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大英帝國對海權如此重視?

為什麼大英帝國對海權如此重視?

著:(美) 亞瑟·雅各布·馬德爾

譯:楊堅

(上圖)在地中海上航行的「君權」號戰列艦,其艦體上掛著防魚雷網的支架,後主桅上懸掛著皇家海軍的軍旗。

在19 世紀晚期到20 世紀初的西方世界,人們並不把戰爭視作可怕之物或者文明墮落的象徵。雖然和平主義漸顯頭角,也有很多關於戰爭的可怖及非正義性的討論,但這些並不是主流觀念。歐洲已經有一百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很多人逐漸忘掉了戰爭的可怕之處。而且對於1914 年以前的一代人來說,戰爭既是非文明世界的法則,也是文明世界的法則。國家之間的衝突必然會間歇性地發生。持久的和平只是妄想。戰爭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人們期待和理所當然的事情。「戰爭代表著活力與生命,而太過持久的和平預示著停滯、頹廢和死亡……只有戰爭才能讓那些卑微的原始生命通過進化和自然選擇發展成近乎完美的,能被稱之為人的生靈。」而且人們堅信無情地清除那些「虛弱的個體和國家」是民族進步的自然手段。「在國家和民族之間,戰爭一直是優秀一方通過取代低劣一方而繼續前進的普遍法則。」這樣的言論在當時數不勝數。

在這個充斥著火藥味的年代,沒有哪個政府或個人會對躊躇或虛弱者施以同情。「大棒」是最具說服力的外交論據,是保證國家安全的最佳手段。對英國而言,海軍就是最可靠的大棒。1890 年,一位毫無名氣的美國海軍上校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1660—1783》。這本名著大大加強了英國對自己海軍的信念。1892 年,馬漢又出版了《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這些著作對海軍歷史研究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就像哥白尼對天文學的影響一樣」。馬漢著書的主要目的是提醒美國人重視海權的極端重要性。但他卻吸引了全世界,特別是英國的注意。當時的英國人對海權的概念還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馬漢並沒有新的發現,但當時的歷史學家在研究當代軍事事務時,通常將海軍史作為外圍學科或次級學科來看待。而馬漢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什麼是真正的海權及其對歷史的影響。他用眾多堅實的證據證明,海權的爭奪看似無聲和遙遠,卻在多個方面影響了國家在和平時期的福祉和戰爭能力。他提醒了英國人他們手中擁有的特殊籌碼,那就是海軍優勢。

「在兩種情況下英格蘭會陷入危險。一是本土被入侵……二是我們的貿易遭到損害。」從沃爾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的話中,我們找到幾個世紀以來英國海權存在的理由。貿易保護和領土安全都依賴於海上力量,前者在19 世紀末成為媒體討論的熱點。當時英國大部分糧食和工業所需的原材料都來自海外。如果貿易被切斷,英國工業將無法運行,快速增長的人口將面臨糧食不足,軍隊的裝備也將失去來源。

皇家海軍在人道主義方面的貢獻也是英國人保持海軍優勢的理由。英國海軍一直在通過摧毀奴隸貿易、清剿海盜和在全球維護法律秩序等行動服務於全世界。同時,就像《觀察家》報(1908 年7 月18 日)宣稱的那樣,「如果沒有英國的海上優勢,就無法守護世界的和平和進步。如果我們將海權拱手交予他人, 最有可能發生的就是再次出現無休止的衝突,重生的野蠻將讓文明倒退回荒蠻與衰弱的時代」。

(上圖)在中國沿海航行的「百人隊長」號,不遠處有兩艘中國帆船經過。

像帕默斯頓爵士(Lord Palmerston)說過的那樣,英格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300 年來英國的安全戰略中有三個密切相關的原則:

1. 維持一支比可能聯合起來的敵人更強大的海軍。就是說沒有任何一支海軍,或幾支聯合起來的海軍能從英國手中奪走海權,特別是英倫諸島附近的海權;

2. 維持低地國家的獨立。即敵對力量不能控制英吉利海峽對面的歐洲海岸線;

3. 維持歐洲的力量均衡。即不由單一力量控制歐洲大陸。

但在世紀之交,這些維護不列顛和大英帝國安全的重要原則自拿破崙戰爭以後第一次受到嚴重威脅。1898年和1900年通過的德國海軍法案開啟了一場潛在大規模海軍競賽的前奏——用德國官方的話來說,他們的海軍將強大到「能和最強的海軍作戰,從而威脅到其自身的海上優勢」。不祥的是,這些與德國對英國廣泛和深刻的不信任同時發生。而德國政府制定的世界政策(Weltpolitik)也使德國與英國在殖民地事務中發生不可避免的摩擦。1896年的克魯格電報(Kruger Telegram)第一次官方揭示了德國國家戰略中英國的敵對角色。尤其令英國人惱火的是德國利用英國在南非困境牟利的政策。1898年和1899年,英德簽署協定,劃分了兩國在葡萄牙殖民地和薩摩亞的勢力範圍,英國在簽署協定的角力中做出讓步和妥協。此事被英國人視為來自德國的訛詐。德國民眾中的仇英情緒也在南非戰爭中徹底爆發。與此同時,英德關係也隨著鼓吹德國控制低地國家及歐洲其他地區的泛德國運動而惡化。不過,由於德國政府既沒有將泛德國運動官方化,也沒有正式否認,英國並未嚴肅對待德國的這一野心。

(上圖)停泊中的「 瑪耳斯」號,一艘交通艇正在離開軍艦,而不遠處有一艘裝甲巡洋艦。

在世紀之交,英國持續百年的「光榮孤立」已經變得沒有那麼「光榮」了。法國和俄國於1894年結成同盟,並對英國懷有深深的敵意。由於在委內瑞拉邊界問題上的爭執,英美關係也遇到麻煩。不過雙方仍在努力增進友誼。德國在1898年和1899年兩次拒絕了英國試圖與她發展和睦關係而伸出的橄欖枝。而且英國的利益遍布全球,每當有麻煩或弱點出現的時候,德國總不忘趁機為自己攫取好處。奧地利和義大利還算友好,但它們是德國的盟友,根本不值得信賴。

時局的發展,英德的緊張關係,以及英國的孤立政策,都迫切需要一支強大和高效的英國海軍。問題是皇家海軍能否應對這些挑戰。

本文節選自《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 第一卷, 通往戰爭之路 : 1904—19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羅馬軍團與馬其頓方陣最後的較量,反敗為勝的彼得那會戰
讓敵人不抵抗,希特勒機密的「獅鷲」行動就這樣公開的啟動了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