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女孩》:這是我看過最疼的電影,從身體到心靈

《女孩》:這是我看過最疼的電影,從身體到心靈

去年戛納電影節,一位91年的帥哥導演摘得了金攝影機獎(導演處女作),他的這部長片處女作叫《女孩》。

沒看電影之前,注意力都被導演盧卡斯·德霍特吸引了。大家調侃這沒準就是下一個「戛納親兒子」。

是的,盧卡斯和澤維爾·多蘭有著一些相似的屬性:歐洲現實主義范兒,年紀輕輕戛納出道,故事聚焦LGBT,以及長得特別帥。

但看完《女孩》之後,這些花頭都可以忽略了。因為電影是真的厲害。光憑它給人留下了彷彿真實存在的肉體痛感,就足夠印象深刻。

《女孩》

Girl

導演/編劇: 盧卡斯·德霍特

主演: 維克托·波爾斯特 / 阿里耶·沃索爾特 / 奧利弗·博達特

類型: 劇情 / 同性

上映日期: 2018-05-12(戛納電影節)

片長: 105分鐘

主角Lara,15歲。Lara的生理性別為男性,心理性別卻是毋庸置疑的女性。她不長的人生中有兩個目標:跳好芭蕾舞,以及擁有一副女性的身體。

近年來,隨著LGBT電影的發展,探討的邊界也變得寬闊。和《女孩》更相近的,描寫跨性別者的《普通女人》去年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此之前還有《達拉斯買傢俱樂部》、《丹麥女孩》等,可以說是越來越被觀眾熟悉的題材。

但《女孩》依然找到了獨特的敘事角度,並且在某一方面做得非常突出,即某種可以使觀眾產生「通感」的疼痛。

這種疼痛既有心理層面,Lara與逐漸男性化的身體的激烈對抗;也有身體層面,因為對抗的結果往往是肉體折磨。

電影一開始,Lara在自己扎耳洞,因為想要加強女性氣質。這時候觀眾還感受不到刺痛感,只認識了她十分倔強、決絕的個性。

跳舞是她最大的夢想,但隨著身體的自然發育,要做到像其他女孩一樣輕盈柔韌,Lara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犧牲,包括流血的腳趾。

另外,在舞蹈課上為了掩飾男性器官,用膠帶包裹的辦法也給皮膚留下了紅紅的傷痕。

犧牲在執拗的個性下慢慢演變成自殘,且這種出於和身體對抗的自殘行為愈演愈烈,到最後徹底失控,Lara的生命和理智危在旦夕。

《女孩》將LGBT群體的痛苦,在Lara的身上外化於肉體,比任何嘴炮的說教都更加直接、深刻,讓觀眾也能體會那種近乎絕望的掙扎。

如此殘忍的內容,好在包裹在一個很溫柔的外殼裡。與以往同類型故事區別顯著,Lara的生活祥和,包容度極高,應該是說一個對弱勢群體很友好的環境。

她沒有歧視和欺凌,身邊也不缺真正愛著她、扶持著她的人:她的父親、家人,耐心輔導的心理醫生、外科醫生,舞蹈老師和同學均以平常心對待。

唯一給Lara造成內心痛苦的小插曲,是同學受好奇心驅使,一時失去了分寸,但也稱不上惡意。

導演為主角創造了這樣一種真空環境,以將所有關注點都放置在主角身上——她的內心掙扎,她的身體狀況。這樣視角著實新穎,也讓《女孩》找到了一個獨樹一幟的突破口。

況且想想也對,大家總說,「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但對於LGBT人群、有身份認同危機的人群,假使整個世界將你溫柔以待,也不代表一切都會變好。在外界施加的痛苦之外,依然要面對「自我」這個人生中最大的障礙。

不過看得出導演對主角的保護,影片中有多個場景展現有愛的父親、和睦的大家庭,甚至一起跳舞的女孩子與她分享更衣室和浴巾等不起眼的舉動,從Lara角度看都會帶上幾分溫度。

尤其是與父親的相處,有格外溫情的體現,也有青春叛逆期的拒絕交流等其他典型特徵。這點如前所述,在Lara的生活中幾乎看不到任何因為她是跨性別者而有別於人的外界因素,為的是創造一個聚焦個人內心的真空環境。

甚至成長中對身體產生困惑、想要通過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等心態,也與每個青少年的經歷大同小異,這是電影能引起廣泛共鳴的基礎。只是,因為Lara的跨性別身份,她所面臨的挑戰更加劇烈,代價更加痛苦。

飾演Lara的演員維克多·波爾斯特表現出眾,他自身的形象和氣質與角色Lara高度重合。這一點,《女孩》與去年戛納另一部獲獎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一樣,選對了角色,電影便成功了一半。

說Lara給人的感覺是百分之百的女孩,也得益於演員將少女的羞澀、倔強、自卑等神色表現得自然純粹,沒有絲毫做作。

幾場芭蕾舞戲是最重要的部分,近景跟拍、動作細節捕捉等拍攝手法對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從信心十足到逼近崩潰,幾場相似的戲,呈現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情緒。

聽說導演在選角時沒有規定演員的性別,男性、女性、跨性別,都不在客觀要求內,唯有「會跳芭蕾舞」這點是硬指標。而當維克多·波爾斯特出現時,盧卡斯在瞬間便決定用他。

說到這個年紀輕輕,起點卻很高的導演。他的手法貼合歐洲現實主義電影,前上有達內兄弟奠定的基礎影像語言。鏡像畫面代表人物對自身的反思,技法屢見不鮮。但除去這些基礎項,反倒是他的掌控力在《女孩》中比較出彩。

電影前六十分鐘細水長流,鋪墊Lara生活的種種;後四十分鐘矛盾匯聚,Lara的情緒起伏更劇烈,鏡頭也切得更細碎,直到夢想和對抗在同一時間隕落和爆發;

最後,再用一個簡短的鏡頭,拍自信洒脫的Lara大步走在地下通道里,展現她的涅槃重生。整個電影的節奏舒適,脈絡清晰。

總的來說,《女孩》遠遠超出了一般導演處女作的平均水準,獨特視角下的LGBT議題不落俗套。盧卡斯·德霍特這位金攝影機獎得主,未來相當可期。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藤井樹觀影團 的精彩文章:

慶幸生命中的每次相遇,就算是註定要和你分離
觀影報告:開年最高分,8.8分《一吻定情》甜到每個人的心坎里

TAG:藤井樹觀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