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粵港澳與世界級大灣區

粵港澳與世界級大灣區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定位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粵港澳大灣區註定不平凡!

滑動查看文件原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規劃背景

第一節發展基礎

第二節機遇挑戰

第三節重大意義

第二章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第二節基本原則

第三節戰略定位

第四節發展目標

第三章空間布局

第一節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路化空間格局

第二節完善城市群和城鎮發展體系

第三節輻射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第四章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第一節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第二節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台

第三節優化區域創新環境

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第一節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二節優化提升信息基礎設施

第三節建設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第四節強化水資源安全保障

第六章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加快發展先進位造業

第二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第四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第七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節打造生態防護屏障

第二節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

第三節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第八章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第一節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第二節共建人文灣區

第三節構築休閑灣區

第四節拓展就業創業空間

第五節塑造健康灣區

第六節促進社會保障和社會治理合作

第九章緊密合作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第一節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第二節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

第三節攜手擴大對外開放

第十章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台

第一節優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功能

第二節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第三節推進珠海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

第四節發展特色合作平台

第十一章規劃實施

第一節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推動重點工作

第三節防範化解風險

第四節擴大社會參與

前言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以下稱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既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深化內地與港澳合作,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香港、澳門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讓港澳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編製本規劃。

本規劃是指導粵港澳大灣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合作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近期至2022年,遠期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規劃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顯著增強,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第一節發展基礎

區位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沿海開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區域為廣闊發展腹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條件便利,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便捷高效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經濟實力雄厚。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17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0萬億元。

創新要素集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廣東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穩步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加快建設。粵港澳三地科技研發、轉化能力突出,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大科學工程,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具備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基礎。

國際化水平領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擁有高度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業網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作用不斷強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顯。珠三角九市是內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合作基礎良好。香港、澳門與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近年來,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教育、休閑旅遊、生態環保、社會服務等領域合作成效顯著,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第二節機遇挑戰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競爭力、更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拓展了新空間。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國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大灣區轉型發展、創新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創新大灣區合作發展體制機制、破解合作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供了新契機。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大灣區經濟運行仍存在產能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有待增強。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大灣區內部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協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強,部分地區和領域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澳門經濟結構相對單一、發展資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力日益增大,人口紅利逐步減退。

第三節重大意義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提供支撐;有利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高水平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新平台;有利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區域雙向開放,構築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接融匯的重要支撐區。

綱要亮點頗多,以下為你逐一盤點:

確定重要城市的定位(香港、澳門、深圳、廣州)

——香港:強化香港的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圖片來源:廣州房產

推進創新科技走廊建設

提出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探索有利於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和區域融通的政策舉措,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大數據中心和國際化創新平台。

推動創新示範區建設

推動珠三角九市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支持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慶盛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支持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紡織及成衣、資訊及通信技術、汽車零部件、納米及先進材料等五大研發中心以及香港科學園、香港數碼港建設。支持澳門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台建設。推進香港、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建設。

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路。

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加快構建以廣州、深圳為樞紐,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等廣東出省通道為骨幹,連接泛珠三角區域和東盟國家的陸路國際大通道。值得注意的是穗莞深作為灣區重要城際鐵路,被列入大灣區重點工程。

加強城市合作

在城市合作上,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三組城市強強聯合,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

至於內地與港澳合作,則有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三個合作示範區。

針對兩岸金融產業,綱要指出支持內地與香港、澳門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完善「滬港通」、「深港通」和「債券通」,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保險機構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

灣區發展時間節點: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髮展動力進一步提升,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灣區經濟作為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是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志。國際一流灣區如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灣區等,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其最重要特徵,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發揮著引領創新、聚集輻射的核心功能,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灣區的定義

世界著名的灣區經濟有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倫敦港、悉尼灣區等。其中,名列「世界三大灣區」的是經濟實力最強的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

為了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建立國家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在2017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中央提出了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的規劃。就這樣,在國際國內的雙重需求和挑戰下,粵港澳大灣區應運而生。繼粵港澳大灣區浮出水面後,2017年底浙江省的大灣區也開始發力,即杭州灣大灣區

那麼這幾大灣區相比之下孰高孰低呢?本文將這五大灣區做了詳細數據對比,帶你進一步深入了解幾大灣區的發展現狀。

1.地理區位

舊金山灣區

紐約灣區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杭州灣灣區

從上面五大灣區的地理位置來看,世界性灣區的城市群基本呈現一個三角形的分布,並向內陸逐漸輻射開來形成一個範圍更廣的大灣區。大灣區的形成,促進灣區內重要城市間的資源整合,使得每個城市可以發展本地的優勢產業,從而形成優勢互補。

2.五大灣區GDP對比

對比五大灣區的GDP總量,東京灣區GDP總量遙遙領先,接近2萬億美金;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緊隨其後,與紐約灣區相當。然而單從經濟總量來說,並不能認為粵港澳灣區已經是世界第二灣區,杭州灣區也躋身前列。粵港澳灣區和杭州灣區在人口總量和土地面積遠高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但人均GDP卻與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乃至東京灣區都相差甚遠,尤其是作為世界科技創新中心的舊金山灣區,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遠遠領先於其它四大灣區。這說明中國兩大灣區仍與世界三大知名灣區經濟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也有較大發展空間。

3.對比世界灣區看中國兩灣優劣

1.各大灣區特色

舊金山灣區是「高科技灣區」,以環境優美、科技發達著稱。擁有世界知名的矽谷以及以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為代表的20多所著名科技研究型大學。這裡同時也是谷歌、蘋果、英特爾、Facebook、Tesla、Nvidia、Gilead、Uber等科技巨頭企業全球總部所在地。舊金山灣區人口超過700萬,其中高科技人員約200多萬,是世界各地科技精英聚集地,華人70多萬。

舊金山灣區部分科技公司位置圖

東京灣區是「產業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聚集了日本1/3的人口,2/3的經濟總量,3/4的工業產值,成為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群和國際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貿中心和消費中心。東京灣沿岸有6個港口首尾相連,吞吐量超5億噸。在龐大港口群的帶動下,東京灣區逐步形成了京濱、京葉兩大工業地帶,鋼鐵、石油化工、現代物流、裝備製造和遊戲動漫、高新技術等產業十分發達。同時該區域也是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總部所在地。

紐約灣區是「金融灣區」。美國的紐約灣區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其金融業、奢侈品業和都市文化都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臟,擁有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美國7大銀行中的6家,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和外貿機構等近3000家機構總部也設於此。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1/3以上的總部設在紐約灣區,堪為「金融灣區」。

粵港澳灣區有廣東省9個城市、香港和澳門。與香港、澳門位於同一灣區,粵港澳灣區與國際對接就更為便利。歷史上與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經濟聯繫廣泛,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起點,粵港澳灣區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粵港澳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有像華為、騰訊、中興、萬科、格力、大疆等領軍企業。粵港澳大灣區還具備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同時也是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製造中心、投資中心、企業孵化中心和新經濟策源地。粵港澳大灣區將來會進一步聚集全球先進位造業,繼續大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發展,打造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心,使其成為帶動中國南部經濟增長的強勁增長極。

正在打造的杭州灣大灣區,其核心城市是上海和杭州;其中浙江境內部分的杭州灣經濟區,擁有浙江68%的經濟總量、55%的人口、78%的發明專利申請量、76%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8%的境內上市公司和75%的中國民營500強企業。杭州灣灣區的物流效率高,加速了資金的流動和消費能力的提升。鑒於紐約、東京、舊金山等三大灣區的金融支撐特色非常明顯,杭州灣灣區未來將打造新經濟新金融的創新中心、創新創業的科技金融服務中心、一帶一路的離岸金融服務中心和全油品產業鏈貿易中心。

2.重要數據對比

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吞吐量,第三產業比重,世界百強大學等指標,對比世界五大灣區。

粵港澳灣區和杭州灣灣區在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上可以說是碾壓前三個大灣區,機場旅客吞吐量相較前三強也已超越。但灣區作為科技、商業和金融產業的聚集地,第三產業的比重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灣區本身的發展現狀。從表中不難看出,粵港澳灣區和杭州灣灣區的第三產業比重較前三大灣區低了20多個百分點,仍有較大差距。在世界百強大學數量中,這五大灣區相差不大,然而在優質高效的整體數量上,粵港澳灣區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杭州灣灣區更是相差甚遠。

3.世界500強企業數量

世界500強企業的數量能直觀反映一個地區在經濟、科技、金融、創新、人民生活水平等指標的繁榮程度。根據2017年《財富》雜誌評選出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東京灣區世界500強企業數量達到38家,諸如三菱、豐田、索尼等知名500強企業,佔到五灣500強企業總數的39%;紐約灣區(有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等)與粵港澳灣區(有華為、騰訊等)均為17家,各佔總數的17%;舊金山灣區500強企業數量為16家,譬如蘋果、谷歌、Facebook等,佔總數的16%,杭州灣灣區500強企業有11家,例如阿里巴巴等,佔到總數的11%。

4.粵港澳灣區與杭州灣灣區不足

粵港澳大灣區雖然地理上一衣帶水,但內部的經濟體制卻十分複雜,特別行政區和自由港、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多重經濟體的體制相互疊加。如果各種體制的優勢和開放形態能夠互補形成合力,那麼將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能量,如果彼此協調不當,那完全有可能互不相讓,爭奪利益,甚至產生惡性競爭,出現嚴重內耗。目前,大灣區內還存在一個嚴重的交通短板,主要體現在靠近珠江口的粵西地區交通落後,以及珠江口兩岸交通不暢的問題。

對於目前的杭州灣產業結構來說,產業同質化、產業布局雷同,存在低小散弱不可持續的問題,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此外,杭州灣現有的沿海大通道存在交通短板,目前的鐵路,公路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尚不能滿足寧波與杭州、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溝通聯繫。

【地理試題中的大灣區】

1.(2018屆山西省一模)灣區是由一個或若干相連的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在優越的自然條件基礎上,灣區依託海港城市的交通樞紐和門戶優勢,高效配置資源,形成了具有開放經濟結構的灣區經濟,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良好基礎。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三地將在國家支持下,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參與壘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形成「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圖示意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位置和範圍。

(1)概括灣區經濟的主要特徵。

(2)分析國家選擇粵港澳規劃灣區經濟的特色優勢條件。

(3)推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可能遇到的障礙。

(4)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措施。

答案:

(1)灣區區域高度開放;經濟高度發達;科技創新;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宜居宜業等。

(2)粵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網發達,對外經貿合作便利;有廣闊的經濟腹地;經濟發展水平高、速度快,產業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資金雄厚,基礎設施完善;國家政策支持,對外聯繫經驗豐富;高科技產業密集,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強等。

(3)政治制度不同;經濟體制不同;城區差異明顯等。

(4)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信息網路;合理布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深化對外開放,打造高水平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平台;匯聚創新資源,培育中高端產業發展等。

2.(2018屆贛州五校聯考)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一般而言,灣區經濟發展主要經歷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經濟四個階段。粵港澳大灣區陸地面積、常住人口、GDP總量分別佔全國的0.6%、0.5%、l 2 1%,有三個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級區域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是泛珠江經濟協作區規劃的升級,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圖6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示意圖。

港珠澳大橋總長55公里,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主體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 9公里的橋樑工程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大橋於2009年12月正式動工,2016年9月27日全線貫通。

(1)簡述粵港灣大灣區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引擎的主要條件。(8分)

(2)根據深圳港灣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為其經濟持續發展提出建議。(8分)

(3)從自然環境角度簡析建設港珠澳大橋面對的主要困難。(6分)

【答案】

(1)粵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海運條件好,對外經貿合作便利:通過發達的水路交通網,能帶動廣闊經濟收地(泛珠江流城)的發展;工業發達,第三產業比重高,資金雄厚,基礎設施完善,國家政策支持,對外聯繫經驗豐富(答出2項得2分),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強。

(2)提升港口服務水平: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先進位造業的比重,發展高端服務業(創新設計的服務業);加強區內外合作,加工環節向西部地區轉移,利用香港對外經貿的渠道(開拓對外經貿集道); 注重環境保護,加大開放力度。(答出1項得1分)

(3)海洋多風浪、大霧,施工和保障難度較大;海洋沉積物深厚,橋墩埋設深度大;處於多颱風地區,工程防颱風標準高;海洋空氣中的水汽鹽分高,橋樑防腐蝕標準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知識精選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中的春節
桂林、陽朔「山水甲天下」 和丹霞地貌,都是怎麼形成的?

TAG:地理知識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