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日本人就給輕鬆破解了?

中國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日本人就給輕鬆破解了?


      在中國有一句流傳很久遠的話,叫富不過三代。確實的,中國很少聽說有百年老字號的公司與店面能夠延續下來。在中國,小時候理過發的理髮店,不用到老了,就是稍稍長大一點,那個店就不見了。其他老字號的公司就更是少見。北京的同仁堂能夠歷經四代,是有原因的,那是因為樂顯揚家族剛好四代單傳。從而避免了兄弟內訌,瓜分家業。這一點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國有時富過二代都不容易,要富過三代,真的是難上加難。

     

日本創業100年以上的企業達50000家,200年以上的企業3000家。相比之下,200年以上的企業,德國800家、荷蘭200家,美國14家,中國大陸9家,中國台灣7家。甚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企業,專註寺院建設的「金剛組」也在日本,它創辦於57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日本是真正的「長壽企業之國」,那麼日本數代人專註同一事業的「匠人精神」是怎樣煉成的呢?


      首先中國第一代的富人,常常是因為能力、運氣、拼搏幾個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

這些富人,大到打江山,坐天下,或者所謂的創業難積攢了大量的財富,通常第一代創業者深知創業不容易,運氣難得,因此,比較能夠吃苦耐勞,如果不是外部環境特別差,或者大勢所趨,一般來說第一代富人是能夠守業的。但是守業之後呢?就傳給了第二代。到第二代手中就很難說了。因為第二代常常沒有參與創業,不知道創業之艱難。如果第一代只顧創業,而把教育自己孩子的事情忽略了,那麼到第二代的時候就很難守住這份由父輩傳下來的家業。但是,雖然第二代很少直接參与父輩的創業,但是至少小時候對父輩的創業多少是有所耳聞目睹的,也不會完全隔膜,因此,第二代守業的也仍然不少。


     日本人富國三代,是憑什麼?

這要從日本獨特的「家」制度說起。日本「家」的概念不同於中國,「家」在中國強調的是血緣宗法關係,而日本更重要的是「家職」、「家業」和「家產」三位一體的繼承關係。早期所謂「家職」是這一家在朝廷世世代代擔任的職務;「家業」則是家賴以為生的具體的職業;「家產」是俸祿或所經營莊園的產業。「家」制度先在貴族階級形成,後又擴展至整個社會。


      因此,一旦一個「家」的門第確立下來了,那麼血緣繼承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家職的傳承。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收養養子如此盛行,一旦這個家沒有兒子,那麼就通過收養養子的方式將「家職」傳承下去,至於這個家的後代與祖先有沒有血緣關係,日本人則沒有那麼在意。


      其次,在講到中國家業繼承問題,到第二代要守業還要有一個條件,就是家庭里只有一棵獨苗可以繼承父業。

如果家有兄弟多人,都要分父輩的家業,那麼,這樣的家庭到第二代就出現紛爭,然後兄弟之間互相爭鬥,內訌得死去活來,因此,富到第二代就結束了。中國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即使是香港、台灣、澳門都不少見。在中國大陸就更是普遍。

      日本人的親戚,甚至是兄弟姐妹互相之間並不產生經濟關係,而且越是親戚朋友之間越是不產生經濟關係,不借錢。日本人有很好的社會金融信用體系。真的要用錢,可以向銀行借,利息是普通的利息,信貸方與借用方的信用都非常好。表面看來日本人似乎沒有人情味,其實,日本人的人情味很純粹,因為沒有金錢經濟方面的關係摻雜其中,因此,親情關係更顯純真。日本人很注重互相的獨立性與隱私,平時親戚之間互相走動得很少。

     作為唯一繼承人的長子也自然不敢懈怠,因為整個家庭的財產與命運都控制在他的手中,如果不敬業,不奮鬥,不長本領,那麼其他兄弟就要接過繼承權,並且會讓兄長無地自容。

因為,日本是恥感文化,一個從祖輩上繼承下來的家族企業如果在自己手中敗落,只有自殺才能夠謝罪。因此,長子繼承祖業,其實負擔與責任是重大的,並不是坐享其成的。祖輩的產業必須在他的手中得到發展。

       其實

日本人早在封建時代,他們就定下了規矩,那就是一個家庭里,只有長子是唯一合法繼承人。無論家產多少,只有長子有繼承權。上到天皇、幕府將軍、大名諸侯,下到官員、武士、財主,他們的家財、名號與爵位,都只有家裡的長子才有繼承權,除非長子早亡或者弱智多病,否則,這一切繼承權非長子莫屬。


      日本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出生於一個低級武士階層,武士這種榮譽當時也只有家裡的長子才有機會繼承,而福澤諭吉又不是家裡的長子,後來他的兄長不等到繼承武士的名號,就病逝了。因此,武士的這個家傳封號就落到了福澤諭吉這裡,但是福澤諭吉對這種嚴重束縛人身自由、等級森嚴的封號沒有興趣,因此,到他可以繼承武士名號與家財的時候,他主動放棄了。因為他不想再繼續這種封建的生活,他的理想是改革日本社會。使日本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讓日本臣民變成日本公民。



       我們再拿赫赫有名的藤原家來說明這種制度。在平安時代(794-1192)藤原氏長期擔任攝政、關白二職,掌握朝廷的實際權力,因此也被稱為攝關家。攝關家的確立是通過藤原氏將女兒嫁給天皇,再生下皇子。藤原家的家長依靠天皇岳父或外祖父的名分掌握大權。但這種與天皇之間的關係是不穩定的,首先藤原家必須有女兒,而這個女兒和天皇還要誕下皇子。不過到了平安中後期,藤原家作為攝關的家職確定下來後,有沒有女兒嫁給天皇就顯得沒那麼重要,出不出身於藤原家就成為能否擔任攝政、關白的關鍵了。到了鎌倉時代(1192-1333)藤原氏嫡派分出五個家族:近衛家、一條家、九條家、二條家和鷹司家,他們壟斷了大納言、左、右大臣等高級職務,又輪流擔任最高的攝政和關白官位,被稱為五攝家。他們和天皇家族沒有明確的姻親關係,但仍能出任攝關。


明白了家職的傳承,就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人能世代從事同一職業,傳承技藝、精益求精,因為這被認為是維持「家」的關鍵。

      但是,日本人的傳統確實避免了家人的內部紛爭。日本人的家庭自古就不像中國人的家庭這樣充滿了紛爭與內鬥,充滿了險惡。

日本的百年老字號公司很常見。日本把繼承權僅限於長子的傳統做法,使得日本人無論多麼富有,也不容易出現紈絝子弟,變得遊手好閒,因為,那些沒有繼承權必須自謀出路的兒子,他們時時面臨新的挑戰,從小就必須學會謀生的本領。這一點即使是幕府將軍的兒子也不例外。其他兒子即使有分封也必須是遠離京城,至少是不對京城不構成威脅。


     前面提到的世界最古老的企業金剛組,專註於寺院的木製廟宇建設,擁有自己獨特的工藝,但在2006年,金剛組卻負債纍纍,瀕臨破產。原因是,日本的寺院流行使用水泥建築,為了與時俱進,金剛組也開始加入水泥建築行業,但新的行業競爭激烈,金剛組並不佔優勢,只能拚命壓價,甚至賠本接單,導致企業幾近破產。但後來公司決定堅持本行,危機中,一種堅持傳承技藝的信念讓100多名木匠無一辭職離去,公司在木製建築修復方面的優勢又發揮出來,業績也大有起色。



       「家」制度是創造出日本「匠人精神」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堅持」的信仰。我們常常強調「與時俱進」,但在充滿變化的年代「以不變應萬變」可能是一種應對時代挑戰的更好方式。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作品來

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

出處,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熱門文章推薦



  • 這幾份高薪臨時工,你選擇哪一份?




  • 為什麼那麼多人要花「大價錢」去東京理個髮?



  • 一出好戲:日本人設又崩了,法國這刀插得夠狠!




  • 同樣是炫富,日本人和中國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 進一步放寬簽證政策,日本晉陞全球第四大「移民國家」



  • 嚇死人的日本幼兒園……同樣是教育給我們帶來哪些不同的啟示?




  • 2019年如果你條件符合,那麼在申請日本簽證的時候會省事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京在線 的精彩文章:

自動販賣機除了飲料,還販賣著日本人的腦洞
涉谷印象最深刻除了那個人潮湧動的十字路口,還有這裡……

TAG:東京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