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關於吃素與修行境界的兩則回復

關於吃素與修行境界的兩則回復

問:吃肉這個事我一直心存疑慮。明心見性為本,吃肉不是關鍵。但是,為何高僧大德屢屢告誡?我現在吃肉也不少,貪戀肉的美味,應該怎麼辦?

回復:

在學佛信仰的群體中,普遍比較在意學佛的人吃不吃素,然後以此來衡量學佛人的修行,這是一種思維定式,也是多數人心目中學佛人該有的印象。

佛陀在世時戒律沒有說不允許吃肉,在家人布施什麼吃什麼。

南傳、藏傳佛教基本上是這樣一直傳承著,只是強調了三凈肉,也即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是純粹出於因果的角度考量,因為生命死亡以後的肉體,只是一堆沒有情識的物質。

漢傳佛教是梁武帝下令天下僧人禁酒肉,因為契合了大乘佛法的菩提心,不忍吃眾生肉,後來慢慢成了漢傳的戒律。

所以呢,若是出於菩提心慈悲心的原因不吃肉,這是非常好的,高僧大德們的勸免也是因於此,因為不吃肉能夠間接地減少殺生,長期吃素也能令身體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這方面我很慚愧,目前做不到不吃肉,只能做到不殺生,一方面是由於所處環境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慈心不足的緣故。

當然,如果再深入的去理解看待,無論選擇吃肉不吃肉,心裡有了戒禁取的見,執著於自己或他人戒除某樣東西會達成怎樣的目的,這些還是妄想情見,是煩惱的根源。

在佛教的生命觀中,每個生命存在都有各自的業果,償還才能解脫,這個角度殺生的因緣便是度生的因緣。

所以更多的時候應該隨順眾生各自的因緣,不必過於強求這樣或那樣。

另一方面,吃不吃素跟修行解脫沒有直接關係,跟習慣和心態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在不影響身體的情況下可以堅持吃素,能夠培養慈悲心這是最好的。

在現實生活中因身體、環境原因不能完全做到,也可以隨緣吃肉,但不能因為口欲而殺生。

我們修行應更多地著力於如何見道證道,當我們心中智慧通達,日久便能隨緣自在解脫。

問:應該怎樣看待一個人的修行境界呢?怎麼分辨老師值不值得我們學習呢?

回復:

修行過程中最忌諱的狀態就是,以為自己通達了卻聽不進任何他人的說法、觀點。

其實都避免不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

修行其實真的很簡單,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

修行所經歷的各種階段,跟神通和能力沒有直接的必然關係。

分水嶺是有沒有悟道見道,即有沒有明白這個世界與人生的本質真相,對這個世界與人生是否沒有疑惑了。真見道人必然是對世界沒有根源上的疑惑。如果有,那就是技術上的。

衡量一個人修行的標準,並不是神通能力。這些在修行的後期都會出現。

衡量一個人修行的高低,主要是看一個人想要什麼,以及對想要的渴望、執著的程度。

越是有渴望與想要達成的,心中越是有執著不放的,修行自然就脫離不開束縛。

有要去做的事情,卻沒有對事情的執著,這樣的人才能說品嘗到了修行上所說的解脫味道。

我們這些普通人,終歸是有想要和執著的事事物物,所以有時候我也會為自己作為一位老師的身份感到慚愧,為什麼呢?因為作為一位修行上的老師,在學生心目中可能便需要成為道德的楷模,需要比情人的表現還要完美無缺。我自然是做不到的,因為我跟大家同樣是走在修行路上的平常人,有著對美好同樣的渴望,也有著對醜惡本能的反感,只是相對來說,我或許能對好醜有著平等的認識,或終將隨著修行的深入心獲平等的自在解脫。

我的老師們也曾經歷過我這般的處境,甚至是學生們的背叛與辱罵,我深深的引以為戒並理解他們,為什麼呢?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心是明白的,雖然他們的行為不一定是如人們所願見到的聖賢作風。這一度也令我陷入堅持與放棄的反思當中,若沒有為眾生帶來覺悟的誓願,或許早已放棄多時。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根源在於學生對老師為人與能力的認可,有認可才有學習。

如果把老師想像成完美無缺的人,過高的期望難免帶來失望。

跟師學手藝,學的是老師的技術水平,老師的毛病不是學習的方向。

跟師學其他世間知識技能也是同樣道理。

跟師修行呢,不太一樣,道與德幾乎綁在一起,對老師的見地修行有硬性要求,對老師的道德水平處事方式,學生也都有各自的期望。

所以修行為師很難當。

在學習的過程中,當我們不認可自己的老師的時候,老師就沒什麼可教的了,因為老師已教不進我們的心裡。

作為一名學生,我的老師都很看好我,可能因為我知道自己的位置,以及對老師們一直的認可與感恩——內心當中我一直告誡自己,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評判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才是我為學的本分事。

共勉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有仙 的精彩文章:

TAG:世有仙 |