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西漸,特展《和服再造》揭秘日本文化與世界時尚的融匯史
導言:當代日本,人們將「和服」看作是代表傳統文化的一種服飾,主要於節慶典禮、重要的儀式上穿著。而當我們把「傳統」兩個字放在歷史語境中去重新審視,會發現它時髦極了。和服與現當代世界時尚史,到底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亞洲藝術博物館的特展《和服再造》(Kimono Refashioned)已經拉開了帷幕,讓我們一起來領略和服的文化流動性及其在現代時尚中的表達,看看一件簡單的服裝單品是如何為有意義的思想交流做出貢獻的。
亞洲藝術博物館位於舊金山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距離市政中心BART/Muni站僅幾步之遙,就在市政廳馬路對面,交通非常方便,儘管舊金山此時的天氣並不是特別給力,乍暖還寒,還飄著小雨,但是現場氣氛依舊熱烈,冷眼君也完全沒有被影響心情,覺得不虛此行!
《和服再造》展覽時間為2019年2月8日至5月5日,講述了和服是如何啟發時尚設計中的二維結構、前沿紡織和裝飾性圖案,並從而帶來了當代時尚進程中的種種變革的。通過展示京都服飾文化研究院館藏的成衣,《和服再造》追溯了和服從19世紀對於英國正裝後部支撐、拖尾等元素的影響和20世紀20年代對於巴黎晚禮服的影響,以及20世紀後期對高級時裝和在當代對於流行男裝的影響。
展覽現場,保羅·波烈(Paul Poiret)、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和湯姆·福特(Tom Ford)等近30位設計師和藝術家帶來的40多件套裝、配飾和藝術作品,個個美到讓冷眼君驚嘆不已!但這一件件簡簡單單的華衣可不容小覷,從東到西,跨越四十餘年,它們講述了日本文化與世界時尚的融匯史。
「這不是一場和服的秀」,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兼首席執行官許傑博士(Jay Xu)說。「相反,我們的展覽強調和服的文化流動性及其在現代時尚中的表達,它生動地展示了一件簡單的服裝單品是如何為有意義的思想交流做出貢獻的。」和服——在日語里的字面意思是「一件可以穿的物件」——設計上相對簡約,結構上相對中性,相比較於勾勒身體的曲線,更突出材料和圖案。「眾所周知,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日本的時裝設計師在巴黎颳起了一陣風暴,」展覽聯合策展人、亞洲藝術博物館日本藝術部策展人森嶋由紀博士(Yuki Morishima)這樣跟我們說道。「其實從19世紀晚期開始,和服就已經以其獨特的輪廓和精緻的面料啟發了一些國際頂尖設計師。」
1854年,日本從長期自我孤立的狀態中走出來,向熱心的國際藏家們出口了大量的紡織品和和服,及木刻版畫、漆器、金屬製品和陶瓷製品。所以展覽期間,我們也能在亞洲藝術博物館二樓的日本藝術展廳看到館藏中的此類出口物,其中就包括了傳統的和服。
裙子,約1875年,Misses Turner Court禮服製造商製作。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photo by Richard Haughton.
這是一件來自大約1875年的英國後撐式禮服,也是本次展覽中年代最早的華裙之一。
這件英國禮服是從日本的短袖和服(kosode)演變而來。短袖和服是指小袖口的和服,可以看作是現代和服的前身。緊身胸衣和半裙皆取材於一件短袖和服,再拼接上裙擺和領口,原來的縫合線跡仍然清晰可見。
裙子,1920-1930,保羅·波烈(法國,1879—1944)設計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photo by Masayuki Hayashi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戲劇性地進入世界舞台,由此颳起了一股「日本主義」的熱潮。歐美畫家都很積極地投入了日本主義的消費和推廣中。作為這種狂熱的標誌,他們在大量的繪畫作品中都描繪了和服的形象,比如在展覽中就會展出詹姆斯·迪索(James Tissot)和威廉·梅里特·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的作品。在世紀之交,一本法國雜誌這樣宣稱:「在時尚界提及日本主義的必要性……是當今最時髦的趨勢之一。」
到了20世紀上半葉,設計師們渴望探索「和服」這一形式在審美上所帶來的諸多可能性。巴黎設計師瑪德琳·薇歐奈(Madeleine Vionnet)將她的客戶從傳統的西方裁剪中解放了出來。她部分借鑒了和服平整的分層結構,將布料拼接成直線型,創造行雲流水風格的造型。
在20世紀下半葉,和服的紡織生產技術同樣啟發了日本和西方的設計師。許多設計師著迷於繡花面料,另一些設計師則採用了更為質樸的元素作為創造靈感:如靛藍染色棉、拼布和對不完美的欣賞。
晚禮服,秋/冬 1991,川久保玲(法國,b. 1942)設計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photo by Takashi Hatakeyama.
「緊接著20世紀70年代的浮光掠影,20世紀80年代, Comme des Garons 的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所傳達的不完美和質樸的設計風格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展覽聯合策展人、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部策展人溫開琳博士(Karin G. Oen)說。「這些具有突破精神的設計師將繭的形狀、表面破損或磨損的紡織物及更有機的配色方案組合在一起,永久性地改變了高級時裝界。這種具有解構性的日本審美完全呈現了當時當下的眼界,然而頗為令人驚訝的是,它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依然具有時尚性。」
裙子,春/夏 2011,三宅一生(日本,b. 1938)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photo by Takashi Hatakeyama.
直至今日,這種迷人的、標誌性的日本情愫仍在源源不斷地注入當代設計: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在2016年設計的「太空時代」系列應用了絞染扎染工藝;克里斯提·魯布托(Christian Louboutin)在2017年設計的鞋子上綉有仙鶴、梅花的圖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在他的「一塊布」系列中,參悟和服的本質,重新詮釋了它的平滑流暢。日本漫畫和動漫也啟發著世界各地的時尚潮人,比如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他在最新為羅意威(Loewe)設計的一款好玩的流行男裝中使用了高達機器人的圖案。
裙子,秋/冬 2016,艾里斯·范·荷本(荷蘭,b. 1984)
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 photo by Takashi Hatakeyama.
這款迷你裙採用了世界上最薄、最輕的薄紗——羽幻紗(Super organza),由5-7D的單線滌綸線織成大約相當於人類一根頭髮直徑的五分之一的薄度。
這樣的頂級輕盈布料被用於現在的高級和服的設計中,材料的突破幫助實現了設計上和功能上的突破,不僅讓和服,也讓更多類型的服裝呈現出多種形式。荷蘭著名女設計師艾里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也看中了這非凡的材料,在這件作品中,她將羽幻紗層層疊繞在黑色的布料上,形成弧形的輪廓。它也被稱為「天女の羽衣」。
在《和服再造》中,你還能看到更多設計大師,在位國際大牌設計服裝時,是如何借鑒了和服的靈感。
「《和服再造》包含了一系列廣泛的對和服的詮釋,代表著國際與日本藝術的持續參與和互動,」許傑博士說。「它建立在亞洲藝術博物館在2017年秋季成功舉辦的時尚主題展《韓服時尚》的基礎之上。這兩個展覽都是以美的方式將服裝傳統與當代設計聯繫起來,讓我們看到時尚愛好者是如何通過服飾來傳達、並持續不斷地傳達著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與這一讓人興奮的展覽相呼應,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年度Gala晚會將以藝術 時尚為主題,定於2019年3月7日舉辦。
如果你也在舊金山,或者近期會去舊金山,感興趣的各位一定要去看看這個展,那麼好看還那麼有趣,如果你不在,也沒關係,該展雖然在巡迴至亞洲藝術博物館(2019年2月8日—5月5日)之前,已經在紐瓦克博物館(2018年10月13日—2019年1月6日)展出,但是之後還會巡展至辛辛那提美術館(2019年6月28日—9月15日),千萬可別再錯過啦!
冷眼奢華觀察站 | iLuxureport
唯物質主義精神家園,中國第一個用谷歌眼鏡採訪的自媒體
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與主頁君一起冷眼奢華


TAG:冷眼奢華觀察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