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可能是最有用的反催婚策略

可能是最有用的反催婚策略

父母、伴侶、孩子、自己,如果讓你給這四個身份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排序,你會怎麼排?


Papi以獨立女性的身份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截圖來自《我家那閨女》


無論在什麼時候,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同樣的問題拋給上一代——

爸爸們

,收到的回答完全不一樣。焦俊艷、袁姍姍、吳昕的爸爸都選擇了孩子,

在父輩們看來,孩子和家庭才是第一位。


兩代人對於人生的理解差異,很尷尬地造就了一個現實問題——

催婚

。在父母眼裡,孩子是生活的重心,從讀書到婚姻,他們人生的每一個節點父母都負有責任。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要到了年紀,就該結婚建立家庭,沒有借口。就連吳昕、袁姍姍這種掙得比普通人多得多得多、經濟可以說是非常獨立的女性,都會被自己親爹親媽催婚,普通人就更甚了。



2016年《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70%的受訪者都被父母催過婚,25-35歲的單身青年面臨的催婚壓力最大,被催婚率高達86%。

每三個人中,有兩個都是被爹媽催過婚的人。

節假日是催婚的主戰場,只要一回家被逮住人,爹媽和七大姑八大姨就會輪番上陣

勸退

——「做人不能單身,單身和狗有什麼區別」。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假期還沒到手之前,有將被催婚的先見之明的單身人士都會在社交網路抱團取暖,自發掀起大型

單方面的隔空「掐架」

——

反催婚,並尋求反催婚策略。



未婚女性的日子更加難過。《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女性比男性的被催婚率高出6%。因為生理因素,社會給女性增加了

雙倍年齡壓力

——



男人年紀越大越吃香,女人一過三十就嫁不出去了。


二十幾歲還沒結婚,肯定沒人要吧?


為什麼不想結婚,就這麼難?


要明白的是,在中國,

婚姻制度到目前為止從來都不是個人私事

,並不是兩個人愛上了就步入法律規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沒這麼簡單。


在父母的認知中,往小了講,婚姻關乎兩個家庭,再大點說,婚姻制度還扯上了生育制度。


在《生育制度》一書中,費孝通提出了結婚不是私事的理由:養育孩子的責任使婚姻變成了一樁「公眾事件」,

社會利用法律、文化規訓、知識傳遞等對婚姻進行干預

。單純靠兩個人的性衝動、愛,並沒有辦法保持婚姻的穩定。如果婚姻處於絕對自由的狀態,完全隨心所欲,沒有任何干涉,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成長就會處於極其不穩定的狀態

,要麼單親

(很多實驗證明,單親孩子在性格上比起雙親家庭孩子有或多或少的缺陷)

,要是遇到不負責任的父母,還可能會被踢皮球。為了保障孩子的成長,使

婚姻制度對後代養育做出最大效益

,法律會對婚姻進行規範。①


如果不養孩子呢?不,孩子必須養。我們生活在社會之中,就

必然受到社會的規訓

,得接受社會約定俗成的文化,不能肆意妄為。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中就流傳著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些社會觀念,甚至成了一種「正統」,我們必須得遵循這些規則,

如果不接受,就會被打為異類。

文化、 知識具有傳遞功能,幾千年過去,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認知仍然在規訓著我們的上一代。②


上一代——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他們的出生和成長經歷了新中國的從無到有、到強。新中國剛成立之時,距離清朝滅亡才不過三十幾年,舊社會的習俗並沒有完全革新,女性仍然依附男性。為了建設新中國,增加勞動力,國家

提倡婦女頂起半邊天

——



女人得克服依賴男人、不願勞動的落後思想。



在國家的號召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大大減少,中國女性迅速解放獨立,

用十幾年就到了西方女權兩百多年的成就。

據統計,1957年全國城市的女職工有328.6萬人,1960年這個數字翻了三翻達到1008.7萬。到了1988年,處於勞動年齡的已婚女性的就業率已經超過了90 %。


女性是獨立了,但她們的工作熱情是為了國家和集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接受的教育都是

集體主義想法

——

搞好自己的小家,努力建設國家

。他們能從社會中得到的認可,都

和集體有關

——為家庭、為國家奉獻。

他們沒有機會為自己而活

,追求自我在那些年代是自私的、被反對的,所以生活重心只能圍著家庭和孩子轉。


時代交替

。改革開放後,市場放開、大學擴招,國家逐漸進入現代化,他們的子女接受的是和平年代的現代觀念:女性和男性並沒有什麼區別,一樣可以靠自己的才能讓自己獨立和成功。

追求自我並不是件被唾棄的事,婚姻不必和年齡捆綁,一切選擇必須基於自我自願。


不會有哪兩代的代溝,會像我們和父輩們這麼大。他們的價值觀和我們格格不入,有時候可以說是完全背離,根本不在同一個世紀。



他們遵循著上一年代的觀念——一個成年人得為家庭和孩子奉獻,他們以關心之名沒有邊界地操心著孩子的婚姻和選擇。


而這種過度關心,讓我們

憋悶

。我們能夠理解時代帶給父母的烙印,他們對兒女的關心是傳統和時代教給他們的、讓他們自豪的特質,但我們還是無法違背本心接受父母對自己人生的「安排」。


SK-II在

2019年發布了一部新廣告片

《為什麼她們不回家過年》

,選了三對真實的家庭,展現了父輩和我們因為代際差異,

在婚姻觀上的不同

——



三位年輕獨立女性,月收入不錯,未婚,希望婚姻是基於愛情的結合,而不是到了一定年紀的任務。


三對父母,都是在六七十年代成長的人,認為女兒需要給自己後半生找個保障。

                 


和父母在婚姻觀上的差異,讓子女常常難以選擇。如果反抗,會顯得不孝順,不反抗,自己又不願意。網易數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婚姻觀念上和父母達不成一致時,

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激烈爭吵和沉默逃避。③



圖片來自網易數讀


無論哪種方式,最後無一例外的結果都是和

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遠

短片《

為什麼她們不回家過年》

中,三位未婚女性的狀況就是如此,因為在婚姻問題上和父母不能和解,她們與父母爭吵、冷戰過,然而今年,當她們主動作出改變,親情有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點擊觀

看短片

《她們為什

么不回家過年》)



如果沒有任何改變,催婚這一問題將永遠得不到解決,橫亘在父母和女兒之間,每到過年過節就出來刷一波存在感。

SK-II

注到了女性和父母因婚姻觀念上導致的感情問題

,2月開始在全球發起了

#改寫命運#

活動,希望能夠

鼓勵女性勇敢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走出因父母催婚導致的感情僵局。


溝通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所

以SK-II希望

遭遇催婚壓力的女性,能夠理解父母因為時代差異形成的和我們完全迥異的價值觀,理解父母對於婚姻做出的選擇。然後

做出改變的第一步,主動、真誠地和父母溝通,直面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截圖來自

SK-II短片

《她們為什

么不回家過年》


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視頻中父母與女兒們相約的「中間點」,各自向前一步,互相理解。畢竟他們最基本的訴求,只是希望女兒能夠幸福的生活。


當下社會,

任何一位獨立的女性,都可以、都應該婚姻自主,選擇自己想要的愛情和生活。自己喜歡,才是所有因素中最為重要的。


所以,找到和父母之間的中間點,勇敢地改變自己,邁出溝通的第一步。你的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截圖來自

短片

《她們為什

么不回家過年》


#SK-II合作#



參考資料:


1/2.《婚姻中的社會幹預——基於「知乎」中關於「中國式逼婚」的訪談調查》,姜亦煒,浙江社會科學 2017,(11),70-79+157


3.中國父母的逼婚套路總結,總有一款適合你,蘇昕、辛炎陽,網易數讀,2019年2月6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我把你當同事,你居然想泡我?
「每天都做這件事,50歲不老 !」美國最新護膚研究,值得每個人收藏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