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年虧損109億!謝謝你,滴滴!

一年虧損109億!謝謝你,滴滴!

滴滴發布一份財報稱2018年虧損109億。其中,用於乘客和司機的補貼是113億。對網約車司機的抽成幾乎全用在了補貼上。為了減少虧損,滴滴宣布進行15%的裁員,同時聚焦打車主業,關閉外賣等非核心業務。

很多人認為,滴滴通過併購快的打車,優步中國後,基本實現了網約車市場的壟斷,怎麼可能發生如此巨大的虧損呢?為何還會補貼乘客和司機113億?

1

司機:原來滴滴也挺不容易的。

對於滴滴的虧損,一些文章做了分析,但是都沒說到點子上。磐石之心為了搞清楚真相,打了一輛滴滴,用50分鐘的時間向滴滴司機了解他眼中的滴滴。

孫先生,開滴滴兩年多了,他用的是自己的私家車。他現在每個月去掉油費後的收入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間,這沒有扣除私家車的保險,保養和折舊。

當我告訴他滴滴2018年虧損109億,補貼乘客和司機113億的時候。他開始覺得很震驚。因為感覺與前幾年相比,補貼越來越少了,滴滴提成越來越高了,怎麼會補貼這麼多?怎麼會不賺錢?

當我告訴他,乘客端顯示的折扣價,司機端顯示的原價的時候。他恍然大悟,這個乘客付款與司機收款的差價其實就是滴滴在補貼司機啊。

此外,滴滴司機在跑出25單以上有一筆獎勵金,月訂單量達到一定數額也有一筆獎勵金,這是滴滴補貼的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由於大量司機不符合網約車規定,如果被運管局抓了,需要繳納罰金。這個罰金雖然不是每個司機都獲得,但仍然屬於補貼的一部分。

聊到這裡,孫先生感覺滴滴補貼113億給乘客和司機應該是屬實的。

除了補貼司機,滴滴全國有13000名正式員工,還有許多辦事處,這都意味著巨大的成本開支。滴滴的主要收入來自於對司機的抽成,現在卻把抽成幾乎全都返還給乘客和司機。因此,滴滴的毛利潤率緊緊1.6%。

如此算來,2018年虧損109億,並不算多。創業八年以來,滴滴融資1000多億,可能虧的差不多了。聊到這裡,孫先生感覺自己一直罵滴滴很不妥,滴滴真的也挺不容易的。

看來每個司機,每個乘客,都該說聲:一年虧損109億,七年虧損千億,謝謝你,滴滴!

2

滴滴若取消補貼會怎樣?

有讀者可能會說,如果滴滴取消對乘客和司機的補貼,那就可以省下113億,這樣就能覆蓋運營成本了,也就不再虧損了。

那麼,滴滴到底為何不取消補貼呢?滴滴的補貼由三部分構成:1,對乘客折扣,對司機原價;2,對司機完成訂單的獎勵;3,對司機罰款,救助等。

如果取消第一部分補貼,乘客會減少。因為,滴滴並未真正實現壟斷,在市場上還有計程車,曹操,首汽,神州等競爭對手,對手也在搞折扣打車。乘客切換打車軟體的成本幾乎為零。滴滴擁有最龐大的司機群體,如果不以較低的折扣價吸引乘客,司機的訂單量就沒法保證,收入就會下降。

如果直接給司機按照折扣價結算,再抽成20%,那司機就會虧損,平台就沒有司機幹活了。

對司機的激勵是否可以取消?目前,滴滴司機的獎勵已經佔了收入的3成,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即使這樣,滴滴司機的收入與計程車司機,其他平台網約車司機,也基本持平。

如果取消激勵,司機收入將低於其他平台。滴滴司機孫先生說:「跑滴滴,主要是比其他專車平台管的松,自由一些。要保險沒保險,要底薪沒底薪,車要自己買自己修,油要自己加,還天天擔心被抓。如果收入比人家少了一大截,誰還跑?」

顯然,滴滴無法取消對司機的激勵。一旦取消,必然帶來更嚴重的抱怨、謾罵,以及更差的司乘關係。更重要的是,滴滴平台司機數量下降,會嚴重影響其數據表現。

第三塊對司機違規罰款的補貼也難取消。滴滴的車主和司機來源依靠的正是廣大不合規車輛,不合規司機。如果滴滴不兜底,平台上的車輛同樣會大幅度減少,撐不起滴滴的巨大估值。

綜合以上分析,滴滴無法停止對乘客和司機的補貼,因為滴滴這個模式是因「補貼」而存在的。

3

滴滴模式之殤。

滴滴把對司機抽成全用在補貼乘客和司機身上,而且暫時看不到取消補貼的可能性,這意味著滴滴在提供一個近乎免費的平台。但是滴滴不是慈善機構,他是商業公司就必須盈利。

這很像是QQ和微信,平台讓用戶免費使用,當用戶達到海量的時候,通過一些廣告,遊戲,金融等增值服務獲得盈利。

這是滴滴為何這麼在乎平台上活躍司機,活躍乘客數據的原因,因為滴滴模式的本質:平台免費,服務收費。

為了獲得增值服務收入,滴滴App曾做過廣告,開發過遊戲,現在又搞保險,金融,理財以及電商。但是,滴滴App只是一個打車才會使用的工具,沒有足夠的用戶時長,打車的場景也不適合賣保險,金融和電商,所以這幾塊真正讓滴滴可以賺錢的業務卻做不起來。

這就意味著,滴滴必須一直補貼司機和乘客,一直虧損下去,直到將融資的數百億燒光。

至於關乎未來的無人駕駛,也同樣是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需要戰略耐性。

滴滴現在的商業模式時候是在競爭中產生的,早已偏離了最初創業時的方向,與投資人的預期也早已背道而馳。

起初,滴滴的投資人看中的是滴滴所處的萬億打車市場,看中的是打車收入。

他們認為推動滴滴對快的,優步的收購就可以壟斷整個打車市場。接著通過提價的方式,攫取高額利潤,再貴你也要打車的。

但是他們並未預料到交通監管政策的突然收緊,未預料到專車類競爭對手強大生命力和戰鬥力,也沒有預料到打車市場這種線下生意的複雜性。

而且滴滴一直在「網約車數量規模增長、問題增多、虧損嚴重」的怪圈中掙扎,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滴滴模式無法合理控制網約車數量,無法管理網約車司機的素質,無法精細化網約車的服務,無法給網約車司機帶來歸屬感,無法獲得網約車司機的好評……

這種鬆散的平台化經營模式,在純粹的互聯網行業是可行的,但是在網約車經營中卻弊端盡露。這或許也是全國上下一家家小型出租公司,經營了數十年,在面對滴滴、專車公司衝擊時,仍然可以持續生存的原因。他們可以做到比網約車平台更低的成本。

這也間接的驗證了:出租行業靠平台化、輕資產和兼職司機的模式,很難經營下去的事實。

現在滴滴不斷發生的巨大虧損,遲遲無法上市,不僅讓滴滴管理層感到痛苦,也讓這群投資人感到無奈。已經投下去1000多億元,7年了還無法見到收成。滴滴的財務狀況越來越糟糕,商業模式越來越難看,資本市場的故事也越來越凄涼……

與此同時,寶馬、大眾、上汽、吉利均用自家車輛開展網約車服務,這些企業可以在網約車上不賺錢,但是在車的銷售、車的政府補貼、車的品牌宣傳方面卻帶來增值服務和無形潛在收益。反而將滴滴的「平台免費,服務收費」模式走通了。

這些汽車公司推出的網約車服務,會成為滴滴最大的敵人。

4

敲響「互聯網 」創業的喪鐘。

自從2011年開始的互聯網創業潮,馬上就進行了八年。八年里誕生了許多新模式,新企業,總結一下無外乎是「線下商業的網路化」。

在2016年的《互聯網黑洞》一書中,我把他們都叫做「模式創新者」。我認為,模式創新是低門檻,多競爭,沒有生命力的。商業必須回歸本質,互聯網不是萬能的,因為並未改變商業的本質。只有技術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才具有前景和生命力。

現在,這些預測都在一一變成現實。曾經瘋狂的O2O,互聯網餐飲,P2P,共享單車,二手車交易網,甚至互聯網造手機,都已經死掉或走在消亡的路上。

互聯網洗車,伏牛堂,西少爺肉夾饃,雕爺牛腩,OfO和摩拜,鎚子手機,人人車以及瑞幸咖啡等等,這些模式創新者,依靠資本吹起的泡泡,都曾光鮮亮麗,都曾紅極一時。可是他們都沒改變傳統商業的本質,甚至與商業的本質——好的產品,好的利潤,背道而馳。

回頭看這些創業項目,只是靠資本與營銷手段做了一場場擊鼓傳花的遊戲。

滴滴是這些創業者的最大代表,也是資本瘋狂到極致產物,是投資界的珠穆朗瑪峰。網約車市場龐大,也是用戶的高頻需求,滴滴需要找到方法證明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如果滴滴都難以活下去,其他的「互聯網 」創業,真的難有機會了。

這也讓我想起了任正非在2014年曾對互聯網思維的看法:「我不懂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只知道車子是車子,輪子是輪子,一切商業都要回歸本質。互聯網可以提升企業效率,提高組織效率,但並不能改變事物的本質。」

我覺得滴滴想要擺脫掉「補貼黑洞」,就必須放棄平台模式,走自營模式。讓網約車數量可控、司機可控、乘客服務可控,可以真正改變傳統打車市場的「髒亂差」的問題。從而用更好地服務打動乘客,用更好地管理讓司機擁有歸屬感,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與其他專車平台長久競爭。

但是,滴滴似乎不可能去選擇這條更加重資本運營的模式,因為這與互聯網的規模化發展是相悖的,與資本吹泡沫,搞估值的模式也是相悖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期待滴滴更快找到解決方案,期待滴滴更好。

各位親愛的讀者,磐石一個人堅持做原創,真心不易!希望您能養成分享、點文章末尾右下角好習慣,這是對磐石之心的最大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磐石之心 的精彩文章:

春節見聞:這位每天只賺30元的中年男人,讓我肅然起敬!
這才是咪蒙被封殺的真實原因!

TAG:磐石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