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用電的空調都來了 未來的生活距我們多遠

不用電的空調都來了 未來的生活距我們多遠

說到不用電的空調,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原生態「空調」(圖源sina)

是上圖中展示的非洲人民發明的利用「節流效應」的原生態空調?還是國內某家電品牌曾推出過的太陽能空調?《不用電純屬噱頭 談太陽能空調的利與弊》

其實都不是,緊密關注科技新聞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荷蘭新創公司SoundEnergy曾於今年CES展上,推出了一款運用熱聲效應的THEAC-25冷卻系統,可直接將廢熱轉化為冷空氣,並且整個製冷過程不需要製冷劑或貴金屬材料,而是取用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惰性氣體——氬氣,可謂是非常環保。

傳說中不用電的空調(圖源36kr.com)

人們對如何讓電器不用電的瘋狂追求,痴迷程度和幾百年前歐洲人對永動機的追求如出一轍。原因不外乎能源問題變得日益嚴峻,以空調舉例,到2050年全球將有高達60億台空調,他們消耗著全球37%的電力。消耗電力意味著家居全年變暖趨勢,而全球變暖人們又會造成天氣炎熱去促使人們多開空調來消暑,這便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因此人們迫切需要尋找到新的解決辦法,SoundEnergy公司則給出了一個好辦法。

THEAC-25熱聲冷卻系統製冷原理

關於熱能與聲能的相互轉換的機制,可是經過數個世紀的探索才得來的。物理學家觀察到在冰冷的玻璃管末端接上一個熱燈泡時,會造成玻璃管內空氣膨脹和壓縮,進而發出聲音,於是便發現了熱能與聲能轉換的奧妙。

運用熱聲效應的冷卻設備,就是在共振管內產生共振聲波並對管內的工作氣體做功,氣體往返運動而壓縮、膨脹併產生溫度變化,接著就能通過熱交換將冷空氣傳遞出來。

THEAC-25熱聲冷卻系統便採用了這一原理,以氬氣為熱交換氣體,裝置吸收熱量後產生聲波,聲波經過加壓循環不斷增強,使氬氣產生溫度梯度,最後轉化出冷空氣。該製冷過程完全不使用機械運動部件,當然本身也不需要電力,只需要利用工業廢熱或太陽能便可工作。

未來的生活是什麼樣?

THEAC-25熱聲冷卻系統(不用電的空調)的驚艷問世,讓世人覺得這才是家電的未來模樣。然而,未來到底是什麼樣?或許即將來臨的被稱為產業創新風向標的AWE2019可以給你一些答案!

AWE,全球三大家電及消費電子展之一

無論是即將舉辦的AWE2019,還是剛過去的CES展會,智能化都是唯一主旋律。各家廠商也都在強調智能家居,並紛紛構建自家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

創維智能廚房(圖源weixin)

其中,國內傳統家電品牌創維將在本次AWE上設立體驗區,讓參觀用戶近距離體驗「未來生活」。其推出的智能人居解決方案不僅可是實現家電之間的互聯,創維還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製化服務。例如,當智能門鎖識別到家庭任一成員的指紋,室內會立即啟動全屋照明系統,空調開啟到體感舒適的溫度,窗帘根據個人習慣打開或關閉,加濕器自動打開等。

雲米全屋互聯網家電(圖源網路)

雲米作為互聯網家電品牌,智能家居和智能家電給人印象深刻。在本次AWE2019上,雲米從家庭場景入手,以AI和IoT為核心技術,打造全屋互聯網家電產品矩陣,為用戶提供跨屏多終端的一體化家庭物聯網體驗。

海爾「U 」平台

海爾的智能家居平台「U 」和TCL人工智慧平台TCLAL-IN,預計也會出現在此次AWE2019展會上。

海爾智慧客廳,電視的語音互動可以操控其他智慧家電,還能查看全屋安防、空氣等信息。智慧衣帽間內,智慧洗衣機、智慧洗鞋機、智慧試衣鏡等產品組成的「衣聯網」全套方案,可一站式滿足用戶對衣物及鞋靴的洗、護、穿、搭、購全流程的智慧體驗。

海爾智能廚房方案,用戶可以通過觸碰屏中樞來控制廚房裡的微波爐、洗碗機、冰箱等家電(通過Wi-Fi或藍牙連接),同時也可以通過它來購買日用品、實時查閱菜譜、遠程視頻通話等操作。

從去年AWE2018也能看到「未來」發展趨勢

其實從去年AWE2018也能看出來,單個智能家電不再是主流,「全屋智能互聯」概念開始流行。雲米去年在展會上帶來11個品類的而是多款新品,用戶可以通過雲米小V作為全屋智能互聯家電的神經中樞,使用者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手勢控制、人臉識別等技術與之交流。

雲米小V智能互聯網「神經中樞」(ifeng)

總結AWE2018到AWE2019的未來生活趨勢,智能化更多體現在整個家居環境,不再僅僅是某一個產品的智能。從前兩年的智能單品、單一智能中樞,到現在萬物互聯,弱化了「中樞」的概念,即可以通過任一產品即可操控室內所有家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OL科技早報 的精彩文章:

無線充電6小時續航 三星Galaxy Buds耳機發布
情人節約會送花看電影?你真是俗不可耐

TAG:ZOL科技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