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承德的准葛爾人後裔

承德的准葛爾人後裔

準噶爾後裔,一般是專指準噶爾汗國的後人,從噶爾丹時期開始。不包括土爾扈特汗國和和碩特汗國,以及土爾扈特汗國東歸的蒙古人。

準噶爾汗國的人民並非全是綽羅斯,

準噶爾汗國綽羅斯有6個昂吉,杜爾伯特有3個昂吉,和碩特有1個昂吉,輝特有9個昂吉,土爾扈特有2個昂吉。

此外還有吉爾吉斯4000戶,特棱古特4000戶,在準噶爾的火槍兵里還有畏兀兒人。

這是準噶爾的人民組成。

在1745年噶爾丹策領病逝後,準噶爾汗國陷入連續的內戰和天花,無數次慘烈的內戰後,1756年清軍的進入,準噶爾軍民進行最堅決的抵抗,天花再度在1756年降臨。雙重打擊下準噶爾人民損傷慘重,準噶爾汗國滅亡。

此後準噶爾汗國後裔被拆散分開安插各處,大部分是在原準噶爾汗國的土地上,成為駐守大清汗國的駐防者。

藍色的部分,是主要集中的區域。

有的作者分析有以下幾種去向。

1、投靠清軍的準噶爾人。比如達什達瓦部落,本為準噶爾大族,戰爭中堅決向清軍看齊,唯乾隆馬首是瞻。戰後,剩下的2000多人部族(因戰爭人口損失掉4/5),被遷徙到熱河承德。

2、被俘虜的準噶爾人。上面說到達什達瓦部落到達承德定居,他們1763年有一部分被遷徙到伊犁駐牧,編入厄魯特上三旗。而留住承德的達什達瓦部落,在1768年接收一批成為戰俘的准格爾人,換句話說後者又回歸部落。

3、被戍邊的準噶爾人。比如札哈沁人,札哈沁意思為「邊人」。他們屬於準噶爾殘眾,被清廷遷到喀爾喀科布多等多個邊地,專司戍邊之職。此外,一些準噶爾部落被充軍到黑龍江等地,承擔起看守邊地的重任。

4、避戰的準噶爾人。比如杜爾伯特部,既不想參與準噶爾內戰,又不想參與準噶爾、清軍的戰爭。他們遠離準噶爾汗國游牧,後來有一部分投清,被遷往呼倫貝爾,歸黑龍江將軍節制。

5、逃亡的準噶爾人。準噶爾內戰、準噶爾汗國覆滅2件大事,都導致大量的準噶爾人逃亡。前者有逃入俄羅斯的,大部分被安置到土爾扈特部落,很多人1771年東歸。後者有逃入哈薩克、吉爾吉斯、俄羅斯等地的,其中包括一般民眾也有準噶爾殘軍。

準噶爾後人之---札哈沁則在今天的蒙古國生活。

現居住在蒙古國科布多省阿勒泰等五縣的札哈沁人,其祖先原為準噶爾汗國的屬民,因駐守邊境而獲"札哈沁"(邊人)之名。18世紀中葉,駐守準噶爾、喀爾喀邊界的札哈沁人在清朝圍剿阿睦爾撒納的戰爭中受到重創,大部分人被清兵殺戮,殘眾中的一部分人(約600戶)被清廷遷往喀爾喀科布多地區,後編為二旗,19世紀初正式頒給管旗之印。

居住在今天承德地區,有過七百餘戶蒙古人,他們並不是曾經在這片土地上游牧的成吉思汗的子孫,而是來自西北邊疆當年窩闊台汗國的厄魯特蒙古人。歲月滄桑,這些天之驕子早已離開了逐雲追日的馬背,在古北口外的黑土地上,學會了耕種、經商和做工,如今他們象大多數蒙古族、滿族人一樣,以自己蒙文名字的頭一個音節為姓,全村的人主要有寇、徐、趙、吉、杜、白、那、於、武九大姓。他們都是厄魯特蒙古人的嫡傳,他們來自同一個部族準噶爾,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姓氏綽羅斯。

厄魯特蒙古的由來

蒙古,自元代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率殘部逃離大都後,改稱北元,逐步分裂成三大部落。在中原正北,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又分別稱為內蒙古和喀爾喀外蒙古,都是成吉思汗的苗裔。而遠在戈壁以西的漠西蒙古又被稱為厄魯特蒙古,他們大部分不是成吉思汗的嫡傳。元代之前,他們屬於斡亦刺剔族,在葉尼塞河上游放牧,後臣服於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因逐步與蒙古宗室通婚,定居於成吉思汗第三個兒子窩闊台汗國的疆土上,被封為四個衛拉特。

衛拉特,就是部落,互相平等,互不統轄。窩闊台後來繼承成吉思汗的汗位做了蒙古的第二任君主,被謚為元太宗,斡亦刺剔人的地位隨之增高,太宗窩闊台的兒媳婦、元代第三位皇帝定宗貴由的皇后海迷失就是斡亦刺剔族的鏗鏘美女,定宗去世後她曾稱制三年半,直到元憲宗蒙哥登極,她才把包括多半個歐洲、整個西亞及半個中國的統治權交給新皇帝。

元朝滅亡後,北元的第九任君主本雅失里,被明成祖朱棣打得只帶幾騎人馬逃往漠西,因為沒有了兵馬,只好受制於兵強馬壯的衛拉特。這時,衛拉特已經被人們叫成了瓦剌。瓦剌人最輝煌的時代,當屬操縱北元第十三任君主脫脫不花的太師也先。著名的土木堡一戰,瓦剌鐵騎消滅明軍五十餘萬,一舉將英宗朱祁鎮俘獲,若不是民族英雄于謙堅守北京,瓦剌人怕真要輔佐成吉思汗的後人續寫大元的歷史了。這場戰役後,北元分裂成東部以成吉思汗苗裔組成的韃靼和西部由瓦剌人操縱的瓦剌。

待到明末清初,由於人們語言的演變,瓦剌又被讀成了厄魯特。這就是厄魯特蒙古的來龍去脈。

準噶爾人做了厄魯特盟主

明朝末葉,漠西蒙古四大部落中,最大的一部和碩特部,姓孛兒只斤,是成吉思汗的嫡傳皇族,一直是四大部落的盟主,駐紮在烏魯木齊一代;準噶爾部,駐伊犁,杜爾伯特部,駐承化,這兩個部落都姓綽羅斯,遠祖是一個人;土爾扈特部,駐塔城,姓氏失傳,他們既不是元代皇族,又不是綽羅斯姓,所以在四個部落中勢力最弱。

厄魯特四部多年一直以姓孛兒只斤的和碩特人為盟主,後和碩特人因人口增長過快,大部遷往青海,留在新疆的小部人馬爭不過準噶爾部,準噶爾部的首領和多和沁聯合與自己同宗同姓的杜爾伯特部爭得盟主,他一面自稱厄魯特的大汗,一面將土爾扈特部擠到伏爾加河下游一帶放牧,同時把一個也姓綽羅斯的小部落輝特提升為大部,又湊成了四個部族。

第四位汗王噶爾丹

明朝末年,和多和沁去世,他共有十一個兒子,其中的第六子僧格、第七子噶爾丹、第八子布木是一母同胞,和多和沁把汗位傳給了第六子僧格。時隔不久,和多和沁的長子車臣將僧格殺掉,自己篡位做了第三位汗。這時,遠在***隨***喇嘛學習宗教的噶爾丹聞訊,率領一批人馬悄悄潛回伊犁,一舉襲殺車臣,並在混亂中將本該繼承汗位的僧格長子索諾木阿拉布坦也一併殺掉,他乘機當上了厄魯特的第四位大汗。

由於準噶爾實行的是游牧民族的奴隸制度,與中原王朝的封建集權制度格格不入,加之他們兵強馬壯,號稱控弦十萬,恢復大元的夢想無時不在激動著噶爾丹,在與西方新崛起的帝國俄羅斯有過無數次摩擦、爭鬥之後,他終於選擇了聯合外敵、奪取中原的錯誤決定。

噶爾丹統一厄魯特蒙古諸部以後,又出兵南疆,將原本屬於成吉思汗第二子察合台汗國的疆域劃入他的勢力範圍,將已經改信伊斯蘭教的南疆首領囚禁在王城伊犁,準噶爾人成為了天山南北的統治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噶爾丹乘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紛爭之機,率兵三萬殺向外蒙,先幫助扎薩克圖汗擊敗土謝圖汗,隨後又將扎薩克圖汗和車臣汗一併擊潰,準噶爾騎兵追擊掩殺,一路將數十萬喀爾喀蒙古人趕往漠南。

康熙聞訊大驚,親自率皇兄福全、皇弟常寧和八旗勁旅,與準噶爾人在圍場北部烏蘭布通展開了決戰。

經烏蘭布通一戰,噶爾丹精銳全失,連夜詐降逃回漠北。康熙一面安置喀爾喀人返回家鄉,在多倫會盟後徹底取消了汗王制度,一面調動京師、黑龍江、盛京、寧夏、陝西等地大批軍隊,三次深入漠北、漠西,親自討伐噶爾丹。

第五位汗王策妄阿拉布坦

在清政府舉國之力的打擊下,厄魯特內部發生了變化。僧格的兒子策妄阿拉布坦留守伊犁,他感到殺死自己兄弟篡奪汗位的噶爾丹已經窮途沒路,立即舉兵響應中央政府,將噶爾丹的子女械送朝廷,並不准噶爾丹退回伊犁。

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爾丹仰藥自殺,準噶爾汗位雖然又回到了僧格一支的策妄阿拉布坦手中,但他骨子裡與噶爾丹一樣,依然想恢復大元的天下。因礙於戰後的疲憊,策妄阿拉布坦不敢與清政府公開對陣,只好將眼光移向西藏。

這時,西藏的大權在和碩特蒙古的手中,拉藏汗奪得汗位,因與西藏掌政官桑結不睦,於是殺死了桑結,廢掉桑結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自己立了伊喜為六世達賴。拉藏汗的行動,引起青海厄魯特蒙古的不滿,他們又在青海擁立噶爾桑為六世達賴。

康熙五十六年(1717),策妄阿拉布坦見青、藏兩地擁立達賴紛爭不止,他以自己是拉藏汗姐夫和女兒博托洛克嫁給拉藏汗兒子丹衷為由,派出自己親叔叔布木的兒子、大將軍策零敦多布,率領萬餘准噶丹騎兵,借口護送博托洛克進藏,用了近一年時間,行程萬餘里,從低于海平面的準噶爾盆地登上世界屋脊拉薩,一舉攻破拉藏汗的布達拉宮,殺死拉藏汗和他的兒子丹衷。策零敦多布勇猛善戰,康熙曾三次派兵進剿,都被他擊敗,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康熙從青海、四川兩地同時派兵入藏,這才將準噶爾人打回伊犁。策零敦多布撤出拉薩之前,命令士兵將拉薩周邊的寺廟劫掠一空,把全部的祭器、佛像、經書運回伊犁,史稱「準噶爾人之劫」。後來,策妄阿拉布坦就用這批珍寶,在伊犁河畔建起了一座能容納六千僧眾誦經的黃教寺廟——固爾扎廟,由於體量龐大、金壁輝煌,又被稱之為大金頂寺,使得伊犁成為了南北兩疆黃教的朝聖中心,準噶爾人的統治癒來愈穩固了。

第六位汗王噶爾丹策零

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去世,領袖的地位由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繼承,他的名字只比大名鼎鼎的噶爾丹多了策零兩個字,人稱小噶爾丹。這位新汗比他的父親、叔祖都歷害得多,曾經讓雍正、乾隆兩代皇帝坐卧不寧。

雍正七年(1729),雍正派出清代開國大臣費英東的曾孫、吏部尚書傅爾丹,率五萬精銳進兵討伐,其中有六千京師八旗、九千御林軍、八千盛京八旗,其餘是科爾沁等地的蒙古鐵騎。出征時,雍正先後到太廟祭告、太和殿授鉞、南苑閱兵。不想雍正九年(1731)在和通泊一戰,五萬人馬被誘入圈套殺得只剩兩千,滿洲清軍名將喪失殆盡,雍正皇帝臨陣換將,派順承郡王錫保接替傅爾丹,結果又是一場大敗。直到雍正十年(1732),三萬準噶爾兵在外蒙額爾德尼昭與喀爾喀決戰,才被擊潰退回伊犁。為小噶爾丹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也叫策零敦多布,他的先祖墨爾根岱青與和多和沁是親兄弟,論輩份他是噶爾丹策零堂弟,是曾經出兵***的策零敦多布的堂侄,為了區別這三位策零,歷史上稱他為小策零敦多布,前者為大策零敦多布。而戰爭的另一方,指揮者是康熙的額駙、喀爾喀蒙古的塞音諾顏部郡王策棱。

兩方的拉鋸戰爭,一直延續到乾隆繼位,新天子也被準噶爾人的進犯鬧得食不甘、寢不寐,一度曾想把邊界再向東移,是額駙策棱兩次進京力爭喀爾喀人能阻止厄魯特蒙古的東犯,這才取得了劃阿爾泰山為界的暫時和平。策棱由此從和碩額駙晉陞為固倫額駙,從郡王晉陞為親王。

準噶爾部內訌

乾隆十年(1745),一代裊雄噶爾丹策零去世,他共有三子一女,女兒鄂蘭巴雅爾最長為輔政官;長子喇嘛達爾扎十九歲,是婢女所生;次子納木扎爾,十三歲,繼承汗位;幼子策妄達什,尚未成年。納木扎爾昏淫無度,將經常勸說自己的姐姐囚禁起來,終於被喇嘛達爾扎藉機殺死,汗位落於他的手中。

喇嘛達爾扎出身低微,人品也不怎麼樣,準噶爾部族中一些立有戰功的貴胄十分不平。有希望得到汗位的是以下三人:

達瓦齊,和多和沁的嫡傳子孫,布木一支大策零敦多布的孫子;

阿睦爾撒納,和多和沁的後代,僧格一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其母就是引發「准噶?世祖墨爾根岱青,與準噶爾第一代汗和多和沁是親兄弟。達什達瓦的父親,是在和通泊大敗清軍的小策零敦多布,他與達瓦齊、阿睦爾撒納是遠房的堂兄弟。

他們三人自恃出身高貴,世代簪纓,對喇嘛達爾扎為汗憤憤不平,遂聯手擁立小噶爾丹的幼子策妄達什,不想被喇嘛達爾扎先下手攻破,策妄達什、達什達瓦,連同達什達瓦的哥哥漫濟、車凌納木扎爾、弟弟伯格里、兒子德勒格樂、圖魯巴圖一同被殺。達瓦齊、阿睦爾撒納逃出境外。阿睦爾撒納則作困獸之鬥,連夜潛回襲殺了喇嘛達爾扎。

準噶爾部經過數年征戰已經四分五裂,達瓦齊自認為比阿睦爾撒納更有繼承權,又興兵將阿睦爾撒納打敗,將其趕出伊犁。

作為戰敗者,阿睦爾撒納和達什達瓦部都無地安身,於是把目光投向了中央政府,但他們的歸順,卻有著天壤之別。

阿睦爾撒納本是準噶爾人,母親博托洛克先嫁給了和碩特拉藏汗的兒子丹衷,生下班珠兒後正懷有阿睦爾撒納,丹衷被殺她改嫁輝特部台吉韋征和碩齊。以後阿睦爾撒納和班珠兒,分別承襲了輝特與和碩特的台吉。阿睦爾撒納的岳父又是杜爾伯特的台吉,阿睦爾撒納殺死岳父奪得了他的兵馬。這樣一來,阿睦爾撒納兼有四大部落的身份,他既不願做達瓦齊的奴僕,更不甘心對清政府稱臣,於是他假意歸順清廷,待引得清軍平定了達瓦齊的叛亂,他立即稱兵造反,又點燃了戰火。

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爾撒納襲破清軍在北疆的兩路大軍,搞得乾隆手忙腳亂,臨陣換了六位主帥,這才最後平定了叛亂,阿睦爾撒納隻身逃往俄羅斯,最後死於異國他鄉。

達什達瓦人的真心歸順

達什達瓦寡妻率領的部族,先參加了平定達瓦齊的戰爭,又在阿睦爾撒納和厄魯特大部反叛的危急時刻,堅定地與清軍一起戰鬥,全族人為擺脫阿睦爾撒納的吞併,毅然離開水草豐盛的伊犁,遷移至清軍西北大營巴里坤。乾隆皇帝除了撥調大批銀兩、牛羊、茶葉接濟該部外,還派出欽差封賜達什達瓦妻子為「車臣默爾根哈敦」。由於年代遠久,這位巾幗英雄的名字已經遺失,但大清皇帝的封號卻永久留給了後世。

巴里坤這時也是一片狼籍,達什達瓦人的生存又成了一大難題,饑荒時竟然以人肉相食。乾隆來納軍機大臣的建議,決定把他們再移往外蒙古的鄂爾坤,並再次接濟他們牛二百頭、羊六千隻和從山西調來的種籽、農具。達什達瓦人雖然暫時安定下來,但窘困狀況遠未從根本上解決。

乾隆二十二年(1744),乾隆在承德興建的第一座皇家廟宇普寧寺即將落成,需要大批喇嘛住持。這時車臣默爾根哈敦已經病故,在總管布林的請求下,乾隆決定調該部的喇嘛一百餘名及家人、奴僕近七百人,遷往熱河。這批喇嘛分兩批由鄂爾坤起程,於當年九、十月份抵達熱河,因路上病故、逃亡等原因,實到喇嘛一百零四人及家眷等近五百人。

乾隆二十四年(1759),留在鄂爾坤的部眾再三請求,被皇帝批准全部遷往熱河。這年十一月初,乾隆曉諭軍機處「……既願內移,則來年交春後,三寶即率伊等量力行走,至熱河居住……」轉年正月十五,達什達瓦部眾在理藩院郎中三寶(滿族大臣)和總管布林(準噶爾官員)的帶領下,行程萬餘里,用時四個月,於五月初五抵達承德。據清代熱河副都統富當阿在乾隆二十四年的奏摺稱:「查兩次移來熱河安插之達什達瓦人及前往軍營人等,男婦大小共二千一百三十六口」。達什達瓦人原為準噶爾部一大族人,從伊犁遷出時,有人口一萬餘,至此僅餘五分之一。

一段插曲

先到熱河的達什達瓦人,均為喇嘛及其家眷,乾隆將一百零四人全部安置在普寧寺誦經,「每名每月得給錢糧一兩,米二倉斗」,而且下旨興建有一千間房屋的「蒙古營」,待第二批人員抵達熱河,當即可以住進新居了。特別是在對待他們內部糾紛的態度,更體現了天子主持公道的良苦用心。

乾隆二十二年,達什達瓦兄弟伯格里的妻子奏請率部內遷,被乾隆「准其攜帶屬人,赴察哈爾正黃旗居住」。正當察哈爾總管巴爾品奉旨進行安置之時,一件突發事件引起了乾隆的注意。

因車臣默爾根哈敦已經過世,伯格里之妻經常恃強搶佔族中人口、財產,後來發展與清廷派出的郎中蘇章阿關係暖昧,更是一手遮天、巧取豪奪。當伯格里之妻率部開拔之後,達什達瓦部族立即上告,乾隆聞訊,命御前侍衛成林,將蘇章阿械選清軍烏里雅蘇台大營,經審訊核實後砍頭正法,並派理藩院員外郎索諾穆,將伯格里妻子、女兒扎岱及女僕二人安置京師,並將她所屬男女一百六十餘人,解送保定,分給保定、天津、青州、滄州、德州駐防滿洲八旗官兵為奴。如今在清代宮廷檔案中,還存有保定府城守尉納瑪依、青州將軍達色、天津將軍噶爾錫關於「分賞」這些人口的奏報。

達什達瓦人在承德

乾隆對定居承德的達什達瓦人給予了很高的待遇,僅兩千多男女老幼,按規定僅能編五個牛錄,乾隆命他們編成三十一個牛錄,全部入蒙古正黃、鑲黃、正白上三旗,設三品總管一員,四品副總管一員,四品參領一員,五品佐領二員,六品驍騎校二員,所有人員按等級領有終生的俸銀祿米,為方便食用牛羊和騎射習俗,並划出北起五道梁、南止羅漢山、西至獅子園、東到磬錘峰的廣闊牧場,很快使這些來自西北邊疆的厄魯特蒙古人在天子腳下安居下來。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在普寧寺增建了一座經學院——普佑寺,用達什達瓦人從伊犁帶來的固爾扎廟中燒毀的佛像殘片,重新鑄成高一米的釋迦牟尼鎏金坐像,圓了這些蒙古健兒精神上的寄託。

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在「蒙古營」正對的高埠上,仿照已經毀於戰火的伊犁固爾扎廟,修建起如今依舊風貌巍然的安遠廟,將第二批到承的十七名喇嘛安置其中,使得這些準噶爾後裔和在伊犁一樣,可以到安遠廟中拈香禮佛。

乾隆三十年(1765),為加強西北邊防,乾隆從承德達什達瓦部中選調官兵五百攜家眷一千餘人,與東北錫伯族人一同遷往伊犁。如今,在新疆伊寧市附近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就是他們當年共同的駐防地帶。

留在承德的達什達瓦官兵二百餘人及家屬近千人,依然受到清政府的惠顧。乾隆年間,因山洪暴發,皇帝曾派出朝廷重臣和、福長安籍慰賞賜;嘉慶年間,皇帝多次為他們解決因牧場、農田、牲畜與漢人的糾紛。幾百年來,這些來自遙遠天邊的厄魯特蒙古人早已經融入承德的多民族大家庭之中,用他們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赤誠,用他們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秉性,和這裡的滿洲八旗一起,開發建設著新的故鄉。

另根據黨校胡占華1998年與達什達瓦後裔趙姓老太太和盲人聊天得知:清朝解體後因為大部分達什達瓦後裔沒有從事過種植業,民國政府給予他們部分現金大洋和土地草場選擇把守衛寺廟和避暑山莊人員遣散,一部分人到了圍場、一部分到了內蒙古、一部分人留在承德,承德主要是九大姓,寇(王)、趙、白等。

本文的主要資料由毓鑫向本平台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八大姓與金代女真姓氏的繼承關係
老罕王努爾哈赤原本姓覺羅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