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汾陽王郭子儀,被人千年崇拜,杜甫的2句詩卻讓很多人不再崇拜他

汾陽王郭子儀,被人千年崇拜,杜甫的2句詩卻讓很多人不再崇拜他

古代皇帝封賞大臣時,一般可分為王、公、候、伯、子、男幾個爵位,其中以「王」的地位最為尊崇,僅次於皇帝。但在通常情況下,王爵只會被授予皇帝本人的直系親屬,如皇帝的兄弟、子孫等。另外王爵有時也會被授予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功臣,但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只有李孝恭一人獲封河間王,但他同時還是唐高宗李淵的堂侄,兼李世民的堂兄。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眾多開國功臣,生前無一人被封王,只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等幾人死後被追封為王。

但唐朝名將郭子儀卻打破了這個慣例,生前獲封汾陽王,是唐朝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異姓王。不僅在生前被封王,郭子儀還被授予「尚父」的榮譽頭銜,整個唐朝一共只有三個人得到過「尚父」稱號。不僅唐朝皇帝看重他,千百年來天下後世對他也非常崇拜,歷代名人對他的讚美之詞多不勝數。

郭子儀之所以能獲得如此之多的盛讚,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極為卓越的軍事才能。安祿山起兵叛亂後,唐朝兵敗如山倒,高仙芝、哥舒翰等威震天下的大唐名將全部被叛軍擊敗。唐朝連國都長安都被叛軍攻佔,唐玄宗和唐肅宗父子都差點被安祿山活捉。曾經強大無匹的盛唐,轉眼被逼到瀕臨崩潰的絕境。

郭子儀臨危受命,他以超凡的膽略扛起平叛大旗,率先對叛軍發動反攻,他所帶領的朔方軍是唐朝抗擊安史之亂的絕對主力。正是在郭子儀的拚死奮戰下,唐朝才最終得以穩住局面,度過危機,最終逆轉戰局,贏得了平叛戰爭的最後勝利。

郭子儀廣受推崇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極為高超的生存智慧。古代君臣關係歷來是一個老大難,尤其像郭子儀這樣功高蓋世、威望無匹的大將,遭到皇帝猜疑、同僚排擠而不得善終的比比皆是。郭子儀不僅精通用兵之道,同樣精通為官之道,謹慎做人低調做事,贏得了皇帝的充分信任和朝野民間的一致認可,最終成功躲過了功臣下場凄涼的怪圈,長壽而善終,且兒孫滿堂長保富貴,讓人不得不服。

與郭子儀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全過程,安史之亂也是他詩中最為重要的題材之一。但他有兩句詩,卻指出了郭子儀犯過的一個大錯誤,能改變很多人對郭子儀的看法。這兩句詩源於他的敘事長詩《北征》:「陰風西北來,慘淡逐回紇」。這兩句詩描寫的是安史之亂中,唐朝為了戰勝安祿山,向西北的回紇人借兵之事。

為了儘早取得平叛之戰的勝利,唐朝曾向回紇人借兵。回紇人倒是幫唐朝徹底擊敗了叛軍,但緊隨其後的狀況讓唐朝人腸子都要悔青了。回紇人以大功臣自居,倚仗其強大武力,從此盤踞唐朝境內十餘年。

他們無法無天,在唐朝境內大開殺戒,燒殺屠戮百姓,「傷死者萬計」。他們還貪得無厭地敲詐勒索唐朝,唐朝獻出百萬計的金銀、絲帛,直致府庫枯竭,仍不能滿足其貪念,不得不向百姓加收重稅,「生靈之膏血已干,不能供其求取」。因為力不如人,唐朝只能打落牙齒肚裡吞。

回紇對唐朝的侵害,已經完全不亞於安史叛軍,唐朝等於幹了件開門揖盜、得不償失的傻事。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劫難的唐朝,千瘡百孔,江山殘破,不得不再次忍受回紇的凌虐劫掠。而借兵回紇的始作俑者,正是這位汾陽王郭子儀。《資治通鑒》明文記載,「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事實證明這是個很不高明、且後患無窮的昏招。

詩人杜甫親眼見到了回紇兵蹂躪唐朝百姓的災難,滿懷激憤之意,寫下了《北征》一詩,「陰風西北來,慘淡逐回紇」,兇悍的回紇兵從西北馳來,裹挾著一股陰風,所過之處一片凋零慘淡之景象。詩人強烈地表達了對回紇兵欺凌百姓的憤慨,同時也隱晦地表達了對唐朝借兵回紇之策的不滿,郭子儀作為首倡者,難辭其咎。杜甫的兩句詩反映了歷史真相,讓很多人對郭子儀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不再盲目崇拜他。

參考史料:《舊唐書》《資治通鑒》《全唐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發明了1件強悍「神器」,沒保住蜀國,卻救了司馬懿的孫子

TAG: 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