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故宮文物秘密南遷,打包花了半年,只有兩種人可以接觸

抗戰時故宮文物秘密南遷,打包花了半年,只有兩種人可以接觸

「國家滅亡,有復國之日,文化一斷,永無補救之舉」,在抗戰初期,北京故宮中大量珍貴的古代文物如何不被侵略者破壞和掠奪成為民國政府考慮的頭等大事,故宮中的文物不僅具有特殊的價值,更是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歷史。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民國政府就考慮要將北京故宮中的珍貴文物全部轉移,1933年年初,北方戰事不利,民國政府決定對北京故宮文物進行緊急轉移「南遷」。

然而,故宮那麼多的文物要轉移談何容易,如何保證打包和運輸中不被損壞,又如何在運輸中保護這麼多的文物?一系列問題成為當時文物轉移的難題,但事情急迫,已經容不得太多的時間去思考,由於擔心工人在打包過程中文物不小心被損壞,打包工作只能由看管故宮的老職工以及文物專家親自打包,就這樣,光打包就打包了半年時間。

這些文物共打包了13427箱,其中有大量的書畫、瓷器、銅器、銅鏡、銅印、玉器、文獻,全是無價之寶,文物專家們小心翼翼的將這些文物每一件都里里外外用紙、棉花、稻草、木箱至少包四層,以保證在運輸過程中遇到如翻車、進水而不被損壞到文物。

這一萬多箱文物第一個目的地是上海,在淞滬會戰前夕,這些文物又被秘密轉移到南京,後來又轉移到四川和貴州,這些文物隨著戰爭局勢而輾轉流離,運輸工具包括汽車、火車和船隻,在運輸過程中,雖然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但文物的數量太多,目標太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甚至在運輸途中有的土匪還想打劫。

為了確保文物的安全,文物運輸配備一定的士兵保衛,在汽車運輸路段,在文物押運車抵達的前兩天,都會要求當地先剿匪,並在沿途派兵守衛,在火車運輸路段,地方軍力會奉命派出騎兵連騎馬跟著火車左右專門護送,這一系列的保衛工作都是為了文物的安全轉移,可以說文物的轉移工作也是一場舉國合力的戰役。

每一次的轉移和暫存,都由故宮人員陪同和看守,寸步不離,就這樣,13427箱的故宮國寶一路顛沛流離,一次次躲過戰火,最終得以保存,最終清點後幾乎無一損毀,這其實已經是一個奇蹟,而故宮人更是將這些文物看得比生命更重,這些文物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天 的精彩文章:

建國後,他捐出千億財富,84歲病危申請單人病房被拒:級別不夠
戰鬥力最強的一支軍隊,打仗不要命,十個旅長,陣亡九個也不撤退

TAG:向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