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當代年輕人的寂寞元宵:「吃個湯圓我都要搜大眾點評」

當代年輕人的寂寞元宵:「吃個湯圓我都要搜大眾點評」


傳統定義里,過了元宵節,這年才算是過囫圇了。



這不,故宮就因為元宵節上熱搜了,原因是大家為了買上元節進宮的票,把伺服器擠癱瘓了。



真是高興不過3秒,前一秒還為了故宮開放夜間參觀鼓掌歡慶。



後一秒因為搶不著票黯然神傷……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愛湊過節的熱鬧。過年回來第一周,群里有人問怎麼快速切換成上班狀態,

很多讀者紛紛表示不需要恢復,因為上班使人興奮!






這幾年網上一直吵得很兇,「過年是精神負擔」論、「就該無情懟親戚」論愈演愈烈。



不願意回家的寂寞北上廣深青年,過元宵甚至都要跑到大眾點評搜索「哪裡的湯圓最好吃」……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領英老陳和讀者們。



為什麼春節花樣越來越多


年味越來越淡



春節前我們發起了#領英春節攝影大賽#,請大家拍下春節里印象深刻的瞬間。



看完收到的幾百張照片,最大的感受就是:

過去春節講究個形式,多拍的是一桌年夜飯、守歲、全家福,現在春節真是五花八門,幹什麼的都有。



比如讀者@Xū就不按套路,選擇旅行過春節。



作品1:西安大雁塔,讀者@Xū




2號凌晨3點半吃好煮的稀飯,從貴陽到西安15個小時火車,就為了吃一口久違的肉夾饃。



來西安之前,做(sheng)了(qian)攻略,吃住全在回民街。


回家漫漫旅程中的一步,現已踏上另外一個路程。



在大城市漂慣了,回到小鎮,從室內溫度到基礎設施都難以適應,不如留在城市,健個身,享受空城後難得的清凈。



@肉熊今年在外過春節,健完身後點了最喜歡的tuna poke bowl.



作品2:poke bowl,讀者@肉熊



不間斷地走親戚很累人,頓頓大魚大肉的飯局很膩煩,想和姐姐弟弟聊聊天,突然發現有代溝了。真不如閉上嘴,安安靜靜在家伺候花花草草。



@上官嫻



作品3:花草,讀者@上官嫻




冬眠的花花草草樹樹VS長期植物,正在家人一起翻土。



網路不發達的時候,最期待春晚能連著看4個小時電視,也不會挨家長說的日子。



現在春晚一屆不如一屆……與其全家坐在一起看小品尬笑,不如一起打開手機吃雞。


@喵:「過年老表趴——一起吃雞」


作品4:一起吃雞,讀者@喵



更唏噓的是,這年頭連爸媽都開始拋棄過年的「老幾樣」了。



@Meim的老爸上拼多多買了個話筒,在家唱k玩得不亦樂乎,一個人就能麥霸一天。什麼三缺一,「給我一個話筒,立馬忘記三個老夥計」。





年味,雖然還在過年前的媒體文章里喧囂著,卻又在每一次真實的「年」中,日漸消散了


年味,


會散嗎?




每年春節前,「年味」的存亡都要被輪上一波。



前有社交媒體上對「過年」發出的靈魂拷問:



「現在過春節的意義在哪?」



」越來越不知道過年春節的意義在哪裡了,幾乎所有朋友圈都在抱怨過年太無聊了「





後有對「過年無意義」這個話題的深入解析:



」年味變淡,是從討厭親戚開始的。「



」怎麼過年才有年味?「



年味被拿出來大肆討論,往往正是由於人們越來越懷念它了。



回憶我小時候,「過年」的意思就是積累了一年的精神、物質期待都要在這幾天實現。



莫言在《故鄉過年》寫道:




終於熬到了年除夕,這天下午,女人們帶著女孩子在家包餃子,男人們帶著男孩子去給祖先上墳。



那時候,不但沒有電視,連電都沒有,吃過晚飯就睡覺。



睡到三星正晌時,被母親悄悄地叫起來。起來穿上新衣,感覺到特別神秘,特別寒冷,牙齒得得地顫抖。



年夜裡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於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並不在意。



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兒要了小命。



每個臨近過年的日子,恨不得都是咬牙切齒「熬」過來的,這樣才對得起過年時的雀躍。



對比現在,可能就像讀者@鄒清源說的:



「時代的發展讓物質更豐盈了,車子和房子都更好了」。



新的物件替代了舊的,卻也把過去熱鬧的氣氛、人和人之間親熱的感情,一併剝離了。



@鄒清源給我們看了一張老家破敗土房的照片:




作品5:老家,讀者@鄒清源




老家的土房子被推了,童年的記憶只留下這個歲月斑駁單車。



@wenzhu.OY分享了一張過去的老照片,言語間儘是懷念:




作品6:全家福,讀者@wenzhu.OY




遠去的回憶。



@在路上跟我們分享了小時候走過無數次的熟悉的路:




作品7:田間小路,讀者@在路上




田間的小路上,曾經逃挑水的活,故意把水桶打爛,這樣就可以……??



我真的覺得挺後怕的,我的長輩們給了我們小時候一個有意思的春節,讓我們現在失去了還會懷念。



可是我們這一輩人,創造出的春節回憶,好像只剩下無盡的嘮叨和手機成癮了。



每年返城時我媽都要哭一回。



晚上一家人正吃著火鍋呢,前腳還笑哈哈,一轉臉眼圈又紅了開始抹淚。



「媽,你哭什麼呀!?」



我媽邊用餐巾紙蘸眼角邊擺手:「你不懂!」



我懂。



懂你還有好些沒囑咐的,卻被不耐煩堵了回去;



我回去後,只剩你面對依舊對我的生活好奇的家族親戚;



春節太短啦,還沒好好說上幾句貼心話,就在過年我忙著豎起圍牆中消磨殆盡了時光。



如果有一個日子看似團圓,實則是悲劇結局,那一定就是春節了。



春節總以除夕的團聚開始,走過漫長而淡漠的過程,然後以元宵節的分別告終。



所以馮驥才寫:




人一走,留在家鄉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書。



往昔美好的故事,親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鮮活的花瓣夾在書頁里,再翻開都變成了乾枯了的回憶。




其實年味還在


只是不在你身上了




不過倒也不用這麼悲觀,換個角度來看,人在成長,過年這事也在不斷地更新著。



知友@JustinLee說:



「不用糾結年味在哪裡,因為年味一直都在,而且你一直都在年味里,只是兒時你是年味的主角,現在你是營造年味的配角。」





不信你試試享受過年吃吃喝喝的氣氛,老老實實去給長輩磕頭拿紅包,幫著包餃子、寫春聯、主動跟親戚朋友聊天,你試試年味還在不在?




讀者@薛定諤的貓跟我們分享了一段春節里重拾厚重年味的小插曲。




作品8:兩隻小可愛,讀者@薛定諤的貓




趁著最後一晚,放一張我很喜歡的照片。



這是大年初二的時候,我們家的一家老小陪我麻麻回娘家時發生的美麗「意外」。



原計劃是中午到下午走,結果娘家人太熱情,把我們的高鐵票都退了,之後我們只能在那裡再待多一個晚上。



晚上表哥們把我們領到了田地裡面一起烤紅薯。



就這樣,一群未曾和大自然有過親密接觸的小朋友,換上拖鞋,扛上了鏟子和柴垛,去往田裡面堆火堆烤雞烤紅薯。



冬天的晚風實際上,還是有一點點冷,但是在火堆旁邊卻十分溫暖。農村地區的鄉土人情味十分濃厚,沒有那麼多的桎梏。



那天晚上大家都放飛自我唱歌跳舞,小朋友們都很興奮,還放起了焰火,真的是一次很難得的體驗??????。



也有讀者家裡,到現在還保留著年味濃厚的習俗。讀者@小白楊說他們那,現在還有討紅包的傳統:





作品9:拜年,讀者@小白楊




看看我們村的拜年大軍。不管多麼臟,都是直接跪。村裡所有的長輩都有拜訪一遍。



坐著小馬扎吃的團圓飯看起來格外地香。




作品10:年夜飯,讀者

@小白楊




我們農村,沒那麼大桌子,擺了兩桌。



讀者@jade 則是每年都和家人一起寫福字。




作品11:寫福字,讀者@jade 




春節的日常。



@穆木發來了幾張去家鄉市場趕集的照片:




作品12:趕集,讀者@穆木


無論七十年代還是21世紀,這裡的生活氣息從未改變!



變了的是手段,手握「百元大鈔」一張張發到小朋友的手裡,到上小學的外甥都會領電子紅包了。



年味一直在變,在重塑、在進化,在一年又一年中反覆適應著每個家的形狀。



但年味又始終沒變。作家@張佳瑋給「年味」下過一個定義,所謂年味,其實就是通過維持各種習俗,而創造出的儀式感。



而這根植在中國人心中對團圓的執著從未改變。



對我來說,年是味道,燃盡的鞭炮皮味兒,厚重的棉被味,根本不帶什麼陽光味,被面陰陰涼涼的,但踏實暖和;



年是聲音,賴床時媽媽在旁邊鼓搗塑料袋的聲音;廚房裡油煙機轉動和鍋鏟叮咣的聲音。



年更是 「情」的匯聚,是唯一讓你和一年不見的親戚朋友湊坐一堆,給彼此時間一起吹吹牛逼,吐露一年的艱難,

給大家心平氣和坐下來交換一點點近況的機會。



寫在最後



現代人講究和解,跟焦慮和解、跟人生和解,哪怕一年到頭喪到谷底,只要一句和解,就能重新打滿雞血,再戰三百回合。



其實,最該與之和解的,是過年才對。



長大後,越來越能聽懂「常回家看看」樸素的歌詞: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



說白了過年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們懷念的年味,其實都是人情味。



說春節是一種形式也好,是習俗也罷,它背後的含義是:一大桌親戚七嘴八舌的盤問,老人家的嘮叨,越來越難看的春晚,一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



——是不論走多遠,總有人在等你回家吃飯。




LinkedIn招聘新媒體運營實習生啦~~~

社交媒體達人、文字狂熱愛好者、腦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們碗里來!後台回復關鍵詞

「新媒體」

獲取職位信息。

LinkedIn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領英老陳和讀者們。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微博截圖和影視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

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全民閱讀時代,該如何打造自己的私人圖書館?
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蓋茨5分鐘:成功的人,往往更努力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