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盧仲良(右)和母親合影。

盧仲良(1896-1988),廣東順德人。從小跟隨叔叔學醫,系統攻讀了中醫經典著作,先後在南海里水方便醫院、廣州市賑務會第十贈診處、廣州救濟醫院擔任醫生。新中國成立後在荔灣區婦幼保健院、荔灣區第一人民醫院任中醫師。

盧仲良精通溫病學說,尤其對溫病的病因病機、診治理論及其方葯的臨床應用,都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盧仲良在治療慢性肝炎、肺結核、腦血管意外、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兒科的麻痘、驚風等有較深造詣,對治療婦科子宮肌瘤等有獨到之處。盧仲良愛書,常去舊書店買書。

盧仲良的英語口語和翻譯水平較高,這得益於其家族的影響以及1918-1920年在京師大學堂學習英語。盧仲良有三子五女,其中兩子一女從醫。

1

盧氏家族的傳奇與延續

回望盧氏家族的歷史,有著傳奇的色彩。盧仲良的祖父盧榮昌12歲從順德來到廣州沙面打工,因誠實、拾金不昧的品質,為英國人所賞識,學會了英語,當上了中國早期的翻譯和導遊,為來廣州經商的英國人擔任翻譯。從此,盧家的命運得以改變。聽說,盧家至今保留著祖上流傳下來的英文資料,這應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盧榮昌的兒子盧譜光也跟隨父親做翻譯的工作。如果能夠一脈發展,那盧氏家族將是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正是這一家族的因素,盧仲良後來才考上了京師大學堂學習英語。

天不遂人願。盧譜光英年早逝,兒子盧仲良決心學醫救人。他刻苦學習,積極鑽研,擅長治療熱病,被譽為「久熱救星」。相比於醫術而言,名中醫的醫德更值得今人學習。盧仲良是個對別人慷慨,對自己吝嗇的醫生,他為窮人贈醫贈葯,自己有西洋參,寧肯留給別的更需要的人。盧仲良教導兒子,當醫生要做好吃苦的準備,要為病人服務,要為病人無私奉獻。

除了醫術之外,盧仲良身上的傳奇就是武術,他從小就學習蔡李佛拳,後來看到少林寺和尚梅參的少林秘籍,全部抄寫下來,自己練習,武功進步很快,五六個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實際上,中醫和武術、佛教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這三方面往往容易融會結合在一起。蔡李佛拳的發展也正是融合了諸家之長,包括中醫、少林武術和佛學。近代以來,廣東的不少中醫都是習武的,一方面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也為中醫的治療提供經驗。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盧仲良武功高強,到老身體都很健康

或許是家族的影響以及學習英語的關係,盧仲良很有遠見,從讓孩子學醫上可見一斑,讓兒子盧鞠英學外科,讓盧集森學內科,後來又讓盧集森學西醫。中醫西醫之爭,歷時已久,但應互相借鑒,互相學習,這樣才能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所以現在才有了中西醫結合,盧集森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成績。

儘管盧仲良的武術沒有傳承下來,但他的醫術和醫德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充分體現,盧集森是荔灣區的名中醫,及時關注醫學的最前沿,對學術嚴謹認真,對病人負責,醫德高尚。盧鞠英在香港開設診所,受到病人的歡迎。至於英語的專長,則由另一個兒子盧集桐繼承,他曾是中山大學的英語教授,現在美國。

盧仲良常以《龔信明醫箴》勉勵兒女:今之明醫,心存仁義,博覽群書,心通道藝,洞曉陰陽,明知運氣,葯辨溫良,脈分表裡,治用補瀉,病審虛實,因病制方,對症投劑,妙法在心,活變不滯,不銜虛名,惟期博濟,不計其功,不謀其利,不論貧富,普施一例,起死回生,恩同天地,如此名醫,芳垂萬世。

這也是盧仲良的寫照。

2

後世訪談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盧集森

【盧集森,1947年生於廣州,現任荔灣區中醫醫院院長,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荔灣區名中醫。出身中醫世家,自幼跟隨父親習醫,後跟隨名老中醫胡肇基、陳東學習並總結整理論文、醫案等。從1986年起,盧集森跟隨著名傳染病學專家彭文偉對乙肝攜帶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1994後,在荔灣區金花衛生院、荔灣區中醫醫院工作。盧集森具有堅實的中西醫理論基礎,在臨床上運用現代醫學理論和方法結合中醫的辨證論治進行診療,在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腫瘤、腎炎、甲亢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1.曾在京師大學堂學英語

記者:你父親是怎麼開始學醫的?

盧集森:我父親10多歲的時候,我爺爺盧譜光得了熱病,高燒不退,我奶奶就請了一個有名的醫生來看,看了十幾天也沒有效果,最後未能挽救爺爺的生命,他40多歲就過世了。本來我爸爸一心想學英文,沒有想過當醫生,他的愛好很廣泛,以後可能要做老師或者其他職業,由於這件事的打擊,父親決心從事醫學。於是父親跟隨他的叔叔盧毅光學習中醫,盧毅光給了很多醫書讓他看,又言傳身教。父親背誦了很多古典醫學著作,有的書晚年仍能背下來。

記者:資料上看,你父親早年學過英語,這在當時來說是不多見的。

盧集森:這還要從我的太公(我爺爺的爸爸)說起。我太公的名字叫盧榮昌,他12歲的時候從順德來到廣州,在沙面做搬運工。有一天他撿到了一條黃金項鏈,然後看到有外國人急匆匆走來,好像找什麼東西。太公走上去問是不是丟了東西,對方說丟了黃金項鏈,於是外公就把項鏈還給外國人。這位老外來自英國利物浦,他覺得這個中國少年很誠實,問他是否喜歡學習英語,當時他一下子有點懵了。

等明白之後,太公覺得學英語當然很好,老外就把太公帶到家裡,給他買了新衣服,讓他住在家裡,同時教他英語。後來每當有英國的商人來,太公就擔任翻譯和導遊,帶這些英國人到五層樓、西來初地等旅遊、經商。後來我爺爺也跟著做導遊和翻譯的工作。這件事我在美國的姐姐盧振坤記得很清楚,她今年82歲,從廣東女子中學畢業的,這是當年我奶奶告訴她的。

受家庭的影響,我父親小時候也開始學英語,1918年到1920年他在京師大學堂學習英語(記者註:1912年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父親的英語口語和翻譯水平較高。我小時候,他帶我去見外國人,英語說得很流利。「文革」前我姐姐盧振坤去了美國,她的兒子給我父親用英文寫信,父親用英文回信,並在回信中指出了外甥信中的錯誤。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盧集森和父母等家人合影。

2.每天上百人找父親看病

記者:你父親擅長治療哪方面的病?

盧集森:父親比較擅長醫治熱性病,很多治癒的病人送匾給他,都稱父親為「久熱救星」。很高熱的病人經父親治療後,很快就好了。當時,我們有一個小保姆叫黃玉潤,她有一個侄子發高燒,他媽媽抱著他來到我們家。他媽媽說孩子發高燒,父親發現孩子鼻翼扇動,預感到可能會高熱抽筋,高熱痙攣。我正在房間里,突然聽到父親說,「兒子,快出來。」就趕快跑出來,父親說,「這個孩子快抽筋了,快點準備針灸」。我立刻拿針過來。那個小孩子開始抽筋,面色全黑,牙筋緊咬。剛好我拿針過來,父親就在孩子的幾個穴道上下針,不到五分鐘,抽搐立刻停止了,紫色的身體慢慢變回紅。那小孩呱一聲就醒過來了。

我爸爸還擅長治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腫瘤等。我記得有一次有個花都患食管癌的病人,不能吃東西,我爸爸開中藥給他,再讓他喝番鴨血,就是那些白色的番鴨血。三個月後,他可以從花都踩單車過來找我爸爸繼續看病。

對治療眼睛上的翼狀胬肉,我父親也有絕招,他發明了一種眼藥水,用熊膽等製成的,滴在眼睛上,一個月翼狀胬肉就退下來了,而且不複發。

記者:找你父親看病的人多麼?

盧集森:每天找我父親看病的人超過100個。父親很早就起床,早上七點半上班,他七點鐘就開診,一般中午12點下班,他要到1點鐘才能回家。我父親非常勤奮,每天晚上12點多才睡覺,白天遇到疑難病例,晚上回來他就翻閱書籍,探索研究。他說,白天遇到有問題,晚上不學習就不能提高。

他每天晚上都學習,而且寫了很多醫案留給我們,每個月都有寫下幾個案例,他懂得積累經驗,說這些案例留給我們兄弟姐妹。我哥哥叫盧鞠英,在香港開醫館,找他看病的人很多。

記者:聽說你父親對病人很好。

盧集森:我爸爸對病人非常好,無微不至。他經常贈醫贈葯,有些人生活貧窮,沒錢抓藥,爸爸就自己出錢。因為他們沒錢,讓他們到街口的時和堂、衛生堂兩個中藥鋪配藥,過後父親還錢。還有一些高燒的病人要吃西洋參才能退燒,當時就很難買西洋參。有時候,我姐姐從美國託人帶來些花旗參,我爸爸就留起來,專門給那些有需要又沒錢買的病人。

有一次爸爸發高燒,我燉了西洋參給他吃,反而被罵了一頓,他說,「這些病我沒有事的,我可以熬得過去,有些病重的先給人家,為什麼這麼好的葯自己用不給人家用?」。父親的醫德很高尚,醫術很精湛,這是我非常佩服他的地方。

3.武功高強,曾學少林秘籍

記者:你父親還有什麼愛好?

盧集森:他業餘愛好是武術,他很喜歡打蔡李佛拳,每天都練習。小時候他就拜拳師學拳,為的是強身健體,他一生身體非常好。以前我們的房子很高,大廳有10餘米高,過年的時候要大掃除,打掃房頂的時候,要把三個梯子連在一起才能上去。我們上去的時候小心翼翼,爸爸上去的時候身輕如燕,噌噌噌很快就上去了。

新中國成立前,父親認識了一個少林寺的和尚,叫梅參,後來到順德一個寺院中當住持。梅參的師父是升盧長老,教給他拳術。升盧長老很厲害,80歲的時候還可以舞動100多斤的齊眉棍。梅參有一本少林秘笈,裡面除了有少林武術外,還有治療跌打損傷的方法。本來梅參的這本秘籍秘不示人,但因我爸爸經常幫助接濟他,他們關係很好,就借給我父親看。父親很聰明,每天晚上就抄書,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把書全部抄寫下來。當時我還在小學讀書,父親讓我描一些書上的動作姿勢,塗上顏色。書上說得很神奇,點一個穴道,你全身就不能動了。這個抄本的秘笈現在還留著。我父親按照書上說的練習過,他的功夫長進很多,五六個人都打不過他。

另外,父親很愛讀書,他經常去逛舊書店,購買了大量的古典醫學書籍,還和書店的老闆成了朋友,一有好書首先留給父親。父親說,在他新婚之夜,還在看書。父親還經常翻閱解放前的一些醫學期刊,比如《杏林醫學月報》、《醫藥衛生》專刊等。

記者:你父親兄弟幾個?

盧集森:只有他一個男孩,還有兩個姐姐。有一個姐姐原來去了印度尼西亞,有一個在西關。她們在結了婚以後就成了家庭主婦。我們家在西關華貴路厚生里。我覺得父親很勤奮,也很聰明,他智商很高,學什麼一學就會,很快就能精通。

嶺南中醫世家|盧仲良:懵少年偶成英文翻譯,名中醫亦為武林高手

盧集森和父母哥哥等家人合影。

記者:你父親和哪些人來往比較多?

盧集森:在中醫裡面,父親和庄省躬、劉啟瑞、羅元愷等來往較多,交流醫學心得。我記得經常來往的劉啟瑞,他知道我奶奶喜歡吃蛋黃餅,每次來找我父親的時候就買一袋蛋黃餅,送給我奶奶。因我最小,深得奶奶疼愛,有了好吃的東西也少不了我。父親還有一個畫家朋友吳少明,他畫畫很有名,特別有名的是他的仿畫,據說他模仿張大千的畫,難辨真假,模仿力特別厲害。還有一個朋友就是上面提到的舊書店的老闆,叫做盧達敏。

記者:你們家裡留下來的書籍多不多?

盧集森:我父親很多的書籍也留下來了,總共有幾百本,都是很寶貴的,其中有石印本的,建國之前的醫學報刊也很多,很有歷史價值。當然「文革」期間,我們家也燒了很多書籍,當時不讓保存這些舊書,認為較為敏感之類的,我父親害怕,就讓我燒掉一些書籍,有些覺得沒有問題的就留下來。族譜也燒掉了。

4.父親用心良苦 母親慈愛至深

記者:父親是怎樣教你們學醫的,對你學醫學有什麼教誨?

盧集森:父親教我們學醫,很有遠見,而且方法很好。父親讓哥哥學習外科,讓他跟隨庄省躬等名醫學習;讓我學習內科,1985年又鼓勵我學習西醫,說是能更好總結中醫的經驗。如今我走上中西醫結合的道路,跟父親的遠見是分不開的。在方法上,他有意識鍛煉我們。比如,我上小學三年級時,劉啟瑞病了,父親讓我送東西過去,回來後就問我劉的情況怎麼樣,我答得很少。過了幾天,他又叫我拿東西去看他,這次我就學聰明了,詳細了解了劉的情況。父親再問,我都能回答上來。父親讓我學會主動。父親教導我們說,「醫人是很艱苦的事情,所以,想舒服就不要當醫生,你當醫生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經常鑽研為病者服務,要無私對病者奉獻。」

父親一方面對我們要求很嚴格,另一方面也非常疼愛我們。60年代困難時期,沒什麼吃的,原來是三碗飯後來就減為一碗飯了。父親把白飯都讓給我們吃,他的腳都腫了,是缺營養性水腫。那時候我讀小學,他就在醫院裡面給我吃他的早餐,就是一些糕,他當時連這些東西都捨不得吃,全給我吃。我覺得我的父親真的很好,這個我是終生難忘的。

記者:你母親對你有影響么?

盧集森:我母親是家庭主婦,她在家裡勤勤懇懇,操持家務,照顧我們,非常辛苦。母親做菜很好吃,因為外公在廣州開了友昌海味店,母親對飲食也很在行。受母親的影響,我對飲食也懂了不少,後來興趣越來越濃厚。母親心腸很好,也很愛我們。我記得,我們家從香港帶來了魷魚,母親就分一些給家中經濟困難的鄰居。還有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母親有個侄子得病了,需要好好照顧。儘管當時我們家條件不太好,為了增加侄子的營養,母親每天買一杯牛奶給他喝,可是只能給他買一杯,我們這些孩子只能看著。母親看在眼裡,心裡很不舒服。有一次,母親拿著牛奶一定要讓我喝一口,她說,「兒子,我們只能買一杯,我很想讓你們喝,你喝一口吧,這樣我心裡才好受些」。母親一定要我喝一口,才拿給侄子。母親對我們的愛很深。在父親和母親的身上,都有著中華民族的美德,這些對我的教育和影響很深。■

【來源:摘編自《嶺南中醫世家》,南方日報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南方都市報著,主編:宋金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東中醫藥 的精彩文章:

豬苓、豬屎豆……帶「豬」的草藥竟有這番妙用

TAG:廣東中醫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