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義文摘:易行道是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法義文摘:易行道是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如上所述,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之中兼具「無我」特質,簡言之,佛教以無我與慈悲為主要內涵,若缺其一,即非佛教。因為無我與慈悲之故,才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地「普度眾生,拔苦與樂」。

然而,佛教大乘、小乘之八萬四千法門,顯教、密教之八大宗派,有哪個法門哪個宗派能夠真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地普度眾生,拔除一切眾生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苦與分證法性的變易生死苦,圓滿地達到佛教的目的呢?

答案是,除了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凈土的凈土宗之外,其他任何法門都無能為力。何故?因為極樂凈土之往生只要念佛,任何人都能,而且既容易、輕鬆,又快速、高超。

如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

因此,龍樹菩薩於其《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開宗明義便將一代佛教所有法門大判為易行道與難行道。所謂易行道,即是專稱彌陀佛名的凈土宗,以其為易中之易,並且以乘船譬喻之;所謂難行道,則為稱名念佛之外的所有法門,並以步行譬喻之。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此文雖短,分量很重,意義深遠,簡明扼要地將整個佛教的教理行證,大判為「難行道、步行、苦」與「易行道、乘船、樂」,並進一步說明易行道的內容而言:

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由上述三段法語明顯可知,易行道是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便能「易行疾至不退轉地」;阿惟越致地即是不退轉地,故言「易行疾至不退轉地」。

至於難行道之其他各宗派各法門,則行者必須能夠長時長劫「勤行精進」。其內容,龍樹菩薩於《易行品》概要而言:

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此段法語,顯明難行道是要廣修種種艱難的法門(行諸難行),而且必須經過多生多劫持續地勤行精進(久乃可得),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屢有退轉的可能性(或墮聲聞、辟支佛地),未能必然獲得阿鞞跋致(不退轉地)。

此難易二道的比較,若做成圖表,更能一目了然:

由於只要專一地稱念彌陀佛名,便能快速地於今生必獲不退轉,是「易行」而又「疾至」,因此龍樹菩薩以「乘船、樂」形容之。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也說: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凈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凈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凈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道綽大師《安樂集》也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凈土:

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善導大師也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凈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印光大師也說:

凈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也因此,下品下生的極重罪人,只有墮落地獄之業,毫無勤行聖道法門之能,然而只是念佛,不僅不墮地獄,而且脫離六道輪迴,進而不可思議地往生彌陀凈土,而將於彌陀凈土一生成佛。若無念佛的凈土法門,則不但下品下生的眾生不能脫離地獄及六道輪迴,即便一般行者,乃至上根利智,也有中途退轉道業的可能。

由此可知,只有凈土宗的專稱彌陀佛名,才是佛教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之所在;若無凈土宗,則佛教所談的慈悲便不圓滿,甚至成為戲論。

偉哉!凈土宗於佛教之中的價值與地位,不言可喻。

——摘自 慧凈法師 《無條件的救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中芬陀利花 的精彩文章:

學佛分享:狗狗死了很難過,為它念佛後全身柔軟

TAG:人中芬陀利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