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為什麼佛教因果人人知,道教承負無人曉?

為什麼佛教因果人人知,道教承負無人曉?

清凈/無為/自然

一個專註服務於修行人的平台

現代社會,很多人在說因果、道因果;但是因果到底是什麼?這和道教的「承負」有什麼區別?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轉向了道教,那道教為什麼又在講「承負」呢?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一直信奉著天地宇宙的自我運轉規律。而我們人與宇宙是相對應的,一切結果的產生皆有其原因,一切原因的發展必有其結果。所以我們道教對於教化世人也有自己的承負說。不論是佛教、道教的信士還是傳統文化愛好者,問起來很多人也都會說點,本人分享一些個人理解,歡迎諸網友、道友批評、指正。

首先要指出的是:佛道相提並論,並不是為了分孰高孰低,因為每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更不是為了互相攻擊,因為佛講我門廣大,道說利而不爭,均為世間正法。僅以學術探討的性質,讓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精義。

1、什麼是因果?

1、直爽並不等於言語毫無顧忌

說起因果,最常聽到的便是「因果報應」。到底什麼是因果?佛教的《涅盤經·遺教品一》有「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的說法。三世因果,正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般,起心動念也因前世之因,也會招致後世之報。

簡單地說,佛教所說的因果是站在個人(或者一個眾生)的角度。《地藏經》也有「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信奉佛教的人必然對佛教的教義信之無誤,但是大部分沒有建立信仰的眾生則很難相信自己的榮辱興衰會與自己的上一世相關,即便是現世報應也很難讓人相信這與自己的曾經相關,何況對於飄忽不定的未來及來世呢?所以,因果報應說對信眾來說是一條定律,而對無信仰者來說,則難有說服力。

2、什麼是承負?

說起承負,最常熟悉的就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底什麼是承負?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也就是說「承負」是道教的報應觀。

《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

這不但有佛教的因果體系,更多了現代社會所常說的蝴蝶效應。現在是過去的總結,未來是現在的投射。這就是事物源頭與後來的事物要對產生的現象承擔負責。為了事在人為。能影響世界多大是看能量。投石入水,越大的石頭波浪越大哦,影響越廣,時間越久,但最終回歸平靜。

「承負」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說明天災之發、地禍之起的原因,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社會動亂,王朝更迭,亦是人為所致。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中。

3、因果與承負,到底有何不同?

通過對因果和承負的解釋,不難發現其實都是對報應的闡述,也就是宗教的報應觀。但是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個人以為,說得就是一回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果報應說的是站在個人角度來看待報應的,通過一個人的三世來確定並說明其報應,這是一種相對微觀的表述。對於一般人來看,若是不相信輪迴,那就對「三世因果」就更難相信了。

而承負報應說卻站在一個家族的三代來看報應的,通過三代的福禍變化來說明其報應,是一種相對宏觀的表述。對於一般人來說,肯定有父母、子孫,「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便顯而易見了。這更解釋了老話說的那句:富不過三代。

所以在我看來,因果就是承負的微觀結構,而承負卻是因果的宏觀表現。正如《道德經》的「同出而異名」一樣,本就一樣。但是同樣要指出的是:微觀與宏觀並不是大小的問題,而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4、因果與承負,誰更高明?

道教崇尚自然,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不修道德,三代承負,受人褒貶,難逃世人耳目。「三代承負」無需等三世,一家之中,三代之內,盛衰窮富,子孫命運,便是家道、家德。這樣,承負的真實,契合道之真,修真之要也。因果撲朔迷離,常人難斷其有無。縱然不信道教徒,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可信承負之說,正合「大道至簡」之「大道」強名。即是沒有信仰,只要心底無私,功德於眾生,一樣符合承負之論。

更為關鍵的是:為什麼自古至今為祖先安葬風水寶地的習俗屢禁不絕?自上而下信奉風水寶穴的根源在哪裡?還是在於那句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只有前人有了樹,後人才有乘涼的機會。

其實,正法之間,何來高低明暗之分呢?只要做到其中一條,即可讓自己的修行大為精進,但很多人精於研究而止於對比,卻從不落實於行動,那高低之分更無從談起了。

5、從「承負」觀道教的「報應」

吉人縱然「積善人不知」,「廣行陰騭,上格蒼穹」,「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但凶人縱然「積善人知」,「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可以承負觀之。

富貴之家,家道中落,三缺五弊,子孫不肖,富不過三代。窮苦之家,家道中興,富貴榮華,媳賢子孝,亦可以承負觀之。

太上曰:「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現今已聞道,習之,仍之、笑之,全在道中,道法自然。子孫後世不竭,家門萬世榮耀,皆在承負,不修道當修德,積德行善起,自然澤被後世子孫。

所以寥寥一千多字的《太上感應篇》道盡了幾千年的發展規律,實為教化世人的第一善書。

轉發分享 功德無量

小編提示

修行交流

(清虛道人)

致真通玄靖,雷霆應化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門學苑 的精彩文章:

正月初六「馬日」,求順送窮神

TAG:道門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