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不懂兵法?與司馬懿正面的決戰,為何正史出現兩種記載?

諸葛亮不懂兵法?與司馬懿正面的決戰,為何正史出現兩種記載?


諸葛亮慮多決少?

「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晉書

司馬懿部將得知諸葛亮打敗郭淮,佔據上邽麥區之時,都感到很害怕,司馬懿卻認為諸葛亮考慮得多卻缺少決斷能力,一定會先安置好營寨,鞏固好防線之後再收割隴西小麥的,我們只要急速行軍,只要用兩天時間,就能夠在諸葛亮收割隴西小麥之前追上諸葛亮。可是懂兵法的人都知道,兵貴神速,諸葛亮如果真的選擇安置好營寨,鞏固好防線之後再讓將士去收割麥子,恐怕還沒等他完工,司馬懿的軍隊早就到了,那時候諸葛亮想收割隴西小麥都來不及了。

幸好丞相併非亮黑說的不懂軍事,所以他並沒有如同司馬懿說的「安營自固,然後芟麥。」他深之司馬懿用兵十分果斷,當初司馬懿擒斬孟達,就是千里奔襲,所以司馬懿得知自己在上邽一定會以最快的速度跟上來,如此短的時間內,諸葛亮根本來不及安置營寨。所以諸葛亮選擇了放棄安置營寨,趕在司馬懿到達之前收割隴西小麥,力求能割多少割多少,等到司馬懿逼近上邽,諸葛亮直接放棄上邽向祁山方向撤退。


諸葛亮不懂兵法?

「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晉書

司馬懿乘機對手下將士說:「我軍因為加速疾行而處於疲勞期,如果諸葛亮懂得兵法,應該乘機以逸待勞進攻我軍。可是諸葛亮不敢佔據渭水和我軍決戰,證明諸葛亮很好對付的。」那麼諸葛亮當時直接迎戰司馬懿才是正確的么?諸葛亮真的不懂兵法么?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諸葛亮大軍之所以來到上邽,目的就是為了收割隴西小麥,因為當時蜀漢軍剛剛圍困祁山沒多久,就出現了嚴重的糧草供應問題,諸葛亮只得以戰養戰,伺機奪取魏國隴西重要的糧食基地,上邽麥區。所以這邊司馬懿率領大軍救援祁山,諸葛亮卻率領主力去搶奪隴西小麥;司馬懿這邊以最快得速度前往上邽阻擊諸葛亮,諸葛亮卻向祁山方向回撤。司馬懿的確是「倍道疲勞」,諸葛亮也的確可以「以逸待勞」

但是,在糧草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諸葛亮即使打贏了司馬懿,又如何持續作戰呢?且不說司馬懿的救援部隊兵力上優於諸葛亮,軍隊都沒有糧草了,上邽防線都沒有部署,還去渭水與司馬懿決戰,這難道是懂得兵法的人會做的事情么?這是司馬懿知道懂兵法的人都不會在渭水阻擊他,所以故意這樣說穩定軍心而已,畢竟上邽麥子被諸葛亮割了,司馬懿不這樣說很丟人的。


木門道位置疑雲?

當然,司馬懿與諸葛亮最終還是相遇了,一個從上邽向祁山,一個從祁山向上邽,最終在漢陽相遇。漢陽相遇以後,司馬懿派遣部將牛金作為誘餌誘惑諸葛亮,可是諸葛亮顯然沒有上當,兩軍剛剛接觸諸葛亮就直接撤退了,司馬懿一路尾隨諸葛亮到祁山,之後便是司馬懿與諸葛亮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戰場的決戰——鹵城之戰

這場戰爭晉書宣稱:帝攻拔其圍,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可是漢晉春秋與資治通鑒卻給出了截然不同記載: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著三千,懿還保營。至於哪種記載是正確的,筆者僅僅對晉書提出兩點小質疑:

其一,時間疑雲。根據資治通鑒記載鹵城之戰發生在五月份,又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糧盡撤退是在發生六月份。問題在於,為啥諸葛亮五月份已經在鹵城被司馬懿打的丟盔卸甲,直到六月份才糧盡退兵?

其二,地點疑雲。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因為糧草問題撤退之時,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擊諸葛亮,可是張郃在木門道,卻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諸葛亮射殺,問題在於,木門道是在鹵城東北,按照晉書描述,諸葛亮應該向西南撤退,又是如何在鹵城之戰以後推進到木門道迎戰張郃的呢?當然晉書對於張郃之死可是一個字都沒提到,可謂誇勝諱敗的典型,本身可信度就值得懷疑。

所以即使從晉書對於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的記載看,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鑒》

《晉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孫權集團背棄盟約奪取荊州到底錯沒錯?真相到底是什麼?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