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我媽的控制欲這麼強?

為什麼我媽的控制欲這麼強?

反控聯盟的壹讀君 | 彤 子

最近,教育類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在北京衛視開播,首播上一位兒女雙全的媽媽,用其絢爛的控制欲俘獲了壹讀君的膝蓋。

10歲的兒子在學校被心儀女的同學「表白」,爸爸得知後當笑話講給媽媽聽,媽媽卻認真了:

15歲女兒的手機,更是她日常檢查的必選項目,重要的是,女兒並不喜歡這種檢查,甚至在節目現場委屈的哭出來。

壹讀君不禁感慨,精力是個好東西啊,本君自己的手機都不想看呢!(當然也不願意給別人看)

那麼問題來了:

媽媽的「控制欲」怎麼這麼強?

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來自媽媽的控制,比如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撐叫做「你媽覺得你沒吃飽」、有一種閑置叫做「你媽覺得你用得上」......

我媽和我生活和我

生活已經如此艱難,媽媽們為何還要來控制我們本就不如意的人生呢?難道控制我們會給媽媽帶來幸福感?

很遺憾,媽媽們的控制並不會帶來幸福感,因為這種控制叫做「控制欲」,屬於人際控制的一種。能帶來幸福感的是人際控制里稱為「控制感」的東西。

那麼「控制欲」是怎麼來的呢?控制欲恰恰是控制感缺失導致的。

所有人都希望擁有「控制感」,並將其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所以失去控制感變成了人類最大的恐懼之一。一個人的安全感越低,追求對生活控制感的慾望就越強,這種慾望就發展成了「控制欲」。

所以「控制感」是自身合成的,與他人無關。而「控制欲」是由於自身無法合成而要從他人身上獲取。

據說《女王喬安》里有句經典名言:沒有安全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婦科病

那麼媽媽的「控制欲」一定高於爸爸嗎?先來看看被媽媽投喂到顏值掉線的朱雨辰吧。

以後誰還敢喝梨汁養顏?

在媽媽的努力下,朱雨辰不止成功減掉了顏值。

壹讀君個人認為不是所有女性都缺乏安全感,也沒有數據證明女性的「控制欲」普遍高於男性,但男性的「控制感」卻普遍高於女性。

「控制感」與「控制欲」成反比

∴ 爸爸的「控制欲」< 媽媽的「控制欲」

「控制感」如何使人快樂?

前面提到「控制感」有提升自信、健康的功效。那「控制感」是個啥?

控制感」是一個人對自身能力,以及運用這些能力應對內外環境對自己的影響,並獲得理想結果的信念,又叫「自我效能」。

1976年,心理學家在美國肯塔基州一所養老院里進行了控制感和健康關係的研究。實驗內容是對兩個樓層的老人進行了不同的護理方式:住在1樓的老人被告知將會獲得最優質的服務,工作人員會全方位照顧老人的起居,什麼時候在哪裡會客、哪天看電影,連盆栽都有工作人員負責澆水打理;而2樓的老人則被告知晚年生活由他們自己負責,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想參加的活動、自己選擇會見訪客的地點、選擇自己喜歡的盆栽並親手照料它們。

三周之後,住在2樓的老人大多數身體狀況都有所好轉,而1樓的多數老人們身體情況反而惡化,18個月後的跟蹤調查表明住在1樓的老人有30%已經去世,而2樓的死亡率只有15%。所以「控制感」能使人心情愉悅、產生較少的負面情緒,從而活的更健康。

「控制感」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環境變化而變化。有研究者做過一個賭博遊戲的測試,由研究人員扮演玩家:結果發現當研究人員扮演成經驗豐富、自信滿滿的玩家時,受試者下注會比較小;當研究人員表現得青澀稚嫩時,受試者下注量就會提升,其中下注的差距有50%之多。

當受試者覺得自己能控制場面時,信心指數就會狂飆上揚。所以擁有「控制感」能有效提升人的自信(當然賭博也一定會讓人傾家蕩產)。

可見,「控制感」像彈簧,遇強則弱,遇弱則強。所以一些「控制欲」高強的媽媽剛好可以將孩子們的「控制感」趕盡殺絕。這種高強控制欲被稱為「畸形控制欲」。當控制欲上升為畸形控制欲時,孩子的生活就會從處處被干涉變成啥都不能幹。

畸形控制欲患者不止喜歡替別人做決定,還喜歡自己動手(執行或毆打),即使是需要別人動手也必須完全按照他(她)的模式執行。

圖片內容節選自知乎

畸形控制欲」患者通常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因為有壓迫就會有反抗......

即便沒有反抗,這種控制欲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

媽媽的控制欲可能讓孩子抑鬱

通常家長對子女的控制體現在心理控制行為控制兩個層面。

行為控制包括對子女制定行為規範、規則、限制,再通過詢問和觀察來了解子女的活動狀態。屬於得當的教育方法,常言道家有家規,勿謂言之不預也。

心理控制則是侵犯子女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破壞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利,通過干涉、情感勒索、撤回關愛等手段實現,屬於消極教育手段,其後果就是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導致抑鬱和焦慮

不少家長認為缺乏控制的孩子容易出現品行問題,所以才對孩子嚴加控制,事實上孩子只有與親友、師長甚至陌生人保持健康聯繫時,才更可能降低孤獨感、減緩壓力並儘快適應社會生活。

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只會降低孩子與社會的聯結關係,從而更容易產生不良行為。1995年Baumeister等人的研究發現,低社會聯結者更容易出現低自尊、嫉妒、孤獨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抑鬱對人的心理調適具有阻礙作用,是無法應對生活壓力的結果,如果孤獨感會產生生活壓力,則會導致抑鬱的發生。所以,「控制欲」帶來的不是孝子,而是一個充滿孤獨、抑鬱、焦慮的孩子。

社會學觀點認為在「控制欲」下成長的孩子會模仿家長的操控、入侵式交往模式,這會導致同伴、朋友的拒絕,造成人際關係不良,交不到朋友或交往同類型(令人不悅)的朋友,當親子或朋友間出現問題時,人就不可避免的出現孤獨感

「控制欲」帶來的孤獨感是不可避免的,但抑鬱卻可以受到意志力的抑制。

學術界有研究證明,意志力強可以降低孩子患抑鬱症的風險,並就意志力對孤獨感調節的作用原理,提出兩種模型假說:

兩種假說的驗結果大相徑庭,但我們可以看出,意志力強的人永遠比意志力弱的人抑鬱值低。多數研究結果認支持「雪中送炭模型」。

翻譯成中文:堅強的意志力是抵禦外界不良環境(包括媽媽的「控制欲」)的有效抗體。

但意志力是天生的,提升範圍有限,除了提升自身意志力,你是如何逃脫媽媽的控制欲的?歡迎留言分享,畢竟,就算你媽媽懶得控制你,未來的婆婆、丈母娘也會對你下手的

參考資料:

Landau, Kay and Whitson. (2015). 「Compensatory Control and the Appeal of a Structured Worl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Vol. 141, No. 3, p. 695

Brehm, J. W. (1999). The intensity of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1), 2-22. doi:10.1207/s15327957pspr0301_1

賴雪芬, 張衛, 鮑振宙, et al. 父母心理控制與青少年抑鬱的關係: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 心理發展與教育, 2014, V30(3):293-302.

曾旻, 周宵, 伍新春, et al. 創傷暴露程度對中學生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影響:控制感的調節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7(1).

萬莉莉, 張福娟. 父母教養方式對聽障初中生自尊水平的影響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 2008(2):18-23.

龍可, 范方, 陳世鍵, et al. 高中生抑鬱癥狀與父母教養方式:感恩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4, 22(5):864-867.

沈烈榮, 劉華山. 人際控制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及其增齡變化[J]. 中國老年學, 2007, 27(22):2215-2217.

封文波, 劉曉媛. 大專生控制欲控制感與焦慮抑鬱關係[J]. 中國學校衛生, 2016, 37(5):771-773.

沈烈榮, 劉華山. 成年人控制圈與主觀幸福感的關係[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7, 15(3):255-257.

劉耀中, 竇凱. 人際控制感對合作行為的影響:一項囚徒困境的ERPs研究[J]. 心理科學, 2015(3):643-6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壹讀 的精彩文章:

渣男和渣女,到底誰更多?
是誰害了翟天臨?

TAG:壹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