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越軍反坦克手打法兇狠,解放軍一個坦克連9輛戰車損失7輛

越軍反坦克手打法兇狠,解放軍一個坦克連9輛戰車損失7輛

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為實現速戰殲敵、快打快回的作戰方針,採取了以步兵、裝甲兵和炮兵編成快速穿插部隊,大迂迴大包圍打大殲滅戰的方法,想一口氣吃掉敵人,三天左右勝利結束戰役。

我軍為完成這一宏大的作戰任務,動用了大量坦克部隊參戰,戰車總數達到800餘輛,其中參加作戰的有600餘輛。這些坦克包括少量59式中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大部分是62式輕型坦克。從指標性能上說,59式中型坦克是我軍的主力作戰坦克,火力、機動性和抗擊打能力都較好。而62式輕型坦克是59式坦克的縮小版,三大性能指標都降了一號。63式水陸坦克則相對較差,速度慢、裝甲薄,火炮性能也一般。

越北邊境地區地形非常特殊,望眼四面全是連綿起伏的山地,高低錯落,峽谷縱橫,山上山下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和草叢,只有少數道路通行其間,還須從峽谷和山腰上穿過,七曲八折,路窄彎多,又有許多河流阻隔,交通相當困難。

在如此艱難複雜的地形上打穿插,就要面臨非常多的障礙。步兵還能沿山間小路攀登,坦克卻不能爬山,對道路條件依賴很大。山谷太窄了過不去,路上石頭多容易被卡住,土質太軟要被陷住,橋樑太脆承受不住,河水過深也無法徒涉,天太熱了機械還容易出故障,毛病實在太多。尤其作戰不是行軍旅遊,越軍在沿途設置了大量火力點,層層阻擊,坦克進行穿插時首當其衝,面臨了嚴峻考驗。

越軍打了幾十年仗,作戰經驗豐富,有一套完整的戰法。通常會以連為單位扼守某地,分散配置,控制主要交通線兩側的山頭、埡口、村莊等要點,利用適宜地形構築掩蔽部、坑道、土木質掩體、塹壕等工事,以交通壕連接各出入口,構成分層組合的支撐點式環形防禦陣地。同時在各陣地配置輕重機槍、高射機槍、40火箭筒、迫擊炮等火器,形成明暗結合的多層交叉火力網。越軍中編製有數量較多的反坦克分隊,人員精幹,配備多種反坦克火器,善於選擇和構築陣地,嚴密偽裝,打法兇狠,威脅力很強。

實戰中,我軍坦克需要衝破重重自然和人為的險關,打得極為英勇壯烈。其中59式中型坦克擔負第一階段先鋒任務,戰績最佳,損失最少,但需要的交通保障條件也最高,對後勤支援依賴最大;62式輕型坦克是主力,參戰數量最多,損失最大,最終完成了穿插任務;63式水陸坦克自身條件最差,參戰數量雖少但損失比例非常大,經驗教訓很深。

如在東線高平戰場復和方向,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一個63式水陸坦克連奉命支援步兵作戰,沿公路向前衝擊。越軍佔據兩側山頭要點,以密集火力封鎖中間道路。還有數量眾多的反坦克小組埋伏在公路邊的甘蔗林中,充分運用火箭筒、無坐力炮等直射火器,近距離狙擊我軍坦克。由於我軍初戰,缺少經驗,步兵和坦克的組織協同不好,造成難以互相支援的困境。結果我水陸坦克連孤立突出於前,遭到越軍猛烈圍攻。僅僅幾個小時中,全連9輛坦克就損失了7輛,傷亡連長以下30餘人,進攻受挫,不得不撤回後方。

後來我軍吸取了第一階段作戰的教訓,及時改變坦克使用方法,加強了與步兵和炮兵的協同,在後面的作戰中越打越好,終於掃蕩群敵,完成了作戰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這個解放軍開國少將會開戰鬥機,還參加二戰擊落過德軍飛機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