團菊花紋飾,內壁則無紋飾。

該碗的形態與中國宋代定窯、景德鎮窯中常見的淡雅姿態相似,而碗口緣部的柔和處理則表現出了獨特的高麗風格。從12世紀,高麗的匠人們開始在青瓷裝飾上使用象嵌技法,起初就像這隻碗表現出來的那樣,只是嘗試性地在口緣等部分位置上使用。從紋飾看還留有陰刻的痕迹,碗的內壁基本沒有紋飾,外壁也只雕繪一些簡單紋飾。青釉底下的白色化妝土略微有些伏翹,這些特徵表明當時的象嵌技法還不夠嫻熟。

遼陽博物館藏青瓷嵌荔枝紋碗

青瓷嵌荔枝紋碗,1976年出土於遼陽市龐夾河1號墓。該碗通高9、口徑19、底徑6.9厘米。器口微斂、壁外敞,腹斜直內收,圈足,碗底明顯下凹,內有三個支燒痕迹。該碗通體施青釉,釉質潤澤,釉下嵌以白色化妝土點染黑粉紋飾。內外口沿均飾卷草紋。內壁釉下白粉嵌四組折枝荔枝紋,中間飾折枝菊花一朵(圖3)。器外壁嵌四個圓形開光,內刻填白色團菊花圖案,開光間隔處,滿飾卷草窩葉紋。在靠近底邊部位,等距間隔嵌有四小朵對稱的折枝菊花。整個器物造型豐滿,紋飾精美雅緻。

遼陽博物館藏青瓷嵌菊花紋盒

青瓷嵌菊花紋盒,1971年9月出土於遼陽市北園5號墓。該盒通高3.5、口徑8.3、足徑5厘米。此盒用來盛裝化妝用品。該器分為蓋和盒兩部分,蓋與盒口以子母口相扣合後呈扁圓形。該器胎體厚重,直壁,淺圈足,足內有三個支燒痕迹。內外施青釉,釉下紋飾以黑白色化妝土鑲嵌。器蓋平頂中心刻圓形開光,內嵌三朵白色團菊花紋,外圍一周繞菊花圖案,在器物肩部,兩對雙線開光之間,精心刻制了呈同心圓形的串珠圖案,上下口沿相接處均環雕變形的唐草紋。器內飾青釉,無紋飾。盒與蓋接觸的地方和台腳的部分掛釉。此器造型規整,紋飾密而不亂,代表高麗象嵌青瓷較高水平。

遼陽博物館藏青瓷嵌菊花紋枕

青瓷嵌菊花紋枕,1964年出土於遼陽縣蘭家鄉石灰窯村。該枕呈長方束腰形,長17.4、寬11.4、高10、束腰處高9厘米,重1512克,為國家一級文物。胎呈灰色,通體施青釉,枕端一側有四個支燒痕迹,釉面個別部位失亮。釉下紋飾主要以白色化妝土鑲嵌,偶加黑粉點染。瓷枕六面均以白粉嵌成雙線邊框,且互不連接。瓷枕頭上下面中心刻雙線圓形開光,內飾一朵白色折枝菊花紋,開光外兩側並列刻有三朵折枝菊花圖案,四角刻雙弧線,均用白粉填嵌,內嵌單菊花紋。枕前後壁滿刻卷草窩葉紋飾。枕兩端各有一圓氣孔,外繞雙線同心圓,四角各嵌折枝菊花一朵。從瓷枕的紋飾、造型、胎釉等方面分析,為高麗中期象嵌青瓷工藝較高水平的代表作,與之相似的瓷枕在韓國也有發現。

李朝瓷器

李朝(1392—1910)瓷器繼承並發展了高麗瓷器的生產技術,還創燒了粉青砂器、白瓷、青花、黑釉、灰釉、泥釉等多種品類,其中以粉青砂器和白瓷最為突出,最引人注目。

李朝前期,陶瓷的代表性產品是粉青砂器。粉青砂器是「粉妝灰青釉砂器」的簡稱,產生於高麗末期。粉青砂器並不是簡單延續了高麗青瓷的生產技術,而是根據這一時期的愛好需求有新的變化。其器胎呈灰色或灰黑色,上白色化妝土進行裝飾,再施一層淡灰青釉或透明釉燒制而成,釉色中略帶淡茶或淡黃色調(圖7)。根據在白色化妝土上施用的不同的裝飾手法,粉青砂器可分為鑲嵌與印花粉青、劃花與剔地粉青、鐵繪粉青等種類。「壬辰之亂」 (1592—1598)以後,前期盛產的粉青砂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白瓷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大行其道,成為主流產品。白瓷和粉青砂器的器型、釉色、紋樣都有所不同,以後逐漸演變出青花、鐵砂、辰砂等幾種新式瓷器。其中值得稱讚的為李朝青花瓷器。

李朝的青花最初使用的青料是從中國輸入的回青,因青料價格昂貴,故產品數量稀少。早期李朝青花瓷的製作工藝多效仿中國的明代青花瓷器,據《慵齋叢話》載:「世宗朝御器專用白瓷,至世祖朝雜用彩繪,求回青於中國,畫樽、杯、觴,與中國無異。」帶有銘文「弘治二年」(1489)的「松竹子梅紋梅瓶」,是現存最早的李朝青花瓷,其器型、胎釉、器邊紋飾及繪畫風格,與中國明代永宣青花難分伯仲。15世紀晚期,在朝鮮全羅南道的順天、平安南道的成川等地相繼發現類似回青的顏料,李朝的工匠開始用本地的青料燒制青花瓷,不過燒制出的青花色調偏藍黑,所畫圖案也很草率。到18世紀中晚期的英祖和正祖時,由於朝鮮青花顏料的大量發現,官窯及各地民窯都燒造了大量的青花瓷器,過去只有王室、士大夫才能享用的青花瓷器才得以在民間推廣。此時的青花產品沉靜而質樸,已經完全脫離了中國影響,表現出朝鮮的民族情調。青花器物造型多帶稜角(如方形、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口沿變得薄巧了。以淡雅的藍色和輕靈的用筆所畫的「梅、蘭、竹、菊」和「瀟湘八景」等山水,散發出一種樸素、飄逸的意境,開拓出李朝時代獨特的審美領域。

李朝後期的青花瓷器,日常生活的飲用器具增多,造型更敦實厚重,畫風亦趨多樣化。紋樣也超越「四君子」和山水的範疇,出現蓮花、牡丹、松樹、虎鶴、瑞獸、吉祥文字等反映平民世俗情感的新圖樣。裝飾圖案並不只拘於一隅而幾乎布滿整個器壁,表現了朝鮮人民對生活和自然美的熱愛與祈望。

青花鐵砂松虎紋罐

青花鐵砂松虎紋罐

青花鐵砂松虎紋罐,該器高31.1、腹徑20.4、口徑10.4、底徑12.5厘米。直口寬肩,腹部以下內收,下腹較瘦,底部外展,圈足微外撇,底為二層台式,造型平穩。白瓷胎,施青白釉,釉面泛灰青色,器身布滿細小開片。先以青花描畫遠山近松和立於山坡上的猛虎,再用鐵砂、褐彩點染山間草木叢林、樹榦松枝和猛虎的斑紋。罐身一面繪有一棵高大的松樹立於山坡之上,樹頂枝葉繁密枝幹盤曲嶙峋;一面繪高山猛虎,遠處高山層巒疊嶂,近處一猛虎展身回首,二目圓睜,環視四野,鬃毛斑紋盡顯,虎口張開有氣吞山河之勢。該器應為李朝晚期製品。遼陽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青花鐵砂松虎紋罐」與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內收藏的「青花松下虎紋罐」,在器型、裝飾風格上頗為相似。這件「青花松下虎紋罐」高42厘米,白瓷胎,施白釉,通體青花紋飾,口沿繪有如意雲頭紋,器身繪有一棵枝葉繁茂的松樹,樹枝上立一隻喜鵲向樹下張望,樹下一隻布滿斑斕花紋的大虎蹲坐在一塊巨石之上,正虎視眈眈地回首望著喜鵲。為18世紀李朝後期的青花瓷器。

古朝鮮瓷器的造型、紋飾、工藝方法等都深受中國宋、元、明、清瓷器的影響。朝鮮人民又把這種外來的影響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緊密結合繼而發展創新。高麗瓷在繼承、吸收中國制瓷技術與裝飾手法的過程中能較好地融入高麗文化內涵,最終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獨立青瓷體系。其中的「象嵌」青瓷是高麗民族對世紀陶瓷藝術的最大貢獻。

李朝的青花瓷則表現出鮮明的民族情調,青花色調淡雅,畫面凝練,余白較多,散發出一種樸素、飄逸的詩意。精美華麗的高麗青瓷和簡素質樸的青花瓷器,反映了朝鮮民族的高超技術和獨特智慧。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為何多重瓷器而少玻璃器具呢?
收藏乾貨:古玉色沁的分類和成因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